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膜

由潤滑油基礎油加入各種防鏽劑(常用磺酸鹽和氧化蠟膏)製得的潤滑油或潤滑脂。主要用作金屬部件表面的防鏽塗層。其防鏽機理在於防鏽劑成膠束溶於油脂中,在金屬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膜,潤滑油(脂)組分中的烴鏈,則與防鏽劑形成混合多分子層,從而防止水和氧的侵蝕,阻止金屬表面生鏽。

簡介

防鏽油脂可以分成油型、脂型、溶劑稀釋型、乳化劑(或水型)以及防鏽-潤滑型等。其中溶劑稀釋型由於乾燥快、膜薄而透明、防鏽性可靠,使用較多。

相關資料

在邊界潤滑條件下起增強潤滑油的潤滑性和防止磨損及擦傷的化學品。
油性劑通常是動植物油或在烴鏈末端有極性基團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對金屬有很強的親和力,其作用是通過極性基團吸附在摩擦面上,形成分子定向吸附膜,阻止金屬互相間的接觸,從而減少摩擦和磨損。
又稱油性添加劑。烴鏈末端具有極性基的化合物。能在金屬面上形成吸附膜,從而防止金屬間的接觸摩擦。
主要有以下幾種:(1)高級脂肪酸,如棕櫚酸及油酸;(2)高級醇,如月桂醇及鯨蠟醇;(3)脂肪酸酯,如油脂及硬脂酸丁酯;(4)烷基胺,如鯨蠟基胺及油醯胺;(5)酸式磷酸酯,如酸式磷酸月桂酯及酸式磷酸油醯酯;(6)有機硫化合物,如硫化抹香鯨油及硫化油酸。自然界約有40多種不同的脂肪酸,它們是脂類的關鍵成分。許多脂類的物理特性取決於脂肪酸的飽和程度和碳鏈的長度,其中能為人體吸收、利用的只有偶數碳原子的脂肪酸。脂肪酸可按其結構不同進行分類,也可從營養學角度,按其對人體營養價值進行分類。按碳鏈長度不同分類。它可被分成短鏈(含4~6個碳原子)脂肪酸;中鏈(含8~14個碳原子)脂肪酸;長鏈(含16~18個碳原子)脂肪酸和超長鏈(含20個或更多碳原子)脂肪酸四類。人體內主要含有長鏈脂肪酸組成的脂類。
按飽和度分類:
它可分為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兩大類。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再按不飽和程度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在分子結構中僅有一個雙鍵;多不飽和脂肪酸,在分子結構中含兩個或兩個以上雙鍵。隨著營養科學的發展,發現雙鍵所在的位置影響脂肪酸的營養價值,因此現在又常按其雙鍵位置進行分類。雙鍵的位置可從脂肪酸分子結構的兩端第一個碳原子開始編號。目前常從脂肪酸,並以其第一個雙鍵出現的位置的不同分別稱為ω-3族、ω-6族、ω-9族等不飽和脂肪酸,這一種分類方法在營養學上更有實用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