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口鱷(學名:Crocodylusporosus),又名灣鱷、食人鱷、鹹水鱷、馬來鱷、入江鱷,為23種鱷魚品種中最大型的,亦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爬行動物。由於灣鱷是鱷目中唯一頸背沒有大鱗片的鱷魚,所以亦被稱為“裸頸鱷”。雄性鱷魚成年後體長可達7米,但一般不會超過5米。雌性最大體長約2.5至3米。成年雄鱷體重可達600至1000公斤。幼體呈淡褐色,身軀及尾部有黑色的斑點條紋。成體顏色較深,腹部淡黃色或白色,尾巴底部末端灰色。世界紀錄到最大的灣鱷有10米長。上頜每側具齒16-19枚,下頜每側14-15枚。
形態特徵
河口鱷的成體較大全長6-7米,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它的吻較窄長,前喙較低,吻背雕蝕紋明顯,眼前各有一道骨嵴趨向吻端,但互不連線。外鼻孔單個,開於吻端;鼻道內無中隔,其後端邊無橫起緣褶而有齶帆。眼大,卵圓形外突。虹膜綠色,有上下眼瞼與透明的瞬膜,也有瞬膜腺與淚腺。耳孔在眼後,細狹如縫。下頜齒列咬時與上頜齒列交錯切接在同一垂直面上。頭後無枕鱗,亦無後枕鱗。頸部與頭、軀無明顯區別,頸背散列的頸鱗合成方塊,左右各有1枚纖長骨鱗。軀幹長筒形,為頭長的5倍;背鱗16-17行,中背6行起棱而不成鬣,棱鱗入尾者最外1行離棱成2行尾鬣。尾粗,側扁,其長超過頭、體的總和,可做有力襲擊。四肢粗壯,後肢較長,五出,第五趾短小,趾基有蹼,外趾全蹼,內側兩趾半蹼,內側3趾有爪;肢體後緣鱗片起棱成鋸緣。背深橄欖色或棕色,腹淺白色;幼體色淺,有深紅斑點,或底色較深,有淺色斑點;吻色淺而明。
分布
河口鱷為熱帶及亞熱帶的物種。原產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印度亦有發現,主要分布於澳洲北部及巴布亞紐幾內亞。適合生活在不同的濕地,如河口、紅樹林、沼澤等地的沿海和潮汐帶。本種對海水的耐受性較一般鱷大。
分布於澳大利亞、孟加拉國、汶萊、緬甸、高棉、中國、印度(含安達曼群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紐幾內亞島、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索羅門群島、泰國、越南。
習性
棲息於河口、沿岸、死潭及沼澤地,具備生存於淡水及鹹水的能力,會因為乾濕季節的變換而改變棲地所在,等至成熟後會至鹹水河岸邊進行交配與領土攻占行為,而較弱勢的河口鱷也會受到潮汐的影響而被迫離開沿者河岸找尋適合的棲息地。成鱷經常在水下,隻眼鼻露出水面。耳目靈敏,受驚立即下沉。午後多浮水曬日,夜間目光如炬。幼鱷則帶紅光。
幼鱷大多以昆蟲、小型兩棲爬蟲為食,成體以魚類、兩棲爬蟲類、水鳥為食甚至哺乳動物——野豬。
咀嚼力強,能碎裂硬甲。2012年3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格雷高里·埃里克松對所有23種現存的鱷魚物種實施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咀嚼力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在鱷魚物種中鹹水鱷的咀嚼力是最強大的,它們的頜骨閉合時撞擊力可達16460牛頓。其咀嚼力甚至可以與恐怖的暴龍相媲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撕咬牛排的力量大約只有890牛頓。鬣狗、獅子和老虎的咀嚼力大約是4450牛頓。
生育繁殖
母鱷的性成熟體為2.2-2.5m(約10-12年),公鱷為3.2m(約16年)。母鱷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營巢(距海6萬米以上),以尾掃出一個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真徑3米的安放鱷卵的巢,巢距河約4米,以樹葉叢蔭構成,母鱷會選擇避免卵被水淹沒的地方產卵,如果太乾母鱷會以拍打水面的方式將卵保持濕潤,每巢有白色鈣殼卵50枚左右,卵徑80×55毫米;母鱷守伺巢側,時時甩尾灑水濡巢,保持30~33℃溫度,75~90天孵化;雛鱷出殼長240毫米,1年可達480毫米,3年可達1156毫米,重5.2千克。兇猛不馴。
1%的幼鱷出生後會被海龜、澳洲長吻鱷天敵所掠食,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同類的排擠及競爭。
研究
河口鱷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全長為16917bp。灣鱷mtDNA結構與其他脊椎動物相似,由22個tRNA,2個rRNA和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及1個非編碼的控制區(D-loop)所組成。除NADH6和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UCN)、tRNA-Glu、tRNA-ProL-鏈上編碼之外,其餘基因均在H-鏈編碼。基因排列順序與已測序的鱷類一致,這顯示了鱷類線粒體基因排列順序上的保守性。但鱷類線粒體基因排列順序與脊椎動物的典型排列方式相比,有較大的差異,尤其是tRNA-Phe基因的重排、tRNA-Ser-tRNA-His-tRNA-Lcu基因族的排列方式等。河口鱷mtDNA和已測序的鱷類一樣,缺失輕鏈複製起始點(OLR)。基於17種鱷mtDNA控制區保守區,採用PAUP4.0最大簡約法(Maximumparsimony,MP)構建MP樹,鄰接法(Neighbor-joiningmethod,NJ)構建NJ樹,結果顯示:食魚鱷(Gavialisgangeticus)和假食魚鱷(Tomistomaschlegelii)聚為一支後再與鱷科(Crocodylidae)的其他物種形成姐妹群,這與基於食魚鱷和假食魚鱷的線粒體全序列的分析結果一致,支持將食魚鱷併入鱷科的觀點。結果還支持非洲窄吻鱷(Crocodyluscataphracms)與鱷屬(Crocodylus)構成姐妹群,可以單獨劃分為屬的觀點。
歷史記載
中國古代的灣鱷分布記錄:海南島附近的《巡海記》。李準曾於1907年乘坐名為“伏波”、“琛航”兩艘軍艦從海南島駛往西沙群島一帶視察。他在《巡海記》中描述有灣鱷爬上艦邊的經過,鱷魚最後被擊敗。此後,Lesson(1801),Boukenger(1889)及Gadow(1901)也先後報導在中國南方產灣鱷,但並無具體地點及可供查證的實物標本。在香港發現的骨骼顯示灣鱷昔日曾在華南地區出沒,大概在紅樹林棲息。
在唐代韓愈在潮州寫的祭鱷魚文説的是灣鱷。
養殖利用
灣鱷體大,皮張質量好,價值高,因此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飼養灣鱷。巴布亞紐幾內亞、澳洲、東南亞,甚至連本身不產鱷的歐洲(法國)也都有規模性的養殖場。中國南方於唐宋時期曾有大量灣鱷分布,後因種種原因而絕跡,1980年廣東汕頭曾從泰國引進20多條暹羅鱷和灣鱷,後因飼養管理不善而未獲成功。20世紀70年代,廣東省和海南省先後建立了5個飼養場,目前大部分養殖均取得了繁殖後代的經驗。目前灣鱷飼養規模最大的首推澳洲和泰國。
1、肉食
河口鱷肉可食,緬甸人嗜食鱷肉。
河口鱷的肉中蛋白質含量較高,其中含有人體所必需胺基酸比例適中,並且還含有對人體有很高營養價值的高級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多種微量元素。
2、治療不孕症
泰國人不嗜鱷肉而珍視鱷膽,作為醫治婦女的不孕症。
3、製做工藝品
鱷的分布區域既廣,產量又較多,南洋人於食肉之外,也鞣鱷皮作革製作皮鞋、腰帶、箱篋、手提包等,紋色美觀,為精貴的裝飾革製品,有很高的工藝價值。
河口鱷的皮張屬傳統鱷皮,腹部皮只有很少的或根本沒有骨化。通常人工飼養的l-3歲河口鱷,其皮的腹部寬15—45厘米,這些皮多被分成15-24厘米、25-29厘米、30-34厘米、35-39厘米和大於40厘米等不同的檔次來出售。窄皮多用於小的皮革製品,如手錶帶、錢包和皮鞋等,寬皮傳統上用於皮靴、皮箱和旅行包等。皮革每提高一個檔次,其價格就會上漲10%一15%,對於40厘米以上的大皮,價格相對要高出很多。河口鱷以背麵皮質量較優,皮張價值高,暢銷國際市場。
4、觀賞價值
作為大型爬行動物,河口鱷也具有很大的觀賞價值,是開發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之一。
河口鱷的頭、腳、牙、爪以及背脊可加工成紀念品,或直接出售給旅遊者,效益也比較可觀。
5、保健作用
其肉味既有水生動物的鮮美,又有陸生動物的野香;同時還具有補氣血、滋心養肺、壯筋骨、驅濕邪的功效,因而對咳嗽、哮喘、風濕、糖尿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另外,由於鮮體內含有高效抗體和奇特構造的血紅蛋白,可以極快地提高人體免疫力和血液攝氧能力,可極大地提高人體的健康質量。此外,河口鱷的卵、膽、肝、心、油、鱷尾膠、甲等都可以入藥或開發為高級化妝品。
人工飼養
飼養灣鱷的養殖場應將成體和幼體分開,而且應有足夠的遮蔭條件。幼體飼養室一般為0.8米×1.2米×0.5米,池內水深為30—50厘米。中齡灣鱷可進行高密度飼養,飼養池的面積為16米×5米,池內水深為30—50厘米。成體可在比較大的水池內飼養,最大的約0.5公頃。池水較深,一般可達1—1.5米。由於池水太深,不能天天換水,為保持池水清潔衛生,在池的一側修建一任意形的水池,作為投食的地方,這樣可防止鮮吃剩下的殘留食物污染整個水池。餵食水池較小,所以可以經常將水放乾清洗。養殖場的設施都要用水泥建成,因為水泥面很光滑,可以避免幼體或成體因爬行而磨破四肢。
卵的孵化首先用接近撿卵時穴中溫度的乾淨水把卵洗乾淨,注意不要加消毒藥;其次,以柔軟乾淨的布擦乾卵,水平放置;再次,測量卵的長度、寬度、重量並登記,以取得每穴卵的平均數據;最後,置放孵化室,置放的方位與撿卵時方位一致,切忌倒置或斜置。孵化溫度要適合,溫度過低,出殼的幼體死亡率高,溫度過高,出殼幼體會殘缺畸形。理想的相對濕度為99%以上,不低於95%,濕度過低會使鮮卵乾燥,造成胚胎死亡或幼房無力啄破卵殼而窒息死亡。要保持室內氣體流通。在孵化前2周,一定要做好孵化設備的消毒工作,以便清除一切有害微生物。具體操作時首先確保溫度、濕度、空氣等環境條件的適宜和穩定;其次,定期測定成活的胚胎;再次,若見胎死或卵的顏色反常,如白色條帶渾濁並不再增大,有氣泡,卵殼變色或發霉等,應立即移出室外,包括不受精的卵;最後,系統地登記全過程的數據和情況,形成資料,為今後選種和飼養作參考。
日常餵料注意飼餵要乾淨,沒有污染。飼餵量要適當,不給過量。供料地點不宜太遠。每天必須把吃剩的殘餘飼料從飼養池中清理乾淨。
最大鹹水鱷
2011年11月,在菲律賓南部擒獲一條長6.17米的鱷魚,2012年7月正式被金氏世界紀錄列為人類至今活捉的最大鱷魚。這條綽號“洛龍”的鹹水鱷,全長6.17米,重量超過1噸。2011年11月,“洛龍”在菲律賓棉蘭老島的布納萬鎮被生擒。據悉,原本的金氏世界紀錄保持者是一條名為卡西亞斯•克雷的鱷魚,它於1984年在澳大利亞北領地被捕獲,身長近5.5米,重量近1噸。 “洛龍”目前安置在當地一個新的生態園區,並成為了那裡的動物明星,吸引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參觀。2013年2月10日(當地時間),菲律賓南阿古桑省,世界最大的鱷魚Lolong死亡。這條鱷魚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的被捕獲鱷魚,體長6.17米,體重超過1噸。
珍稀動物(二)
白頭葉猴又叫花葉猴、白葉猴、白頭烏猿等,雄獸和雌獸的體形大小差別不甚顯著,體長為50一70厘米,尾長60-80厘米,體重8一10千克,與黑葉猴在形態和體型大小上都差不多,頭部較小,軀體瘦削,四肢細長。 |
盤點世界上最兇悍的捕食者
2009年9月,德國媒體科技頻道列出了世界上最兇悍的捕食者。 |
鱷形目相關類別
鱷形目 | 爬行綱古蜥亞綱的 1目 |
鼉科 | 北美的密河鼉、長江的揚子鱷(中華鼉) |
鱷科 | 侏儒鱷(Osteolaemus tetraspis )、美洲鱷(Crocodylus acutus)、非洲狹吻鱷(Crocodylus cataphractus)、 奧利諾科鱷(Crocodylus intermedius)、澳大利亞淡水鱷(Crocodylus johnstoni)、菲律賓鱷(Crocodylus mindorensis) 、瓜地馬拉鱷(Crocodylus moreletii) 、尼羅鱷(Crocodylus niloticus)、紐幾內亞鱷(Crocodylus novaeguineae)、沼澤鱷(Crocodylus palustris) 、灣鱷(Crocodylus porosus) 、古巴鱷(Crocodylus rhombifer) 、暹羅鱷(Crocodylus siamensis) 、馬來長吻鱷(Tomistoma schlegelii) |
食魚鱷科 | 印度有恆河食魚鱷1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