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徐

沈曉徐

沈曉徐,儒學講師。秉持六經為宗、四書為本、諸子為用的治學理念,私淑王船山、馬一浮等大儒,深入研讀十三經及先秦諸子、歷代儒者著述,結合西方哲學和管理學,以現代企業教育培訓為手段,研發並講授適合於現代企業管理層和團隊的課程。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沈曉徐,儒學講師。秉持六經為宗、四書為本、諸子為用的治學理念,私淑王船山、馬一浮等大儒,深入研讀十三經及先秦諸子、歷代儒者著述,結合西方哲學和管理學,以現代企業教育培訓為手段,研發並講授適合於現代企業管理層和團隊的課程。

人物經歷

2006年,推廣儒學經典教育並創辦杭州第一家現代私塾:杭州有恆讀經堂。

2010年,進入企業培訓行業,先後在三家業界知名的培訓公司擔任內訓師、推廣講師、主課講師。

2015年,開始,在給企業培訓的同時,關注到很多企業管理人士和年輕人在人生志向方面的缺失和迷茫,遂留意於中國古典學術尤其是儒學中有關立志的內容和修身方法,融合現代目標管理的內容,以公益課的形式多次講授立志學方面的課程。

2016年,上半年任職於北京人文大學國學院,主講《國學管理》課程。後因職業規劃的考慮,下半年主動辭去國學院教職。

2016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在不斷講授和完善面向企業管理層的課程的同時,運用儒學和教練技術相融合的課程模式已先後服務過近百個企業團隊。同時,通過教育的方式,以貫徹橫渠四句教的儒者擔當精神,積極探索中國古典學術在未來人工智慧時代接續道統、導人向善的路徑。

主講課程

《儒家立志學》、《蛻變重生》、《福祿心態》、《曾國藩家教智慧》、《倍增演說力》。

沈曉徐部分言論選

1

夫《四書》者,通達天人、學究道源;顯聖學,集六經奧旨;明道統,貫群典精微;有宋朱文公慮聖學未彰,乃以《學》、《庸》合《論》、《孟》,博採先儒之言,時按己說,字字稱量,恰合聖意;斯學大成,千載以降,慕聖學必先求諸《四書集註》者也,近百餘年,聖學晦暝、斯文掃地,虛無之說、權謀之論,幾於燎原,今世學子欲觀聖學堂奧,亦當以《四書集註》為門徑根本,孔孟朱王復起,不易吾言也。

馬壹浮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壹二睹之大學者也;豈唯吾國,抑全世界不壹二睹之大學者也。余遍觀古今中外各類書目不下百種,未有盛於馬壹浮先生《通治群經必讀諸書舉要》者也,書不貴多而貴精,有誌於學者若能循此書目潛心以求,則幾矣。

昔仲尼慕周公之業,述文王之德,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居功至偉,由三千弟子傳其學,七十賢人定其論,曾子繼其業而《大學》、《孝經》以存,自此學人皆明修齊治平乃儒學之真精神;儒學乃體用之學,以明道濟世、知行合壹為本,非故紙堆象牙塔中之文物也。

《論語》五百章,以“學而”開篇,似非偶然為之,孔門重“學”亦重“習”,此處“習”字當作“實習”、“踐行”解,“學”乃“知”、“習”乃“行”;簡言之,即陽明子所謂“知行合壹”之境,“說”通“悅”,內在精進之樂也,與“法喜”之意相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樂”重在分享,即與人同樂,有別於“悅”,“悅”是本,“樂”是末。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師友挾持、為學日進,樂在其中矣。

人不知而不慍者,君子之雅量也,看似平易,實則高遠,有誌於學者,自當免之。

沈曉徐沈曉徐

聖學式微、王道蕩然之際,幸賴馬、梁、熊、錢、唐、牟···諸先生以確乎不拔之誌,於顛沛流離中,守死善道,闡揚聖教,方見今日星火之勢;以牟先生為代表之當代新儒,實堪繼往開來之譽。

昔秦王焚書,而董子出;文風衰敝,而韓柳興;異端惑世,而程朱起;宋學支離,而陽明夫子傳道於世;此乃人文日新、聖學未濟之謂也。近百餘年,因國力衰微,斯文掃地,世人不復希聖希賢,儒道困厄,學脈幾喪,嗟乎!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

今國運漸勝、壹陽來復,先知先覺奔走宣告,仁人誌士奮起有為,育英才、繼絕學,讀詩書,誦語孟,國學書院,弦歌未絕也。丙申年初,余入人文大學國學院授課,閱《學記》以明誌。

自韓子以降,凡論師道者,皆引“傳道、授業、解惑”以言之,今之為師者,“授業、解惑”以求俸祿之師也,傳道之師鮮矣。古語雲:“經師易遇,人師難逢。”今也,欲求經師亦不易,而況於人師乎?吾儕有誌於學,唯有虛心以求,踐履篤行,於聖賢之道庶幾可得萬壹。古人言:“聖人必可學而至也。”

余略觀先儒之書,聖人千言,不離誠意修身,所謂“知所修身,則知治人”,教學之道蓋亦如此。夫子言:“學不厭、教不倦。”反觀內省,自覺愧然,茲訂改過條例如下:

壹曰、耐得煩;於事上磨練,視學生事如己事。

二曰、守時;為人師表若遲到,必不尊也。

三曰、厚重;正衣冠,舉止穩重。

四曰、仔細備課。壹字壹句若有不通,不得授課。

五曰、記住學生名字。

六曰、勤記重點、多練板書。

七曰、每日反省,勤於改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

八曰、謙虛求教,求教於院長及諸位同道。

真學問自五倫起,大文章於六經來。願與國學院諸君子共勉之!

余以為,儒學者,以六經爲本,該攝諸子百家史集經傳之學也,爲本國固有之文化;近三百餘年,因固步自封、外臨強敵,以致聖學式微;廢讀經,貶聖教,妄自菲薄,失之偏狹,張南皮先生所謂“中體西用”雲,亦成書生清言、壹紙空談;多數學人已不識經史子,弗論詩書禮;國亡可再複,學絕難再繼,聖學經綸,幾近失傳,豈不悲呼。

沈曉徐授課現場沈曉徐授課現場

天運循環,無往不複。而今國運漸盛,否極泰來,私塾讀經,文廟祭孔,海外漢學,方興未艾···以平和中正心態面對人類各文化系統,不囿於學派地域之見,讀詩書於廟堂之內,誦南華于山野之間,用宏取精,歸宗於儒,吾儕若能以此坦蕩胸襟平視西學,必將開出儒學新境地,馬一浮先生言:“六藝該攝一切學術···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蓋此之謂也。

夫陽明之於越,猶仲尼之於魯,曠世大儒也,世稱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五百年以降未有能及者也,關乎先生之傳記雜說可謂汗牛充棟、過百餘種,然則鮮有佳作;岡田武彥,東瀛儒者,懷至誠心追慕先聖,窮半世功鑄此大傳,寓文采於學理之內,含雄奇於淡遠之中。嗟乎!是書出,坊間雜傳皆可休矣,吾國儒士安能無愧於心哉。

事功文章皆備者,人常以王(陽明)曾毛並舉,謂曾毛二公承陽明慧澤,實則謬矣!曾毛所繼乃湖湘余緒,自以船山為宗;倡實學經世用,佼佼若毛公者,以船山匯馬列、鑄新學開國朝,何其壯也!船山宗橫渠為儒門正學,註六經紹正蒙,以“六經責我開生面”之氣魄沈寂山林潛心著述。

夫《四書》者,通達天人、學究道源;顯聖學,集六經奧旨;明道統,貫群典精微;有宋朱文公慮聖學未彰,乃以《學》、《庸》合《論》、《孟》,博採先儒之言,時按己說,字字稱量,恰合聖意;斯學大成,千載以降,慕聖學必先求諸《四書集注》者也,近百餘年,聖學晦暝、斯文掃地,虛無之說、權謀之論,幾於燎原,今世學子欲觀聖學堂奧,亦當以《四書集注》為門徑根本,孔孟朱王復起,不易吾言也。

馬壹浮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壹二睹之大學者也;豈唯吾國,抑全世界不壹二睹之大學者也。余遍觀古今中外各類書目不下百種,未有盛於馬壹浮先生《通治群經必讀諸書舉要》者也,書不貴多而貴精,有志於學者若能循此書目潛心以求,則幾矣。

沈曉徐沈曉徐

昔仲尼慕周公之業,述文王之德,刪述六經,垂憲萬世,居功至偉,由三千弟子傳其學,七十賢人定其論,曾子繼其業而《大學》、《孝經》以存,自此學人皆明修齊治平乃儒學之真精神;儒學乃體用之學,以明道濟世、知行合壹為本,非故紙堆象牙塔中之文物也。

《論語》五百章,以“學而”開篇,似非偶然為之,孔門重“學”亦重“習”,此處“習”字當作“實習”、“踐行”解,“學”乃“知”、“習”乃“行”;簡言之,即陽明子所謂“知行合壹”之境,“說”通“悅”,內在精進之樂也,與“法喜”之意相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樂”重在分享,即與人同樂,有別於“悅”,“悅”是本,“樂”是末。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師友挾持、為學日進,樂在其中矣。

人不知而不慍者,君子之雅量也,看似平易,實則高遠,有志於學者,自當免之。

聖學式微、王道蕩然之際,幸賴馬、梁、熊、錢、唐、牟···諸先生以確乎不拔之志,於顛沛流離中,守死善道,闡揚聖教,方見今日星火之勢;以牟先生為代表之當代新儒,實堪繼往開來之譽。

昔秦王焚書,而董子出;文風衰敝,而韓柳興;異端惑世,而程朱起;宋學支離,而陽明夫子傳道於世;此乃人文日新、聖學未濟之謂也。近百餘年,因國力衰微,斯文掃地,世人不復希聖希賢,儒道困厄,學脈幾喪,嗟乎!誠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也。

今國運漸勝、壹陽來復,先知先覺奔走宣告,仁人志士奮起有為,育英才、繼絕學,讀詩書,誦語孟,國學書院,弦歌未絕也。丙申年初,余入人文大學國學院授課,閱《學記》以明志。

自韓子以降,凡論師道者,皆引“傳道、授業、解惑”以言之,今之為師者,“授業、解惑”以求俸祿之師也,傳道之師鮮矣。古語云:“經師易遇,人師難逢。”今也,欲求經師亦不易,而況於人師乎?吾儕有志於學,唯有虛心以求,踐履篤行,於聖賢之道庶幾可得萬壹。古人言:“聖人必可學而至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