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區

河套灌區

河套灌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靠陰山,南臨黃河,西至烏蘭布和沙漠,東至包頭。

河套灌區

正文

河套灌區河套灌區
內蒙古自治區糧、油基地。位於自治區西部,北靠陰山,南臨黃河,西至烏蘭布和沙漠,東至包頭。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40~75公里,總面積105.33萬餘公頃。灌區地形平坦,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007~1050米,坡度0.125~0.2‰。土壤以鹽漬化淺色草甸土和鹽土為主。灌區熱量充足,全年日照3100~3200小時,10℃以上活動積溫2700~3200℃,無霜期120~150天,年可一熟。作物種類很多,有小麥、甜菜、玉米、胡麻、葵花、糜子及瓜果、蔬菜等。但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僅130~250毫米,而年蒸發量達2000~2400毫米,濕潤度0.1~0.2。黃河年均過境水量280億立方米,水質較好,故這一地區利用黃河灌溉發展農業歷史悠久。河套灌區遠在秦漢時代即開始挖渠,唐貞觀年間,在河套修建了大型渠道,有的渠可灌600公頃以上。清中葉後,開渠種植日盛,清末已建成八大幹渠。中華民國時代,將灌區向東延伸至烏拉山前的三湖河地區。由於過去建設缺乏全盤規劃,渠系紊亂,旱年水不進渠,汛期泛濫成災。20世紀50年以來,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樞紐,健全排灌系統,又修築了黃河防洪大堤,同時開展農田基本建設,營造防護林,擴大灌溉面積,形成草原化荒漠中的綠洲。

配圖

相關連線

著名灌區與機電排灌工程

機電排灌常用於無自流排灌條件或採用自流排灌不經濟的農田排灌、人畜飲水、城鎮供水、圍海造田、抽水蓄能及跨流域調水等,它在保證農業全面豐收,促進農業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