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世界文化遺產,1994年確定。它坐落在河北省承德市內。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在承德市區北部,建造於清初康熙、乾隆時期,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並從事朝政的離宮別苑。長達10公里的宮牆內,依熱河泉等自然山水,仿北國江南名景,營造的康、乾御題勝景即達72處之多。山莊宮殿以古樸典雅之特點而有別於京、沈故宮。

信息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IV-1

簡介

承德避暑山莊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距離北京200公里。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

山莊全景圖山莊全景圖

避暑山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帝王宮苑,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時87年。避暑山莊占地564萬平方米,環繞山莊婉蜒起伏的宮牆長達萬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園林。相當於頤和園的兩倍,有八個北海公園那么大。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一個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同時又具有不同風格的強烈對比,避暑山莊樸素淡雅,其周圍寺廟金碧輝煌。這是清帝處理民族關係重要舉措之一。由於存在眾多群體的歷史文化遺產,使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十大名勝、和四十四處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承德也因此成為全國首批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避暑山莊與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這四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裡面的園林一起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承德避暑山莊概況

承德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座落於中國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狹長谷地上,占地面積584公頃。

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時代一度暫停建設,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繼續修建,增加了乾隆(公元1736~1796年)三十六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整個避暑山莊的建設歷時近90年。這期間清王朝國力興盛,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公元1662~1723年在位)還親自在山莊午門上題寫了“避暑山莊”門額。避暑山莊主要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

宮殿區

宮殿區位於山莊南部,宮室建築林立,布局嚴整,是紫禁城的縮影。包括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

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

正宮是清代皇帝在山莊時,處理政務、休息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松鶴齋寓意“松鶴延年”,供太后居住,建於乾隆年間;萬壑松風是清帝批閱奏章和讀書處,是宮殿區與湖區的過渡建築,造型與頤和園的諧趣園類似;東宮在宮殿區最東面,原為清帝舉行慶宴大典的場所,後毀於戰火。

煙波致爽殿

萬歲照房北行過門殿,再北有殿七楹,進深兩間,名煙波致爽,是正宮後寢部分的主殿,也是清帝在山莊的寢宮。康熙稱這裡“地既高敞,氣亦清朗”,“四周秀嶺,十里平湖,致有爽氣”,故名煙波致爽,並列為避暑山莊康熙三十六景之首。

四知書屋

原名依清曠,是清帝上朝、退朝途中,停留休息,更換朝服的地方,也是清帝作為一種破格待遇,接見親信大臣和少數民族王公首領的場所。所謂四知,是知柔、知剛、知顯、知藏,這是封建統治權術的概括和總結,乾隆曾在此處接見過六世班禪和土爾扈特蒙古首領渥巴錫。

苑景區

苑景區又分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嶽區。宮殿區以北為湖泊區。湖區集南方園林之秀和北方園林之雄,

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

將江南園林的景觀移植到塞外。區內湖泊總稱“塞湖”,總面積57公頃。洲堤28公頃。塞湖有九湖十島,九湖是:鏡湖、銀湖、下湖、上湖、澄湖、如意湖、內湖、長湖、半月湖。十島有五大五小,大島有:文園島、清舒山館島、月色江聲島、如意洲、文津島;小島有:戒得堂島、金山島、青蓮島、環碧島、臨芳墅島。洲島之間由橋堤相連,今九湖尚有七湖,十島今存八島。平原區位於湖泊區以東,占地53公頃。南部沿湖有亭四座,從西至東依次是水流雲在濠濮間想、鶯囀喬木、甫田叢樾。其它景觀還有:萍香泮、春好軒、暖流暄波、萬樹園、試馬埭、永佑寺、舍利塔。區內的萬樹園不施土木,僅按蒙古民族的風俗習慣設定蒙古包數座。乾隆帝常在這裡召見各少數民族政教首領,舉行野宴。平原區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嶽區,面積422公頃,占避暑山莊總面積的五分之四。山巒峻峭,屬燕山余脈風雲嶺山系。自北而南有松雲峽、梨樹峪、松林峪、榛子峪等四條大的峽谷。峰岡崖坡之上,與山水林泉巧於因借,宜亭斯亭、宜軒斯軒、宜廟斯廟,康、乾時期在山區修建了40余處樓、亭、廟、舍,均有遊覽御路和羊腸步道相通。高聳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擋了西北寒風的侵襲,是調節山莊氣候的重要因素。

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示意圖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示意圖

康乾時期還在在山區修建了40餘處建築。避暑山莊周圍12座建築風格各異的寺廟,是當時清政府為了團結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用宗教作為籠絡手段而修建的。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稱為“外八廟”。廟宇按照建築風格分為藏式寺廟、漢式寺廟和漢藏結合式寺廟三種。這些寺廟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範。避暑山莊不同於其它的皇家園林,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徵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藉助於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於一身。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範例”的盛譽。

文化遺產價值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突出普遍價值,構成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由如下:
1、避暑山莊是中國清朝的園林式皇宮,具有豐富的社會政治歷史意義避暑山莊,是中國清朝皇帝為了實現安撫、團結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宮。避暑山莊興建後,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時間在此處理軍政要事,接見外國使節和邊疆少數民族政教首領,使這裡成為中國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這裡發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遺蹟和重要文物,成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最後形成的歷史見證。
2、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與皇家寺廟完美融合的典型範例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產生於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歷經康雍乾三代帝王,歷時八十九年,集中全國入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范囿與皇家寺廟建築經驗的結晶。它成為與私園並稱的中國兩大園林體系中帝王宮范體系中的典範之作。園林建造實現了“宮”與“苑”形式上的完美結合和“理朝聽政”與“游息娛樂”功能上的高度統一。寺廟建築具有鮮明的政治功用。
3、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標誌中國古代造園與建築藝術的巨大成就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廟群。它集中國古代造園藝術和建築藝術之大成,是具有創造力的傑作。在造園上,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總結並創造性地運用了各種造園素材、造園技法,使其成為自然山水園與建築園林化的傑出代表。在建築上,它繼承、發展、並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建築技藝,擷取中國南北名園名寺的精華,仿中有創,表達了“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建築主題。在園林與寺廟、單體與組群建築的具體構建上,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實現了中國古代南北造園和建築藝術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閣寺等中國古代大部分建築形象。展示了中國古代木架結構建築的高超技藝,並實現了木架結構與磚石結構、漢式建築形式與少數民族建築形式的完美結合。加之建築裝飾及佛教造像等中國古代最高超技藝的運用,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
4、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是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實物資料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不論是造園還是建築,它們都不僅僅是素材與技藝的單純運用,而是把中國古典哲學、美學、文學等多方面文化的內涵融注其中,使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如上所述,這樣一座具有世界性突出普遍價值的藝術傑作,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才能使其得以永久傳世並更好發揮其所具有的世界意義。

外八廟

Theoutlying8Temples
承德的“外八廟”,是清代修建的一個規模龐大的寺廟群,凝聚了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築風格和藝術的古建築寶庫。它們分布在承德避暑山莊外東面和北面,像眾星拱月般圍繞著避暑山莊。山莊是皇權的象徵,這些代表著不同民族的廟宇建築,則象徵著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 

萬法歸一殿金頂萬法歸一殿金頂

 
“外八廟”實際上並不只8座廟,原有寺廟12座,即溥仁寺、溥善寺(已無存)、普寧寺、安遠廟、普樂寺、普佑寺(大部分無存)、普陀宗乘寺、廣安寺(已無存)、殊象寺、羅漢堂(大部分無存)、須彌福壽之廟、魁星樓(原樓已毀)。因為分為八處管理,且地處塞外,因此叫外八廟。修建這些廟前後歷時67年,可以說是“康乾盛世”的產物。現在尚存7座。

普陀宗乘之廟

位於避暑山莊正北,仿西藏布達拉宮形制而建。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

安遠廟普渡殿安遠廟普渡殿

。是乾隆為了慶祝他本人60壽辰和他母親皇太后80壽辰而建的。這是外八廟中最輝煌、規模最大的一個廟。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的漢譯,故又有“小布達拉宮”之美譽。廟宇布局依山勢自然散置,殿閣樓台前後錯落,占地達22萬平方米。山門內有石獅子,石象,琉璃瓦牌樓,許多白色粉牆的藏的藏式角屋。該寺的主體建築“大紅台”氣勢宏偉,台高42.5米,寬59.7米,有城閣凌空之感。台上有3座大殿,殿頂建有六解亭和八解亭,殿頂和亭頂為鍍金銅瓦。紅台中部是重檐四角攢尖鎏金瓦頂的“萬法歸一殿”。整座廟坐落在山坡上,遠處望去,宏偉壯觀。廟門內有一碑亭,三座巨碑,四面分別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中間的主碑,記敘了修建普陀乘之廟的原委。普陀宗乘之廟和須彌福壽之廟的大殿,都是重檐攢尖頂,覆蓋著金光閃閃的瓦片,這些都是鎏金銅瓦。兩座廟的鎏金瓦和其他鎏金飾件,共用去黃金近3萬兩。外八廟的建造,反映了清朝前期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安遠廟

俗稱伊犁廟。位於避暑山莊東北的武烈河東南的平崗上,仿新疆伊犁固爾扎廟形制而建,中軸線正對避暑山莊。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廟宇布局規整,有方正密和的風格,內外三層牆,最內層有一座三層重檐、黑色琉璃瓦頂的普渡殿。殿通高27米,高大宏偉。外觀三層,三重屋檐,下層單檐,上層為重檐歇山頂。下層檐以下為實牆,辟有梯形盲窗,具有藏族建築風格。殿內正中三間為空井,三層上下貫通。頂部飾以八角形藻井,中塑盤龍,口銜明珠。一層正中供綠度母佛像一尊。四壁有佛教故事題材的壁畫。

須彌福壽之廟

須彌福壽之廟位於避暑山莊之北,普陀宗乘之廟以東。仿西藏日格則扎什倫布寺而建。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

大紅台中部大紅台中部

(公元1780年)。是乾隆皇帝特意為六世班禪修建的。1780年8月13日是乾隆皇帝的70歲生日,後藏政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六世,長途跋涉到承德賀壽,乾隆為他來到後有住宿和講經的地方,命人仿班禪駐地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為班禪建一行宮。須彌福壽是藏語“扎什倫布”的漢譯,故名。寺自南而北,前有石橋。寺內大紅台內壁四周為三層群樓,中建妙高莊嚴寺,為六世班禪講經之所。大紅台東南有東紅台,西有吉祥法喜殿,為班禪寢殿。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莊嚴殿,俗稱金瓦殿,是廟中最大的殿,殿頂用鎏金銅瓦鋪蓋,四脊上有8條金龍。這座廟是以極快的速度建成的。1779年6月,班禪從後藏扎什倫布寺出發時,開始動工,當第二年7月他到達承德時,就大功告成。一年時間完成這么大的一項工程,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班禪在這裡住了一個多月。這座廟可算是藏漢建築藝術結合的一個典範。

普樂寺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位於安遠廟之南、避暑山莊東北的平崗上。背倚錘峰,面臨武烈河,掩映於一片松林中,環境尤佳。清乾隆年間,各方歸順,邊境安寧,西北各少數民族領袖頻繁見清帝,熾示普天同慶,天下共樂,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隨山就勢,坐東朝西建普樂寺。寺門西向,是因為避暑山莊在西部,寺院面對山莊,呈眾星拱月態勢,象徵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建築布局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由山門至宗印殿為漢族寺廟的傳統形式。後部為壇城,城牆三重,第二層牆上四角和四面正中各置琉璃喇嘛塔一座。再上為平台,上築旭光閣,仿北京天壇祈年殿形制,閣頂有大型圓形斗八藻井,上有二龍戲珠,製作精美,金碧輝煌,具極高藝術價值。

普寧寺

位於避暑山莊之北。因寺內有一巨大木雕佛像,又稱“大佛寺”。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

普樂寺山門普樂寺山門

寺規模宏大,綜合漢藏寺廟建築形式。前半部是佛寺的規制,有山門碑亭、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後半部則是喇嘛教曼陀羅-壇城法式。寺的主體建築是大乘閣,其中供一尊高大的千手千眼觀音雕像,故又稱大佛寺。大乘之閣高36.75米,外觀正面六層重檐,閣內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3米,重約110噸,用松、柏、榆、杉、椴五種木材雕成,大佛內部為木架結構,共分四層,中間一根直徑65厘米,高25米的柏木通柱作骨幹,直達頭頂。佛頂上立有無量壽佛,高1.4米。大佛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品-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雕像之一。據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雕佛像。大乘之閣的屋頂,建築特殊,最高的一層屋頂,是由四個小屋頂擁簇著一個大屋頂,風格奇特。乾隆修這座廟,表明清王朝對少數民族的尊重。

溥仁寺

位於承德市街東的武烈河東岸。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諸蒙古王公為慶賀康熙帝60壽辰,

曼陀羅和大乘之閣曼陀羅和大乘之閣

上書“奏請”在承德避暑山莊外,圍建一寺院作慶壽盛會之所。康熙帝欣然“恩準”,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廢,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間僅存的廟宇,更是珍貴。溥通普,普遍、廣大意,有皇帝深仁厚愛普及天下之意。於是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67年間,康熙、乾隆兩帝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外圍陸續建造了11座大型寺廟,因其中8調有朝庭派駐喇嘛,享有“俸銀”,且在京師之外,故稱外八廟。現存7座:在避暑山莊正北相隔獅子溝,自東而西有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外八廟像一顆顆星星環避暑山莊而建,呈烘雲托月之勢,象徵著邊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權的關係,表現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溥仁寺建築形制為漢族廟宇的“伽藍七堂”式,四周有護牆環。山門內主軸線上布置主殿三座:天王殿、慈雲普陰殿、寶相長新殿。天王殿內供佛像6尊:笑容可掬的彌勒佛、肅穆莊重的韋馱天將和慈容兇相的四大天王。慈雲普陰殿,單檐歇山頂,描金彩繪,雕樑畫棟,光彩奪目。殿內供過去佛迦葉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釋迦佛兩側為其兩大弟子迦葉和阿難。東西壇上供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天花板上有“嘛、呢、叭、咪、聽”密宗六字真言。寶相長新殿,單檐硬山布瓦頂,檐柱描金彩繪。內供9尊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極樂世界有品位九等,每品有一尊佛。佛兩側侍立八大菩薩。1987年,溥仁寺修飾一新,佛像生輝,彩色煥然。

殊像寺

位於承德市避暑山莊之北,東臨普陀宗盛之廟,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仿山西五台山殊像寺,

溥仁寺鳥瞰溥仁寺鳥瞰

是一座漢族形式的廟宇。寺內正殿為會乘殿,殿內供觀世音、文殊、普賢,像前左右置三層楠木佛龕,原嵌佛像304尊,可惜早年為軍閥所盜。兩側各一座楠木萬壽塔,內供無量壽佛。殿後為岩庭部分,採用自然疊石磴道迂迥而上,其間布列假山、涵洞。頂巔有乾隆帝親筆題字的寶相閣,內有木雕文殊菩薩像,騎獅於蓮台之上,高12米,左右侍者披甲冑,高數米,現已被毀掉。閣北尚有雲來、雲淨、吉輝、慧喜、清涼、綺雲等殿閣建築遺址。當時寺內有滿族喇嘛50人,在此誦念乾隆時期譯定的滿文藏經。

魁星樓

始建於清代道光8年(公元1828年),原樓立於半壁山之巔,是一座三間硬山布泥瓦殿,當時香火鼎盛,

殊像寺鳥瞰殊像寺鳥瞰

為進香往來方便,還在半壁山下建立碼頭、茶棚。後來,魁星樓由於年久失修而毀。新建成的魁星樓位於原址半壁山上,占地一百餘畝,其建築規模比原樓要大出許多,又增添了許多富有文化內涵的新內容。整組建築色彩絢麗,宏偉壯觀,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魁星樓主要觀賞景點分布在廣場苑區、宮殿區、園林綠化區等三個區內:有龍門、中斗宮、七十二福地、榮仕樂真殿、弘文殿、魁星主樓、承天台、聰明泉、環山棧道等。其中榮仕樂真殿為東西配殿,分別供奉“壽、喜、樂、合”和“福、祿、財、安”八尊神像,彩繪形象,雕制精美,別具一格。弘文殿為景內一組重要建築,由正面碑廊與兩側爬山走廊巧妙連線而成。

魁星樓鳥瞰魁星樓鳥瞰

殿內選錄了我國歷史上有影響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名人68位,選其一生中精華一點,以圖像及簡要成就刻於碑上,碑刻上方還有仿紅木大型情景木雕畫,記錄我國古代“懸樑苦讀”,“鑿壁借光”等刻苦讀書的典範11例。殿內還有魁星文化特色碑16塊。整組雕刻構成一幅啟迪後人,激發進取,光彩照人的歷史畫卷。魁星主樓,供奉魁星像取獨占鰲頭之上欲點明榜首的一瞬。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於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200-011)。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於河北省境內,修建於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建築風格各異的廟宇和皇家園林同周圍的湖泊、牧場和森林巧妙地融為一體。避暑山莊不僅具有極高的美學研究價值,而且還保留著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末期的罕見的歷史遺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