波波沙衝鋒鎗

波波沙衝鋒鎗

波波沙衝鋒鎗又名PPSh41式7.62mm衝鋒鎗由前蘇聯著名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設計,漢譯:波波沙衝鋒鎗又名:人民轉盤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屢建奇功,是二戰名槍之一,它用於取代ППД系列衝鋒鎗。該槍經過1940年末至1941年初的全面部隊試驗後,於1941年正式裝備蘇軍陸軍步兵,突擊隊及摩托化部隊。1942年年中開始大批量生產,直到40年代末,共生產了500多萬支。

基本信息

性能概括

雷鋒和波波沙衝鋒鎗雷鋒和波波沙衝鋒鎗
口徑:7.62mm
彈藥:7.62×25托卡列夫手槍彈
彈容藥量:71rds'彈鼓/35rds’彈匣
理論射速:900rds/min
表尺射程:50~500m
有效射程:100~200m
射擊方式:單/連
工作原理:自由槍機原理,開膛射擊

歷史

波波沙衝鋒鎗波波沙衝鋒鎗
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槍械種類繁多,口徑雜亂,槍彈不足。為統一全國軍械繫列,特別是為適應韓戰的急需,我國除從蘇聯進口部分槍械外,也開始仿製蘇聯槍械。其中,50式衝鋒鎗便是這一時期的傑作。
50式的原型槍是蘇聯研製的“波波沙”衝鋒鎗,它是我國生產的第一種國產槍,當年就生產了36000支裝備部隊。“波波沙”衝鋒鎗是蘇聯輕武器設計師斯帕金於上世紀30年代設計的PPD系列武器發展而來的。該槍在著名的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與手榴彈和狙擊步槍並列為蘇軍獲得戰鬥勝利的三大法寶。據估計,二戰期間和戰後,有總數超過1000萬支的“波波沙”被世界各國製造和仿造。
我國仿製的50式衝鋒鎗採用自由槍機式原理,發射7.62毫米手槍彈,戰鬥射速105發/分鐘,單發45發/分鐘。另外,該槍的最大特色是木製槍托,扳機組件包在裡面,槍托前端與彈鼓或彈匣的後端連線。具有結構簡單、適應性強、火力猛烈的特點。我國引進後,對該槍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如下機匣後部的拉手,槍托螺絲穿過的地方,蘇聯用鉚接,中國用焊接;蘇聯的緩衝器比中國的長,不經改動不能互換,而且中國從未使用71發彈鼓。韓戰爆發一年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進攻時配備的主要武器就是成袋的手榴彈和50式衝鋒鎗,該槍在實戰中,表現出了特別適合穿插、近戰和夜戰的特點。在著名的上甘嶺戰鬥中,我第135團第7連排長孫占元率領全排使用14支50式衝鋒鎗和其他武器,連續奪取敵兩個火力點,僅孫占元一人就斃敵16人。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還為此編了歌曲頌揚它:“50式衝鋒鎗,我的好戰友;打近戰打夜戰,殺敵是能手。”在後來的越南戰爭中,越南人民軍的手中也有50式衝鋒鎗的身影。而我們最熟悉的雷鋒標準像上,他所執的也正是這種衝鋒鎗。

研製背景

構想階段

蘇聯軍隊對衝鋒鎗的需求始於1925年10月27日蘇聯紅軍裝備委員會一份申請報告:“考慮到納甘(Nagant)左輪手槍只是一種自衛武器,我們認為向中下層指揮官提供一種衝鋒鎗是必須的。”於是,紅軍開始尋求設計一種新型的輕武器。當時托卡列夫因設計TT-33手槍和SVT-38/40步槍而聞名,也是第一位認識到衝鋒鎗價值的前蘇聯武器設計專家。至1927年,他已有了設計圖紙。

其實從1920年代後期至1930年代早期,蘇聯著名的武器設計專家一直試圖設計一種合適的衝鋒鎗。由於當時衝鋒鎗還處於發展早期,其軍事使用價值人們還不很清楚。托卡列夫、普里魯特斯基、科羅文、科里辛科恩和瓦西里捷格加廖夫(VasiliyDegtyarev)等都在設計衝鋒鎗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儘管當時的試驗各自暴露出一些缺點。1934年,狄格特亞耶夫為蘇軍設計出第一支堪稱成功的衝鋒鎗。1935年6月9日,其設計被採用,稱為M-1934型7.62毫米狄格特亞耶夫衝鋒鎗,或簡稱PPD-34。PPD中的D即為他名字的字首,而PP則為“PistoletPuleinyot”即俄文“衝鋒鎗”的縮寫。PPD-34的基本結構與德國的MP28II十分相似,運用自由後坐(自由槍機)原理,單發和連發火力的選擇按鈕位於扳機前方。槍管彈膛鍍鉻,以防腐蝕。子彈裝在一個近乎垂直的彈鼓中,其上方有一段延伸體,用以裝在槍上。彈鼓容量為71發,結構與芬蘭的“蘇奧米”系列十分相似。71發的大容量對士兵而言很方便,因為重新裝彈的次數大大降低。但彈鼓本身有些缺點,如易吃土,供彈口部位易變形等。除彈鼓之外,另有一種弧形直列式彈匣,但比較罕見。可PPD-34並未被大量使用,從1934-1936年間共生產67支。托卡列夫曾在日記中寫道:“PPD從未受到很高的重視。”而後,1938年它的一種改進型又被採用,其基本結構除了散熱的槍管護管外沒有多大變化。雖然該槍於1939年退役,並被貯存起來,但在芬蘭戰役中仍有部分在使用。

蘇芬戰爭

史達林的大清洗清除了蘇聯許多著名幹部,代之以一些忠實但對武器等缺乏了解的人。其中許多人希望廢除衝鋒鎗而傾向於保留已老化的M1891型Mosin(Moisin是北美一種錯誤的拼寫,始於上世紀初,延用至今)使用彈匣供彈的步槍。可與芬蘭的冬季戰爭改變了所有這些看法,蘇聯步兵遭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俄羅斯承認此戰損兵近80萬)。在那場戰爭中,芬蘭M1931式索米衝鋒鎗發揮得淋漓盡致。面對如此高的傷亡,蘇聯高層深感危機。1939年12月,史達林簽署命令要求加快新式衝鋒鎗的研製。可鑑於索米衝鋒鎗和PPD衝鋒鎗製造工藝過於複雜,並不適合進行簡單的大規模生產。設計一支既要性能接近索米衝鋒鎗,又要便於生產的槍,這個嚴苛的任務交到了蘇聯槍械設計師喬治·斯帕金手中。

研製過程

1897年斯帕金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有一句非常喜愛的話:“要使某些事情變得非常複雜是非常簡單的,但要使它變得簡單將非常複雜。”至1940年,製造工藝在精密加工、鑄造、熱處理和冷淬等方面的快速進步使傳統的生產方法得以廢棄,運用一些新的生產工藝,當年9月斯帕金設計出一種新型衝鋒鎗。經過2個月的試驗和與PPD的競爭,斯帕金設計的武器最終獲勝。12月2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正式採用斯帕金衝鋒鎗,命名為“PPSh-41”。著名的PPSh-41衝鋒鎗的誕生距衛國戰爭爆發僅有6個月。

二戰中

PPSh-41衝鋒鎗主要遵循可靠耐用和易於批量生產,所以其採用的木質槍托和槍管上的散熱筒在當時西方設計師眼中都屬於奢侈品。隨後他又對該衝鋒鎗進行改進,推出了結構簡單的PPSh-42衝鋒鎗,其槍身零件大量用鋼板衝壓而成,並將射速降低,只採用彈匣供彈。而在列寧格勒戰役中,列寧格勒兵工廠因缺乏生產原材料,而對PPSh-41衝鋒鎗進行改造,製造出了PPSh-43衝鋒鎗,其外形、射速和供彈方式同PPSh-42基本相同,但它所用的鋼材僅僅是PPSh-41的一半。

生產裝備

1942年初,蘇聯陸軍測試認可後,PPSh-41開始大量生產。PPSh算是早期量產武器中相當成功的例子。因需求大,零件大多皆為鋼板衝壓成形,焊接及鉚接的技術亦大量使用。只要把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一分為二,即可得到兩根PPSh-41槍管。除槍管之外,其主要零件可在汽車修理廠或錫廠由不熟練的勞動力使用非常簡單的設備生產,使得更多熟練的技術工人可以投入其他更為精密的武器的生產。PPSh-41隻分為87個零件,而PPD-40則分為95個零件。生產一把PPSh-41隻需7.3個工時,而一把PPD-40則需要13.7個工時。雖然槍托部分採用舊式設計,可它仍是一支堅固可靠的好槍。偉大衛國戰爭中相比德軍MP38/40衝鋒鎗,“波波莎”更適合在蘇聯的嚴寒條件下作戰。東線德軍不僅自己繳獲、撿拾“波波莎”,還改造成使用德式9毫米手槍彈的MP41(r)衝鋒鎗。德國國防軍亦印刷和分發如何使用繳獲的PPSh的德語手冊。但是同樣應看到蘇軍也會撿拾MP-40使用,而且有的更偏愛後者一些因為背著它的負擔輕。
實踐證明,PPSh-41是一支出色的衝鋒鎗,它成為二戰中主要的前蘇聯制式武器,二戰結束以前,這些武器共生產超過600萬支。蘇聯常常整團甚至整師裝備此槍,使他們在近距離上取得無法比擬的火力優勢。

在世界的一些熱點地區仍能看到它的身影。堅實可靠,射速900發/分,使用71發彈鼓,這是斯帕金髮明該槍60多年後的今天美國中型軍械公司推出SR41仍十分受歡迎的真正原因。SR41是供對前蘇式武器著迷的槍械愛好者的PPSh-41的半自動型。相比PPSh-41槍管長度,只是對其槍管進行了延長,而且這120.65毫米長的槍管延長部分露出於槍管護管的前方。槍管護管為3毫米厚的鋼板衝壓件,與AKM系列只有大約1毫米厚的機匣相比,顯得厚實得多,通風和消焰孔也很吸引人。準星可進行上下左右的調整,帶護翼的表尺很簡單,包括一個V形照門和兩個表尺射程(分別為100米和200米)。機匣固定在紅褐色槍托上。發射時,槍機處於閉膛位置而不是像PPSh-41的開膛待擊。拋殼通過機匣上方的大型長方孔。拉機柄從機匣右側突出,並可在前方或後方兩個位置上鎖住,這隻要將拉機柄上方的保險銷向里推人即可實現。扳機護圈非常大,內部不僅有扳機,還有保險扳把,PPSh-41上的快慢機在這裡轉變為保險機構。保險扳把位於扳機的正前方,向前推動時槍處於保險狀態,向後扳動時表示可發射狀態。扳機護圈前方是彈匣卡筍,其操作方式與AK-47類似。更換彈匣時,將其直接推入彈匣插入口,到適當位置就會鎖定。SR41使用可裝10發槍彈的彈匣,但PPSh-41的71發彈鼓和35發彈匣也適用。配用7.62毫米×25托卡列夫槍彈。

手握SR41才使人真正體會到該槍受歡迎的原因,不由會使人想起M1卡賓槍,可SR41顯得更為結實。抵肩部位很好,並不像AK-47槍托顯得有些短。通過使槍稍向左傾斜,用左手也很容易操作。彈匣的裝卸、固定都非常方便、快捷。保險看上去似乎不好使用,但操作起來前後扳動很快,且有效。作為單發武器,酷似FNFAL。射擊效果非常類似於M1卡賓槍,拋殼非常有力,而且可很快進入射擊狀態或射擊準備,幾乎不後坐,槍口不跳起,發射幾百發槍彈幾乎不出故障。在抗美援朝戰役中,志願軍使用的衝鋒鎗就是仿造“波波莎”衝鋒鎗的,名叫50式衝鋒鎗。

使用國

蘇聯
中國
朝鮮
蒙古
波蘭
南斯拉夫
立陶宛
蘇丹
越南
民主德國
芬蘭

中國衝鋒鎗

衝鋒鎗是一種短槍管、發射手槍彈的抵肩或手持射擊的輕武器,裝備於步兵傘兵偵察兵炮兵摩步兵、空、海軍等。基本特點可概括為:體積小,重量輕,靈活輕便,攜彈量大,火力猛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