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士兵

最近,又有一批海洋哺乳動物加入了Mk—7系統,任務是保護美國的艦船錨泊點。 在開發海洋哺乳動物的能力用於軍事作戰方面,美國海軍並非獨一無二。 前蘇聯海軍中,海豚的一般任務是確定海底物體的位置,或許是敵人的水雷,或許是遺失的設備。

自從人們認識到海洋哺乳動物具有超群的生物聲吶能力之後,如何利用它們的這種能力就成了海軍的一個新探索領域。這項研究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探測、清除海中的水雷,發展到如今,這些海洋動物可承擔的任務日漸增多,甚至包括守衛海港,搜尋那些試圖破壞港口基礎設施和停泊船隻的敵方潛水員及恐怖分子。利用海洋哺乳動物進行探雷從來沒有遭到過詬病,因為這並不需要動物承擔多大的風險,但是當軍方考慮用這些動物去“清除”水雷時,公眾的道德譴責頓時鋪天蓋地而來。然而,如果不用動物去排雷,那這些危險的任務只能落在人類潛水員身上。時至今日,海豚、海獅和白鯨這些海洋生物究竟能不能、如何能轉化為戰鬥資產,已成為了一個需要深入分析和嚴肅對待的問題。

海洋哺乳動物的從軍史

在美國海軍中,海豚和海獅早在40年前就開始“服役”。最早開展此項研究的是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現在是聖地亞哥空間與海軍戰研究中心。他們都致力於開發海洋哺乳動物傑出的水下能力,如海豚不可思議的生物聲吶能力。
當時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一旦離開了水族箱,如何讓這些海洋動物獨立在自由廣闊的大海中工作。換句話說,一旦讓它們回到大海,它們還會游回來嗎;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它們還能完成與訓練時同樣的任務嗎?後來的試驗證明人們的擔心是多餘的。1964年8月13日,工作人員將一隻名叫“巴斯”的太平洋寬吻海豚放歸大洋,它在進行了一些訓練任務後乖乖回到了飼養者的身邊。在後來的試驗中,這些海豚甚至被訓練得可以跟隨它們的支援艦隻進行自由部署。
1965年,美國海軍又取得了一項重要進展——用海豚作為“信使”,在水面艦船和水下60米深處的海軍“海上實驗室Ⅱ”之間傳遞信息。海軍發現,海豚可以無數次地潛入大海深處再浮出水面而無需任何減壓過程,這激起了人們探索海豚作戰套用的興趣。在為“海上實驗室Ⅱ”充當信使的試驗中,海軍使用了一條名叫“塔菲”的海豚。這隻海豚本領超群,有本事尋找遺失在海底的東西,比如“獅子座”巡航飛彈的發射裝置,或者“阿斯洛克”反潛飛彈訓練彈頭。為了簡化海豚的工作,往往會在希望回收的設備上安裝聲波發射器。“塔菲”就曾成功地找到了位於海底的設備,並釋放了一個原本應該由海軍潛水員使用的定位浮標。
後來,位於聖地亞哥的海軍研究與發展辦公室開始招募越來越多的海洋哺乳動物“參軍”,其中包括寬吻海豚、白鯨、虎鯨、巨頭鯨和海獅。軍方之所以轉而關注鯨,是因為它們能夠下潛到海底更深的地方,甚至能在北極冰冷的海水中工作。比方說,一隻虎鯨能將聲學信標部署到150米深的海底,能尋獲沉沒在250米深處的設備;而一隻巨頭鯨則能在水下500米深處,啟動肼基氣體發生裝置,用膨起的巨大浮標把遺失在水下的設備拉回水面。但是後來的試驗證明,鯨的訓練和馴養比海豚要困難得多,美國軍方只好放棄了使用鯨的打算。
冷戰之後,美國海軍決定讓一些海洋哺乳動物“退伍”,打算把它們賣給水族館,為此申請到每年800萬美元的經費。但項目曝光之後,關於費用和道德問題的討論、批評甚至公眾聽政會接踵而來。到最後,海軍只能終止“退伍”計畫,採取“保留老兵”、不再從野生環境中“招募新兵”的辦法,將動物的數量從120隻逐漸減至90多隻,包括70多隻海豚、20隻海獅和2隻白鯨。其中約40隻仍舊服役,其餘的接受訓練或留在軍中“頤養天年”。
據統計,在海軍超過30年的海洋哺乳動物海上行動中,“動物士兵”執行了50萬次任務,其中只發生過9次“開小差”的事件,比人類的同行要優秀得多。這個成績要歸功于海洋動物馴化專家。要知道,動物在廣闊的海洋上執行軍事任務,與水族館裡搞取悅觀眾的“小把戲”可是兩碼事。
首先,水族箱是個非常封閉、單調的空間,而且訓練項目可以反覆進行多次;但在廣闊的海洋中,海豚要面對各種誘惑和吸引,比如一隻游過它身邊的魚、野生海豚發出的野性呼喚、鯊魚的騷擾、摩托艇的驚嚇,等等。此外,真實情況下的水雷,形狀和材料也是千變萬化的,這會對海豚極為敏感的生物聲吶系統造成困擾。即使是水雷外殼厚度或炸藥種類的輕微改變,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聲吶回波,也許與海豚在訓練中已經熟悉的水雷回波大相逕庭。開個玩笑,就算是要求海豚去尋獲一隻沉在海底的浴缸,訓練員也必須通過實物讓它知道,人們想要的那個浴缸是樹脂的、陶瓷的,還是不鏽鋼的。
雖然海豚傑出的生物聲吶系統能夠分辨銅、鋁或不鏽鋼,能在漆黑的200米深海中輕易地探測到拳頭大小的物體,但也並非所有的海豚探雷行動都是成功的。1998年,一支由5條海豚、25名水手組成的行動小組外加7噸凍魚獎品,被部署到波羅地海的立陶宛沿岸執行掃雷任務,但最終海豚土兵們無功而返;而由潛水員、遠程控制艇和聲吶組成的傳統掃雷部隊,卻探測到了幾乎所有種類的水雷,有些甚至能夠追溯到二戰時期。海豚打敗仗的原因,也許是由於鯨類動物更習慣大洋海水,在波羅的海冰冷又低鹽度的海水中不太舒服;也許是這次行動中遇到的水雷,與海豚在訓練中見過的“樣品”相差太大了。
 

 美國海軍的“海洋哺乳動物系統”

海洋哺乳動物在美國海軍被稱為“海洋哺乳動物系統”(MMS)。之所以鄭重其事地把它稱為“系統”,是因為除了動物本身之外,還包括支援設備、操作規程、訓練維護、後勤和獸醫支援等一套完整的構架。與這些海洋動物一起工作的海軍人員來自3個部門:位於科羅拉多的“爆炸物處置機動小隊—3”(EODMU—3);位於查勒斯頓的EODMU—6,以及最近創建的“海軍特種掃雷小隊—1”(NSTC—1)。美軍共有5種海洋哺乳動物系統,分別為掃雷系統(3種)、攻擊及保護潛水員系統(1種)以及失物尋獲系統(1種)。掃雷系統
Mk-4Mod-0MMS該系統利用海豚探測並清除固定在水下的水雷。包括4隻海豚,於1991年開始測試,93年加入現役。海豚一旦探測到水雷狀的物體,就會返回支援艦旁向工作人員示警。如果它輕輕撞擊掛在船首的網球,就是發現了水雷,反之則撞擊掛在船尾的網球。海豚報告發現水雷後,工作人員會為它掛上一個Mk-98排雷裝置,它隨即把該裝置安放在固定水雷的系索上,放出安全與告警設備,之後就能返回支援艇享受它應得的凍魚獎品了。支援艇上的操作人員將迅速發出信號,引爆水下的排雷裝置。這是一種馬上排雷的方法。也可以命令海豚放出浮標標定水雷位置,將後續工作留給傳統掃雷部隊完成。
Mk-7Mod-1MM$該系統主要掃除埋藏在海底(約30—100米深處)的水雷,是美國海軍目前唯一能探測到埋雷的系統。對於海豚來說這事非常簡單,就像發現藏身在沙土下面的魚一樣輕鬆。該系統目前也有4隻海豚服役,試驗開始於1976年,1988年具備了完全的作戰能力。行動中,首先用快艇將海豚載往任務海域,放它入水。一旦發現水雷狀物體,海豚就會放出Mk-86標識器(這種標識器一般由潛水員使用),來定位、分類並破壞水雷。Mk-7系統一般用來清除港口、登入艇航線等指定路線中的水雷,並負責完成傳統掃雷部隊的後續任務,如在小範圍內執行掃雷後消毒任務等。Mk—7系統2003年參加了伊拉克戰爭,戰時海豚們被兩棲艦船運往海灣地區,生活在船後車庫甲板的充氣池子裡。最近Mk-7系統又進行了改進,任務轉向3~12米深的淺水區域,在已遭到攻擊的環境中探測淺水反入侵水雷。
Mk-8MMS該系統的試驗始於1998年,4隻海豚加入,作戰環境是敵方淺水水域。除了海豚外,淺水掃雷部隊的成員還有海軍特種部隊成員、海軍陸戰隊偵察兵和潛水員,配備有小型無人快艇等裝備。Mk-8於2001年10月完成戰術評估,2003年加入“海軍特種掃雷小隊—1”開始服役,正好趕上參加伊拉克戰爭。在伊拉克,Mk-8的任務是在敵人海岸附近的雷區執行秘密搜尋和偵察任務。由於是執行秘密任務,所用的支援艇與其他MMS使用的不同,是一種小型的電動皮艇,乘員2—3人,艇體在聲學、目視、雷達及紅外波段上都具隱身性能。在Mk—8的行動中,海豚被訓練得緊隨小艇沿路線遊動,一旦探測到水雷狀物體,潛水員和小型水下無人器就會出動確定水雷的種類。在伊拉克戰爭中,Mk—7和Mk—8MMS曾被派至烏姆蓋斯爾灣執行掃雷任務,以便英國海軍的登入艇能夠進入港口卸下人道救援物資。2005年3月25日,6隻海豚先後搭乘直升機從科威特奔赴烏姆蓋斯爾,在那裡,“海軍特種掃雷小隊-1”的搜尋路徑長約1500千米,探察了237個疑似水雷的物體並確定其中100多個確為水雷,由於海豚“土兵”的幫忙,行動的第一天就發現並排除了4枚水雷。
但是,另人尷尬的例子也是有的。“塔科瑪”,一位服役多年經驗豐富的海豚“士兵”,在執行一次偵察任務時自己開了小差,使得海軍大失顏面,2天之後它在聲學信標的導引下又自動歸了隊。很明顯,在執行任務時它發現了比水雷更有趣的玩意兒……最近,對於Mk-7和Mk—8的交叉訓練正在加強,旨在通過對特定裝備(如標識器、控制艇)的雙重使用來獲得更大的作戰靈活性。

攻擊及保護潛水員系統

Mk-6Mod-1MM$除了掃雷外,海洋哺乳動物項目還承擔著另外一個使命,就是保護海軍設施的安全。這方面的首次真實戰例發生在1970年的越戰期間,6條海豚被派遣到越南金蘭灣執行為期15個月的巡邏任務。但是現存的當時資料非常含混。關於這些海豚的具體任務,有人說是當越南潛水員接近時向它們的馴養者報警,還有人說是把氣球夾在潛水員腿上迫使其浮出水面:甚至有人說,這些海豚被訓練成了殺人機器,會直接殺死入侵的越南潛水員。但長久以來,美國海軍一直對這段歷史諱莫如深,拒絕對這些說法做出回應。
這種6隻海豚一組搜尋潛水員的作戰模式於1976年正式重新建立,命名為Mk—6Mod—1MMS。在兩伊戰爭期間,整套Mk—6系統被部署至波斯灣,包括6隻海豚和25名支援水手,任務是保護美軍的艦船。1987年10月14日,Mk—6MMS正式開始執行任務,持續了8個月左右。但任務開始不久就有一條海豚死於肺部感染。幾乎同一時間,美國海軍還在位於班戈的彈道飛彈潛艇基地部署了一些海豚,其中一條也不幸病死,這大概是由於這些海豚早已習慣於生活在墨西哥灣或南加州溫暖的海水中,不能適應較為冰冷的海水環境。1991年,用海豚來保護戰略設施的計畫被廢止了。
1995年,Mk—6系統又被重新啟動,參加了在韓國浦項港的“自由之旗”行動,對付可能的朝鮮特工襲擊。1996年聖地亞哥共和會議期間,Mk—6系統進行了公開展示,任務是在聖地亞哥海域附近巡邏。最近,又有一批海洋哺乳動物加入了Mk—7系統,任務是保護美國的艦船錨泊點。2003年,在臨時起了個名字叫“淺水入侵者探測系統”(SWIDS)之後,一些海獅被匆匆送到了巴林群島。這些海獅嘴上都裝備有大夾鉗,夾鉗上系有繩子,繩子另一段系在支援艦上,一旦潛水員被海獅在腿上咬上一口,就只有乖乖地被夾鉗拎出水面了。海獅的水下視力極佳,即使是在夜晚或渾濁的海水中,也能敏銳地發現很小的物體:再加上出色的聽力,使它能輕易地在入侵者完全未察覺的情況下將其捕獲。另外,美國海軍還訓練了一些海獅去尋找沉沒在海底的屍體和殘骸。這項訓練始於1996年,當時美環球航空公司的TWA800航班在紐約長島上空爆炸,海軍派出26名潛水員日以繼夜地搜尋殘骸,工作艱苦又危險,於是萌生了利用海獅的想法。海獅能潛至水下150米深處,輕易地完成令潛水員苦不堪言的搜尋任務。
 

 失物尋獲系統

Mk-5Mod-1MMS該系統是美國海軍使用的最後一種海洋哺乳動物系統,由2個小隊共8隻海獅組成,任務是尋找最大深度150米處的訓練用魚雷、水雷和其他裝有發聲器的設備。這種“失物尋獲”項目始於1976年,不久便具備全面作戰能力。今天,它們的任務已成了例行公事,在加州和南卡羅來那州的2個水下試驗場裡,約有95%的搜尋任務都是由Mk—5系統的海獅完成的。海獅們在經過搜尋後會返回馴養員身邊,“告訴”他們它聽到了發聲器的聲音。這時馴養員會給海獅一端系有繩索的夾鉗,海獅將鉗子帶到海底並夾在需要回收的設備上,然後拉一拉繩索確認鉗子已經夾好。只有完整地完成上述一整套工作,海獅們才能得到獎賞。之後,支援艦上的工作人員就可以用絞盤絞動繩索,將設備拉出水面。
海獅似乎比海豚更嚮往自由。為了避免海獅在訓練和工作時當“逃兵”,馴養員們為它們準備了一個特殊的小“背包”,裡面裝有定時器、氣瓶和閃燈。一旦發生了逃逸事件,在規定的時間過後,“背包”里的氣瓶就會充氣產生一個氣球,迫使海獅浮出水面,直到工作人員看到閃燈來將它們“押解”回去。
英國海軍也曾對美國的海洋哺乳動物系統產生過濃厚的興趣。但由於英倫三島附近的海水冰冷刺骨,這些哺乳動物根本無法持續進行訓練和工作,最終只得放棄。
 

 海豚“士兵”前景看好

美國海洋哺乳動物系統最重要的任務其實是掃雷。在今後一段時間裡,海豚的生物聲吶系統仍將是探測到埋雷的唯一手段,無論海底埋雷區是泥底還是沙底,對它們都不是問題。而且海豚比潛水員的搜尋範圍要大得多,還能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反應,將潛水員隔離在雷區之外。海豚、小型無人潛航器和潛水員通力合作,能夠大大提高戰術靈活性、有效性和作戰效率。特別是在當前,海軍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水雷,還有許多散落在海底的未引爆軍火。
當然,訓練新的海豚“士兵”是需要時間的,需要一個包括計畫—設計—採購—訓練的漫長過程,比其他項目都要複雜,而且,海洋哺乳動物的後勤需求亦遠比潛水員和無人潛航器複雜得多。但是在沒有其他替代辦法的情況下,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海豚“士兵”加入美國海軍。

前蘇聯/俄羅斯海軍的類似系統

在開發海洋哺乳動物的能力用於軍事作戰方面,美國海軍並非獨一無二。前蘇聯海軍也曾經有過5個類似的研究訓練中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位於布赫塔—卡扎奇亞洛潘,該中心擁有不下100隻海豚、35隻海獅和一些白鯨。這些海豚主要用於執行護衛任務,一旦發現入侵者,它們會觸動報警按鈕,打開捕捉網,然後攻擊入侵者。這些海豚大多裝備有二氧化碳槍,這種裝備一般是人類潛水員在遇到鯊魚時自衛用的。蘇聯解體前,這類海豚保護系統曾在前蘇聯海軍的多個基地中廣泛使用。
前蘇聯海軍中,海豚的一般任務是確定海底物體的位置,或許是敵人的水雷,或許是遺失的設備。海豚的任務是在目標物體旁邊放置浮標,以協助潛水員的工作。海獅則只用來搜尋海底失物,上世紀90年代早期,一隻海獅曾成功地尋獲了一艘在訓練中丟失的小型潛艇(或獵雷艇)。1992年,2隻白鯨在一場暴風雨後逃出了布赫塔—卡扎奇亞洛潘中心,後來在土耳其沿海被發現,由於黑海附近一向沒有白鯨出沒,所以必是那2名“逃兵”無疑。後來,俄羅斯海軍派出的搜尋船重新捕獲了這2條白鯨。但在此之前,已經有一些英國動物學家近距離觀察過這2隻白鯨,發現它們的牙齒都被挫過。當時有傳言說,訓練白鯨或者還有海豚的目的,是在它們的嘴裡安放爆炸裝置,來攻擊美國潛艇。因為白鯨有著最為複雜的生物聲吶系統,能夠在極寒冷的海水中工作。這種攻擊顯然是自殺性的,但動物意識不到這一點。聯想起二戰期間,蘇聯紅軍曾訓練軍犬攜帶炸藥鑽到德軍坦克下面,使它們成了移動的活地雷。
到1994年,布赫塔—卡扎奇亞洛潘中心仍在繼續運作,不過已改換了烏克蘭國旗。由於維持項目的費用高昂,烏克蘭海軍不得不將大部分動物賣給了馬戲團和水族館,中心只剩下27隻海豚和2隻白鯨。耐人尋味的是,居然有4隻海豚和1隻白鯨被賣給了伊朗,同去的還有2名海軍訓獸師。這些海豚是用於軍事用途、科學目的,還是進了水族館?至今仍不清楚。假如真是執行軍事任務,那它們無疑就是歷史上第一批長著尾鰭的“外籍僱傭兵”了……
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海豚“土兵”還有另外一項、或許也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項任務,就是救援。它們能背負遭遇事故的旅客、拖曳皮筏並為後續救援工作留下浮標。訓練方式包括讓海豚從低懸的直升機上“躍下”,或者乾脆從10000英尺的高度讓它們“傘降”,簡直是匪夷所思!
在冷戰的年月里,蘇聯的海洋哺乳動物系統項目一直被美國海軍密切關注著。美軍甚至有計畫,一旦接到可能遭受蘇聯海豚攻擊的警報,就在相關水域下毒,或是派出美國海豚進行“阻擊”。按美國海軍的說法,兩國項目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對這些海洋哺乳動物生命的尊重;在前蘇聯開展項目的25年間,曾發生過2000起動物致死事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