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少林寺遺址

泉州南少林寺遺址位於東門外鳳山的東禪村,1992年9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毀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

泉州南少林寺遺址位於東門外鳳山的東禪村,1992年9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毀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鹹豐年間(1851~1861年),山門豎有“少林古蹟”匾額。1992年,遺址僅存一小廟,為二進深三開間磚木結構的近代建築。 
南外宗正司遺址 位於西街古榕巷水陸寺(現省梨園戲劇團)內,為南宋管理皇族的機構,內設懲勸所、自新齋、芙蓉堂等。崇寧三年(1104年)置南外宗正司於南京(今河南商丘),建炎三年(1129年)移泉州。初宗子僅349人,紹定年間(1228~1233年)增至1427人。南宋亡後,宗正司廢。
泉州史學界等經過對歷史資料的深入挖掘,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寫出許多論證有據、敘述精闢的文章,說明南少林寺在泉州不僅有文獻可稽,而且有少林遺址和現存的東禪少林寺以及文物可佐證。
(一)南少林寺在泉州的文獻依據
1、少林寺考證:
泉州學者林少川近幾年在晉江陸續發現明嘉慶年間晉江人蔡永兼《西山雜誌》有關泉州南少林的史料六則共3000餘字,其中僅“少林寺”一則就有1800多字,詳細記載了泉州少林寺的地址、規模、沿革、興廢設備、傳人、歷史事件,與嵩山少林寺的關係以及少林拳術流傳等內容。據《西山雜誌》記載①“以救唐王聞名的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後十三落,閩僧武派之始焉。”少林寺十三進,周牆(高)三丈,寺僧千人,壠田百頃,樹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僧分十級也:禪房、方丈、長老、住持、當家、香火、緣齋、武練、武農、武樵。千僧之中皆能武,三武有絕技也。”該書還記載少林寺歷經三興三廢:“唐天祐四年(907),少林寺反王審知之附梁,被毀。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詔修也。宋末(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少林寺反蒲壽庚,千僧格鬥元兵三萬,元唆都(元兵攻泉州的將領)遣胡騎沖少林寺”,少林寺再次被毀。“明洪武十年(1377);……州官黃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少林寺至善禪師一死,尚不能保少林梵宮,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詔焚少林寺”,少林寺第三次被毀”,“從茲無復敢修者。”《西山雜誌》的發現,是泉州少林寺研究的一大突破,它為研究泉州少林寺提供了詳細、可靠的資料。
陳泅東在《南少林寺在泉州》和《三談泉州少林寺》②等文章中說:自唐至民國一千多年中,都有明確的文獻記載泉州有個南少林寺。除了上述《西山雜誌》的記述以外,他還列舉:
唐貞元十八年(802)進士許稷(晉江人)《閩中記》:“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元春之月,閩州之東有異物如大蟒,雙角八腳而巨鱗閃光,盤棲清源少林寺之西嶺峰頂。”說明早在唐龍朔元年泉州已有少林寺。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劉昌言(南安人)《桑蓮詩集》有“伏虎降龍出佛門,少林武藝射妖蟠”之句;又其《青陽詩集》詠泉州少林寺說:“智空武擊法閩中,王氏附梁毀此宮。遺蹟清源興國建,泉南到處少林風。”
南宋晉江人施夢說《魯東詩集》云:“少林寺宇築清源,十進山門萬丈垣,百頃田園三嶺地,千僧技擊反王藩。”
明抄本《清源金氏族譜》附錄之《麗史》③載:“元元統(1333~1335)中,……城中士有伊楚玉者,甫弱冠,讀書少林寺。……夏六月,生至自潮州,居少林寺。”
近代著名少林學者唐豪《少林拳術秘訣考證》(1941年上海國術協進會本)說:“真少林寺共七個,一個在登封、一個在和林、一個在薊州、一個在長安,一個在太原、一個在洛陽、一個在泉州。……”寺在福建晉江縣東門外鳳山麓。”
1986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莫文丹著《八寶硬氣功闡秘》一書,有“雲貴高原笑世閣隱士花氏寫的一篇《跋》,自稱:“八寶拳門乃屬福建泉州少林寺之正宗內家拳種”,花氏綽號“花老虎”,頗有武功,曾充當李宗仁的保鏢。該書《福建少林寺及八寶拳門概梗》一章又說:“福建泉州少林寺武術是南派少林寺武術的正宗。寺院地處福建泉州仁風門外東湖畔……”該書《八寶拳門簡介》一章還說:“據《陰陽八寶拳,拳譜記載,清代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少林寺的至善禪師首創八寶拳法。”
陳泗東的文章還記述和論證了“泉州少林寺技擊傳人譜系“,“南北兩少林寺歷史聯繫”,“南少林武術經典俞大猷著《劍經》”……等等,不再一一引據
以上充分說明了少林寺在泉州有歷史文獻可據。
2、東禪寺考證:
最近,泉州市方誌委特邀編輯傅金星從南安《武榮傅氏族譜》發現一篇《仆射招討公泉州護安功德院記》④。為北宋康定元年(1040)績溪縣尉楊拯文所撰,稱此院址在“郡之郊東,俯郊之翌,揖照湖湄,坐抵林秀;滄溟一盼,阡陌四沖,乃茲院之勝概。”系前任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傅實興建於唐乾寧間(894~898),奉祀秘閣太傳。“先有蔡如金者,棄金部員外郎,籍南安邑板,餐露訪道,久即開化。後慶之仍即東禪招提,主齊固之法,嗣玄交者,奉本師之缽為浮屠矣。”由此可知,護安功德院即東禪寺中之一寺。又因擴修東禪寺,增新華構,割上好田地為寺產。該記雲其規模有:“曰佛、曰像、曰中尊、曰菩薩、曰侍衛,其殿一焉,佛為之主。曰法、曰僧、曰十三,曰羅漢,曰玄女,其堂五焉。法為之奧。”有一殿五堂,有室有庭。且廳舍廚庫俱全。其時主持為少林僧,特別是十三堂,均依照嵩山少林寺設定和供奉。由此可見東禪寺與嵩山少林寺的淵源關係。
又據清道光《晉江縣誌》卷六十九記載:“鎮國東禪寺,在仁風門外東湖畔。唐乾符(874~879)中,郡人郭皎,卓懌建,僧齊固居之,廣明元年(880)賜今名。宋德祜,元至正兩遭災,尋復建。明宜德十年《1435)重修,後廢。僧人修其舊址十之一,兼祀知縣彭國光,以彭曾為僧復寺田也。”
1962年泉州市文管會進行文物調查,由秘書陳祖澤署名於6月15日在《泉州報》發表《福建少林寺在泉州》一文說:“現在泉州東門外里許有東禪寺,寺前懸有‘少林古蹟’匾額一方,在寺左尚立有‘少林古蹟’四大字石刻,今已不見,該寺即在東嶽山麓。據傳當時少林寺範圍頗大,遍及岳頂五斗內,今該地尚有一處叫“山門內”即為寺之山門。而東禪寺僅為少林寺一部分。”
1963年冬,現任香港三師堂武術館館長洪敦耕先生參觀東禪寺,詳細抄錄寺里的匾額和楹聯石刻,至今保存著《泉州少林寺見聞》⑤,茲摘要如下:“泉州市仁風門外東湖畔有個古剎叫少林寺……此寺系在古少林寺遺址上重建的紀念性小廟,與古少林寺之規模自然今非昔比了。”“少林寺門口長若九米,只有二進,大門上匾額寫著:東禪古寺”,“入門一進匾額寫著:少林寺(篆體)”,“二進有佛閣……,供桌案前寫著,敕賜鎮國東禪少林寺,佛閣右側另有一門通寺外,門上有一匾額寫著:少林古蹟”。“寺後數百米,””於東嶽山腰有二石亭,叫做萬善亭與萬緣亭。據說此二石亭即少林寺之山門也。”
綜上所述,泉州少林寺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體,東禪寺僅為其中之一寺。現存的東禪寺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火燒少林寺後,於鹹豐年間在其遺址上重建的紀念性小寺,不及明代的十分之一。
歷經滄桑,泉州人們為了紀念南少林,把東禪寺與少林寺合二而一,稱之為“東禪少林寺”。泉州市人民政府於1992年10月把東禪少林寺列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得知這一喜訊,欣然提筆為之題寫“東禪少林寺”匾額。
(二)泉州南少林寺遺址考古
筆者曾參加泉州史學、地名學、武術,宗教,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的考察團考察古少林寺遺址。林少川也曾多次到清源山麓之東嶽山一帶少林寺遺址踏勘和調查。他們以實事求是的嚴肅的科學態度考察研究,認為地形、地表實物的跡象特徵,與史料有關南少林的記載是相符合的。林少川根據《西山雜誌》引用唐許稷《閩中記》載:“天壇傍少林寺,智空禪師拜會王太守,立於天壇。”從天壇位置來查證古少林寺的方位與規模⑤。天壇遺址今猶存,位於現存的東嶽行宮前20米處,天壇之旁古少林寺遺址依稀可辨,地表文物如“入門塔”的塔基今還存在。南少林寺有關的地名,如“山門”,“山門內”、“山門外”、“洗腳坑”、“刣狗涵”、“柴人”等地名,民眾至今仍在使用。“山門內”一片開闊地,其範圍比現代400米跑道的大操場還寬廣,為原少林寺建築群之遺址,於六七十年代開闢為民兵訓練的打靶場。據當地民兵介紹,當時建靶場曾發現不少古井、古磚及牆基遺址。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992年11月在位於東嶽宮天壇東側古少林寺遺址“山門內”之風山山麓發現一座宋代豎穴武僧墓室(原建有墓塔,已廢)⑥,出土二個僧人骨灰罐,其中一個罐上蓋宋代芒口彩青磁碗一個,印有四個武僧形象;罐底書有“河南□□□”,除河南二字清晰外,余已漫漶難識。另一罐底及蓋內均有楷體墨書一大“方”字。這座武僧墓及其出土文物,證實在清源山風山(或稱東嶽山)麓確有一座歷經興廢的少林寺。
歷經“三興三廢”的泉州少林寺復建工程於1992年10月13日在古少林寺原址奠基。整個復建工程依照北宋文獻記載,將建有山門,大雄寶殿,法堂,達摩祖祖堂、十三僧墓、羅漢堂、玄女堂,藏經閣,還將增建宋太祖祠,鄭成功祠、俞大猷祠和其他配套設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