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級戰列艦

河內級戰列艦

河內級戰列艦(かわちがたせんかん)是日本海軍的戰列艦艦級之一。同級艦有河內及攝津2艘,並於1912年竣工。河內在1918年7月12日德山灣爆炸事故中沉沒(沉沒地點:北緯34°0分・東經131°46分,現在的海圖有沉船表示)。攝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靶艦,於1945年7月24日誤被美軍機動部隊空襲而受嚴重破壞。本級艦為日本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竣工的唯一弩級戰列艦艦級。本級的基本計畫編號為A-30,河內是伊號戰列艦,攝津為呂號戰列艦。

基本信息

簡介

河內級戰列艦

河內級戰列艦河內級戰列艦
為日本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竣工的被稱為弩級戰艦(即無畏艦)的艦級。同型艦2艘:“河內”及“攝津”。
1907年日本內閣會議批准建造2艘戰列艦(即“河內”號、“攝津”號)。基本計畫編號為“A-30”,“河內”艦代號是“伊號戰艦”,“攝津”艦代號為“呂號戰艦”。遲至1909年開工,開始建造兩艘河內級戰列艦,並於1912年竣工。

主炮塔配置

主炮塔的配置特色為不考慮艦炮的口徑,如德國海軍的「拿騷級」“赫爾戈蘭級”主炮配置同樣。而同世代的戰列艦如英國海軍的“海神級”“巨人級”、美國海軍的“德拉瓦級”“佛羅里達級”為全艦舷側均可瞄準,亦可進行復舊。

副炮

副炮為日本戰列艦中初次採用的“1910年型15.2厘米(45口徑)炮”,二號甲板下方的舷側炮塔配置為每邊舷5門。其他的裝備包括對魚雷艇用的“1908年型12厘米(40口徑)炮”12門、“7.6厘米(40口徑)炮”單裝炮16門、45厘米水中魚雷發射管5座。

綜述

河內級戰列艦河內級戰列艦
河內級戰列艦整體沿襲了日本海軍前無畏艦的一些形制特徵。船體為平甲板船型,艦首大體為垂直艏(攝津號建造中實驗採用飛剪型船艏),司令塔位於操舵艦橋內。主炮布置與德國的拿騷級戰列艦、赫爾戈蘭級戰列艦布置方式相似。
艦體艏艉中心線各一座雙聯炮塔,左右兩舷各兩座雙聯炮塔,可以保證每舷有8門主炮同時開火,雖然該級艦因搭載統一305mm口徑主炮而被稱為“日本的第一級無畏艦”,但實際上搭載的是45倍口徑的MKX型和50倍口徑的MKXI型兩種身管長度不同的305mm主炮。最初計畫全部305mm口徑主炮身管長度為45倍口徑,開工前,位於艏艉部的305mm口徑主炮身管長度改為50倍口徑(增加艏艉兩座主炮身管長度以增加射程的建議據說是東鄉平八郎大將提出來的),顯然是考慮到增強艏艉部的火力。與無畏號戰列艦引用“全重型火炮(All-Big-Gun)”概念相背(後來有資料將其歸類為準無畏艦)。
限於當時戰艦火控水平,對主炮統一射擊控制尚未運用實踐而未得到重視。雖然河內級戰列艦裝備統一口徑的主炮,但是火炮身管長度不一致,作戰時對校正、集中火力難免產生影響。實際使用中為與其他45倍口徑主炮保持相同射程通常採用50倍口徑主炮減裝發射藥的射擊方式。副炮為日本戰艦中初次採用的“1910年型15.2厘米(45倍口徑)炮”,配置為每側舷5門。其他的裝備包括對魚雷艇用的“1908年型12厘米(40倍口徑)炮”12門、“7.6厘米(40倍口徑)炮”單裝炮16門,45厘米水中魚雷發射管5座。

代表艦艇

“河內”(Kawachi)以日本古代國名命名,即日本京畿區域的河內國。河內號戰艦1909/04/01開工,1910/10/15下水,1912/03/31竣工服役。1918年7月12日在德山灣因彈藥庫爆炸事故沉沒(沉沒地點北緯34°0分,東經131°46分)。
“攝津”(Settsu)以日本古代國名命名,即日本京畿區域的攝津國。攝津號戰艦1909/01/18開工,1911/03/30下水,1912/07/01竣工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24年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退役成為靶艦。於1945年7月24日在吳港被美軍航空母艦特混部隊空襲而受嚴重破壞。

性能數據

排水量​ 21,823噸(常備)​
​全長 ​160.3米(河內)/162.5米(攝津);水線長152.4米;寬:25.6米;吃水:8.2米
​動力 ​宮原式混燒鍋爐16座,柯蒂斯-布朗式渦輪主機2座,主機輸出功率25,000匹(河內公試30,399匹),2軸
​航速 ​20節(河內公試21節)
​續航距離 ​2,700浬/18節
​武備 ​4門305MM/50倍口徑雙聯裝主炮;8門305MM/45倍口徑雙聯裝主炮;152MM/45倍口徑副炮×10;12磅速射炮×16;魚雷發射管:450MM×5
​裝甲 ​主裝甲帶305毫米;主炮塔203-356毫米;炮座279毫米;司令塔254毫米,甲板76毫米
​人員 ​999人

爆炸事故

河內級戰列艦河內級戰列艦
1918年(大正7年)7月,第一艦隊所屬之河內號戰列艦,為前往九州方面演習,與旗艦山城號自橫須賀出港。11日夜,抵達(本州西端)山口縣德山灣停泊,12日黎明起,為曳航魚雷標的艦而進行出港準備,但是因天候惡劣而取消。
12日下午15時51分左右,前部右舷主炮火藥庫先是出現小爆炸聲,接著發生大爆炸。第一、第二煙囪間湧出黃煙,不久前部右舷炮塔與各煙囪陸續升起茶褐色的煙和火焰,出入口、舷窗和甲板等紛紛噴出高熱瓦斯。因爆炸造成右舷側面主炮火藥庫為中心呈橫長巨大的破孔,海水頓時一涌而入,船身迅速向右翻覆,左舷艦底、螺鏇槳與舵等露出水面。由於從發生爆炸到沉沒,只有4分鐘,所以艦內根本無法有效進行應急處置。當時海上風浪雖大,但經周圍各艦動員極力搶救,最後仍有433人生還,其中有沈沒4小時以上後,自行打開舷窗而獲救者,但也有在艦外敲打聽到有人回應,卻無力救援………。
事後統計罹難者共618人,其中109人最後始終沒有發現屍體。
事件發生後,第一艦隊司令於7月13日成立河內爆沉事故查問委員會,以土屋光金海軍中將為委員長,不過該艦隊司令部認為目前正在訓練行動中,所以接受軍務局建議,就近委由吳鎮守府司令長官進行調查。查問委員對爆炸原因的各種假設中,首先考慮的就是火藥庫爆炸,當時火藥庫內儲藏之裝藥,有三分之一製造後經5~7年以上,但是同年1、2月的檢查,安全性並無問題,事發當時的火藥庫內溫度、濕度也一切正常。
事故當天,主炮彈火藥庫員進行彈藥供給訓練,但是爆炸發生時已經結束,火藥庫並已上鎖,所以應該不可能是訓練中發生的事故,而懷疑是有人開鎖後潛入。有鑒於過去日本海軍艦艇的爆沉事故幾乎都是人為因素,海軍動用全日本各地的警察和憲兵,徹底調查乘組員的出身與人際關係,以及扣押罹難者寄給親人朋友的書信1400餘通和遺品等發掘可疑之處,但就是沒有任何線索。最後提出的查定書,也只能建議強化火藥定期品質查驗與火藥庫出入管理等,事件的真相,至今仍然未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