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

河豚[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

河豚,為哺乳綱,鯨目,淡水豚總科動物的統稱 。淡水豚總科(Platanistoidea)擁有四個棲息於淡水河流及河口的現存品種:當中三個生活在淡水河中;而另外一個品種,即普拉塔河豚(拉河豚)則是生活在鹹水河口及近岸海洋,然而,於科學分類中,它仍被列入淡水豚總科而不是海豚科。有部分海豚于海洋或河流的環境中皆可生存,例如亞馬遜白海豚(俗稱“土庫海豚”)就能夠適應二者的生態環境。然而,這些海豚並不列入淡水豚總科,亦不會被視為真正的淡水豚。未成年的淡水豚為灰色,成熟後就會變為粉紅色。淡水豚是哺乳動物裡面最親和人類的哺乳動物,可愛。 特別注意:河豚為哺乳動物,無毒;有關同音而且有毒的魚類,見“河魨”。

簡介

河豚[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 河豚[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

根據最新的分類法(Rice,1998年),淡水豚總科由四個現存的科組成(不過,在2006年12月的一項研究指出,由於無法找到白鰭豚的蹤跡,因此宣布該物種為功能性滅絕);而以往的分類法將所有四個科列入淡水豚科(Platanistidae),恆河豚則被視為獨立物種。

種類

亞馬孫河豚 亞馬孫河豚

淡水豚總科物種:

•亞馬孫河豚科(Iniidae)

•亞馬孫河豚亞科(Iniinae)

•亞馬孫河豚屬(Inia)

•亞馬孫河豚(Inia geoffrensis)

•亞馬孫河亞種(Inia geoffrensis geoffrensis)

•馬德拉河亞種(Inia geoffrensis boliviensis)

•奧里諾科河盆地亞種(Inia geoffrensis humboldtiana)

•白鰭豚科(Lipotidae)

•白鰭豚屬(Lipotes)

•白鰭豚(Lipotes vexillifer)

•淡水豚科(Platanistidae)

•淡水豚亞科(Platanistinae)

•恆河豚屬(Platanista)

•恆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

•恆河亞種(Platanista gangetica gangetica)

•印度河亞種(Platanista gangetica minor)

•普拉塔河豚科(Pontoporiidae)

•普拉塔河豚屬(Pontoporia)

•普拉塔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

習性特點

河豚圖片 河豚圖片

河豚的體形比海豚大,它們可以長到3米長。與海豚不同的是,它們的頭部可以鏇轉90度,這使得它們在複雜的河道中占據優勢。有時它們也和海豚一樣,集體追趕魚群從而提高捕食效率。它們的頜部有敏感的毛髮,據說這是它們在淤泥中捕食甲殼類動物的觸感器官。它們擁有寬大的胸鰭,從而提高了它們在狹窄河道的靈活性;再憑藉尾鰭,它們的速度也能在短時間內達到23km/h。

白鰭豚種群現狀

白鰭豚 白鰭豚

以白鰭豚為例:

由於失去棲息地、人類捕獵及本身數量極低,淡水豚正面臨滅絕的危機。而且,很多淡水豚視力極差——有部分甚至是盲的,這樣會令它們撞上人造物,例如是漁船、魚網而受傷。

在2006年12月12日,專家就尋找白鰭豚進行45天的野外調查後,宣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而最後一次在野外看到白鰭豚是2004年9月。然而,在2007年的8月,有報導指有人在長江目睹及拍下白鰭豚;2007年9月,一隊科學家嘗試證實白鰭豚的存在。

一般認為過度捕魚、修建堤壩和影響海豚定位獵物方法的海底聲納探測是導致白鰭豚的滅絕原因。路透社指此乃50年來首次記錄哺乳動物絕種的報導。

名稱誤區

現代動物分類學已經有了明確界定,河魨與河豚實際上是不同綱的兩類水生動物,通常以為成一種。河魨屬魚綱,是魨形目魨科魚類的統稱,分布在近海及河流入海地段;有些種類的臟器和血液有劇毒(稱“河魨毒素”)。而河豚則是哺乳綱淡水豚科動物的統稱,有白鰭豚等;它們主要生活在江河中,腹內臟器無毒。注意,這裡所講的“河豚”,並不是指有毒的河豚魚(即河魨),而是淡水豚類(屬水生獸)的統稱;人們熟知的海豚,正好與之相對應。海豚沒有被稱作“海豚魚”的,因為它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