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性結膜炎

泡性結膜炎

泡性結膜炎(Bubble conjunctivitis)是機體對內源性微生物蛋白質及毒素引起的表現在結膜上皮細胞的一種遲發性變應性反應。春夏季多見,多發生於女性兒童和青少年,特別是偏食和腺病體質者。其特點是在結膜反覆出現結節狀病變,周圍結膜局限性充血。

基本信息

概述

病變眼睛病變眼睛

泡性結膜炎是一種過敏性炎症反應,大多數發病者是女性兒童和青年人,特別是偏食、營養不良、體質衰弱或患有結核病史的人,常合併面部濕疹及淋巴結核,故又稱濕疹性或瘰癧性結角膜炎,屬微生物導致的遲發性變態反應,與機體結核桿菌、葡萄球菌、Koch-Weeks氏桿菌及其他微生物感染有關。也有人認為,腸道寄生蟲也可引起這種過敏反應性炎症。

詳述

本病最常見於角膜緣部或其半透明組織,生有粟粒大的圓形灰白色或淡黃色小圓形泡狀隆起,直徑約為2~3mm。泡周圍局限充血,用手擠壓時無疼痛感,數日後結節上皮剝脫,頂端形成小潰瘍,一般可自愈。初期病人可能出現輕微的眼部不適,當病變侵入角膜時,可以出現怕光、流淚和眼痛等症狀。其發生於結膜者不留瘢痕,生於半透明部者治癒後留瘢痕,生於角膜緣處的潰瘍可向角膜中央逐漸發展成束狀混濁,結膜血管也進入此束中,並向束端潰瘍處行進,稱之為束狀角膜炎。而淺層鞏膜炎一般多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結節性紅斑等結締組織疾患並發,多為雙側性,急性發病,發展緩慢,但易復發,病人自覺怕光、流淚、疼痛,但也有不明顯者,一般視力可不受影響。眼局部在球結膜或角膜邊緣部位可見充血的扁豆大小的隆起,呈紫紅色的局限性結節,是鞏膜表層血管擴張的表現。結節有觸痛,此乃由於刺激睫狀神經所致。結節發展迅速,每次炎症持續數周后,結節變平,色轉白,最後炎症完全消退,留下表面輕度凹陷,色灰黑並有與球結膜粘連的痕跡。

泡性結膜炎的預後比較好,大約經過10~14天可以自愈,治療可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如0.1%地塞米松眼藥水滴眼,也可在球結膜下注射。此外還要加強營養、鍛鍊身體,以改善體質,服用魚肝油丸、維生素B2、鈣片等。如較頑固者,可行結節局部冷凍。中藥治療以瀉肺熱散結為本。

病因

本病最常見於角膜緣部或其半透明組織,生有粟粒大的圓形灰白色或淡黃色小圓形泡狀隆起,直徑約為2~3mm。泡周圍局限充血,用手擠壓時無疼痛感,數日後結節上皮剝脫,頂端形成小潰瘍,一般可自愈。初期病人可能出現輕微的眼部不適,當病變侵入角膜時,可以出現怕光、流淚和眼痛等症狀。其發生於結膜者不留瘢痕,生於半透明部者治癒後留瘢痕,生於角膜緣處的潰瘍可向角膜中央逐漸發展成束狀混濁,結膜血管也進入此束中,並向束端潰瘍處行進,稱之為束狀角膜炎。而淺層鞏膜炎一般多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結節性紅斑等結締組織疾患並發,多為雙側性,急性發病,發展緩慢,但易復發,病人自覺怕光、流淚、疼痛,但也有不明顯者,一般視力可不受影響。眼局部在球結膜或角膜邊緣部位可見充血的扁豆大小的隆起,呈紫紅色的局限性結節,是鞏膜表層血管擴張的表現。結節有觸痛,此乃由於刺激睫狀神經所致。結節發展迅速,每次炎症持續數周后,結節變平,色轉白,最後炎症完全消退,留下表面輕度凹陷,色灰黑並有與球結膜粘連的痕跡。

症狀表現

泡性角結膜炎僅有異物感或灼熱感,如侵及角膜則有嚴重的畏光、流淚、刺痛和瞼痙攣等症狀。根據病變侵犯的部位,臨床上本病可分為:病變僅發生於結膜者稱泡性結膜炎;發生於角膜者稱泡性角膜炎;病變侵及角膜者稱泡性角結膜炎。
1、泡性結膜炎 發生在球結膜的結節呈灰紅色,直徑約1~4mm,結節周圍限局性結膜充血。結節易破潰,頂端形成潰瘍。隨後上皮細胞由邊緣向內生長,1周左右潰瘍癒合,一般不留瘢痕。在較嚴重的病例,有時形成較大的潰瘍,病變可深及淺層鞏膜,癒合後遺留瘢痕。少數在瞼結膜或瞼緣部出現泡性潰瘍,常見於維生素A缺乏者。
2、泡性角結膜炎 結節位於角膜緣,表現為灰白色圓形浸潤,邊界清楚,易形成潰瘍。癒合后角膜遺留不透明瘢痕,使角膜緣不整齊。有時在角膜緣及其附近球結膜上出現多數粟粒樣細小結節,沿角膜緣排列,稱粟粒性泡性角結膜炎。這些結節可不經破潰即消失,也可互相融合形成潰瘍。
3、泡性角膜炎及束狀角膜炎 見角膜病。

治療

治療原則

1.局部套用皮質類固醇滴眼液、色甘酸鈉滴眼液、抗生素滴眼液、抗生素眼膏。

2.口服各種維生素,加強營養,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用藥原則

細菌性炎症刺激引起的頻繁眨眼的治療,可用妥布黴素眼液或0.1%利福平眼液點眼,每日3~6次;可用紅黴素等抗生素眼膏塗眼,每晚1次,嚴重者可增加眼藥水的次數至每1~2小時一次。如果是病毒引起的炎症,則使用阿昔洛韋或安達芬眼液點眼,每1~2小時一次。嚴重者需全身用藥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