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新浪潮

法國電影新浪潮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基本信息

背景

“新浪潮”的產生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長期制度僵化的社會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滅。首先,法西斯的垮台,歷史性的審判,使得國際上的左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其後,史達林的去世,對他的重新評價,又使得左派勢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越南戰爭,再次使中間派開始感到失望。這時,整整一代青年人視政治為“滑稽的把戲”。當時的文藝作品開始注意這些年輕人,描寫這些人成為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特殊現象,在美國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國被稱作“憤怒的青年”,在法國則被稱作“世紀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從主題到情節,從風格到表現手法都帶著這種時代的印痕。

這個背景與二戰以後人們的彷徨苦悶相關聯,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對二戰的反思。同時也與後現代思潮緊密相關。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解構,是對現代主義的懷疑,是基於迷茫困惑後的發泄,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解放。

當時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主編的《電影手冊》聚集了一批青年編輯人員,如克洛德•夏布羅爾特呂弗戈達爾等50餘人。他們深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影響,提出“主觀的現實主義”口號,反對過去影片中的“僵化狀態”,強調拍攝具有導演“個人風格”的影片,又被稱為“電影手冊派”或“作者電影”。

演變

50年代中期,統治法國影壇的是相當老化的攝影棚影片,大部改變自19世紀小說,弗朗索瓦•特呂弗正面批判這種優質電影,從而引發大論戰。既然反對編劇的電影,反對建立在各部門嫻熟技能之上的優質電影,特呂弗推崇的是導演的重要性。他最喜歡的作者是讓•雷諾瓦、羅伯特•布賴松、薩沙•基特里、雅克•塔蒂、馬克斯•奧弗爾斯、雅克•貝克、羅傑•林哈特或讓•谷克多。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再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表現手法

法國電影新浪潮法國電影新浪潮

“新浪潮”的特呂弗等人都沒上過專門的電影學校或受過專門的訓練。他們對電影的認識和學習,是通過在法國電影資料館裡看片得來的。他們在還不懂得應該怎樣拍片的時候,已經從那些壞電影中懂得了不應該怎么拍片。特別是他們所反抗的那種“優質電影”,那種靠巨額投資,靠有把握的明星,靠以導演資歷為主的製片制度,靠大量採用布景等人工手段,靠故事情節吸引人,以及影片製作周期長等等,在他們看來這與好萊塢在製作上毫無兩樣。“新浪潮”提出:“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要成為影片的製作者”。戈達爾大聲疾呼:“拍電影,就是寫作”。特呂弗宣稱:“應當以另一種精神來拍另一種事物,應當拋開昂貴的攝影棚……,應當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當他們自己拿到了攝影機之後,他們採取了與“優質電影”完全不同的製作方法:靠很少的經費,靠選擇非職業演員,靠以導演個人風格為主的製片方式,大量的採用實景拍攝,靠非情節化、非故事化、打破了以衝突律為基礎的戲劇觀念,影片製作周期短等等。所以人們說:“新浪潮首先是一次製片技術和製片方法的革命”。它沉重地打擊了法國好萊塢式的“優質電影”。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 (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 (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主要觀點是,新浪潮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已廣泛地滲入到各種電影製作之中。

他們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係,與傳統影片不同之處在於充滿了主觀性與抒情性。這類影片較強調生活氣息,採用實景拍攝,主張即興創作;影片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表現手法上也比較多變。

主題

法國電影新浪潮法國電影新浪潮

非政治性的電影。人物似乎是隨風來到人間,隨風在世上漂泊,又隨風離開人世。《精疲力盡》是最說明這一點的。否定傳統的道德觀念的電影。它的功績之一在於戰勝了某種禁錮,力圖真誠地描寫男女和愛情,暴露虛偽。他們感興趣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於善惡的觀念。

偏愛回憶、遺忘、記憶、杜撰、想像、潛意識活動,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心智過程搬上銀幕。

描寫人的責任心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聯繫。

新浪潮運動的 流派,作家作品我們通常意義上劃分為三個部分。

1 巴贊(電影評論家)《電影手冊》

第一,對新現實主義紀實美學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

第二,提出電影應該表現人的內心生活。(包括離奇,幻想)(與好萊塢電影是用來講故事的有本質的區別)

特點

是其主要成員以前是電影評論人,都來自封面黃色的著名雜誌《電影手冊》,由安德列•巴贊和雅克•多尼奧-瓦克羅茲於1951年創辦。在拍攝長片和短片之前,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都曾為雜誌寫作大量評論和其他文章。新浪潮的歷史特點就是它是業餘愛好者的活動,螢屏人們一批接一批改行做導演。這些年輕的作者是在影迷俱樂部開始喜歡上電影的。

與左岸派的區別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誌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誌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幹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S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伙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複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範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複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坎城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衝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代表作品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影響

二十年後,新聞界的大事宣傳早已被忘卻,最初的崇拜者的那股狂熱已經消失,理智和刻薄的人共有的惱怒情緒終於平息,“新浪潮”現象也被納人比較合理的範圍中。“新浪潮”是一段接班時期,它顯得很混亂,連篇累族的誇大其辭的評論掩蓋了它的真相,湊巧,它又與政治動盪聯繫在一起,而這種政洽動盪也是被革新的空喊吹得神乎其神……兩年後,“新浪潮”便溶匯於電影整體之中了。重新站隊,重新選擇,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導演。許多人漸漸地被淡忘了,甚至永遠匿跡影壇;另一些人實質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導演,與《電影手冊》曾經那樣激烈地抨擊過的導演別無二致。克洛德.夏布羅爾和弗朗索瓦.特呂弗一直在搞最程式化的影片,他們與科班出身的愛德華.莫利納爾、雅克.德萊、喬治.婁德耐並肩前進,一部影片接著一部影片,一塊磚接著一塊磚,列出了第五共和國最可觀的影片目錄……

總之,“新浪潮”是個發射台,它把那些既不在助手的“跑道”,也不在短片的“跑道”上的人引上了拍攝故事片的航路。

“新浪潮”至少有一個積極的貢獻:攝製班子不臃腫、在實景中拍攝、不拘泥於過分僵化的專業規則…這種解放思想的作法影響了以後的年代。那時,在電影開始起步或正在復興的國家中,青年導演們最希望掌握的就是這方面的經驗。正是由於這幾點確實擺脫了陳規舊習的思想,“新浪潮’才成了傳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