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痢慈航

治痢慈航是清朝的一本書,由熊家驥撰寫。

治痢慈航

《治痢慈航》大約成書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前後,有光緒十九年(1893年)吳錫純重刻本和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常德府水星樓楊萃新藥材行刊本。
吳氏本有作者熊家驥寫於乾隆六十年的自序和吳錫純汪均鏞作的兩篇序;楊氏刊本前有清江丁紹松輔臣序,後附豐城楊氏喉科經驗良方。

痢疾奇方

《治痢慈航》原名《痢疾奇方》,又名《痢疾特啟論》。吳錫純任清江縣令重刊時才更名《治痢慈航》。全書一論十方。立論以肝木為主,選方以人參敗毒和芍藥甘草湯為主。
熊家驥自序說:“痢疾一症,余獨得神悟,故敢將先賢諸論,一概抹倒,獨創新面。"熊氏理認認為痢疾在肝而不在於大腸,把痢疾分成兩種類型: 一是痢疾初起,微有寒熱,脈見沉弦,口中和,沒有其它病因,就用人參敗毒散,以挽回"肝陷”。輕微的,只需一二劑可望痊癒;如果不見效,而病者只是微熱,就應以"和肝"為急務,宜用芍藥甘草湯,加生薑、吳萸、木香。 二是腹中絞痛異常的。熊氏認為,這是“肝木受戕之甚”,急需用芍藥湯,重加桔梗、祁艾、生薑、陳茶;如果小便不利,小腹疼痛,就要再加豬苓、澤瀉、肉桂。
吳錫純序云:“癸已(即光緒十九年)夏六月,予調署清江。三伏酷熱,均奔走烈日中。下車次日,初則霍亂吐瀉,旋即變痢發熱……紅白交下,夜數十解,已岌岌自危。邑增生嚴博雲秀才遵嘉言醫治,不旬朝而獲瘳。嗣邑紳楊少桐以《痢疾奇方》一書特贈,為熊蘭亭所著,亦悉本於嘉言。”據清江縣人民醫院張連仁大夫說,熊家驥治痢雖本於喻嘉言,但卻有新的發展,而以善用桔梗著稱。
傳說熊氏曾一次用桔梗半斤治臌脹,一服而愈,治法十分奇特。 熊家驥,號蘭亭,清江樟樹鎮垣下村人,乾隆間舉人,曾在四川一帶為官。於公事之暇,他常為人治病施診,並且以醫藥術馳名四川,在重慶有"藥王"之稱。
所以《治痢慈航》一書在四川湖南一帶流傳頗廣,而江西反少見。 據南昌新風樓王咨臣先生考證,《治痢慈航》尚有呵清軒藏版,上有“十八甫文寶閣承印”字樣。可見《治痢慈航》在清代就有多種版本流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