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寓所

沈從文寓所指的是東堂子胡同51號,舊時的門牌是東堂子胡同21號,在胡同中段北側,坐北朝南,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西鄰。著名文學家、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在這個院子裡住了近三十年。

概述

沈從文寓所沈從文寓所

沈從文寓所指的是東堂子胡同51號。東堂子胡同屬東城區建國門地區,是東單北大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的第六條胡同,自西向東溝通東單北大街與朝陽門南小街,長700多米,胡同南側與協和胡同相通。

明代,稱“堂子胡同”(舊時蘇滬方言稱妓院為“堂子”);清代,因與“金魚胡同”北面的“堂子胡同”重名,遂將此“堂子胡同”改稱“東堂子胡同”,彼“堂子胡同”改稱“西堂子胡同”;“文革”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二條”,後復稱“東堂子胡同”。

胡同內有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現為公安部接待站和宿舍。《天咫偶聞》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東堂子胡同,故大學士賽尚阿第也。”院內原有一聯:有水有山有竹,宜風宜雨宜晴。賽尚阿,字鶴汀,正藍旗,阿魯特氏,是當代國學大師啟功的外高祖父。賽尚阿在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中舉人,曾任內閣學士、理藩院尚書,又被授予過頭等侍衛,最後官至步軍統領、協辦大學士。鹹豐元年(1851年),因在與太平軍作戰中連連失利被治罪,其宅第亦被籍沒。鹹豐四年賽尚阿的宅第被改為鐵錢局公社;鹹豐十一年,鐵錢局公社改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順天府志》載:“此次總理衙門義取簡易……擬將大門酌加修改,其餘則稍加整理,不必重行改修。”

東堂子胡同51號,舊時的門牌是東堂子胡同21號,在胡同中段北側,坐北朝南,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西鄰。該院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宿舍,購於1952年,原為二進四合院,有起脊瓦房26間,建築面積為459平方米,院內空地面積為350平方米;現已將房屋全部拆除,成為施工現場。

著名文學家、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在這個院子裡住了近三十年。1953年沈從文入住之時,分配的住房是里院靠東頭的北房三間:“文革”初期,沈從文被斗,家被抄,住房也被擠占了兩間,全家人擠在一間房內;1972年,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分得小羊宜賓胡同3號東廂房兩間,夫妻二人分居兩處,相隔大約一公里,年已古稀的沈從文只好以“東家食而西家宿”的方式兩頭奔走,在小羊宜賓胡同3號就餐,在東堂子胡同51號繼續進行“中國古代服飾資料”的研究;1980年,沈從文從東堂子胡同51號搬出,搬到了前門東大街3號的一套小三居室樓房內。

拆遷

沈從文故居沈從文故居

2005年11月20日,北京東堂子胡同51號沈從文曾經寓居的原歷史博物館宿舍院,臨街的灰磚院牆上被刷上很大的白色“拆”字。從一處被豁開的牆頭能看到裡面一幢老房子已經被掀掉屋頂。院門大敞著,門洞一側成了來旁邊一家單位上訪人員堆放雜物的地方。院內一條細長的甬道連著兩個院落,頭一個院落的房子已經拆了一部分。

沈從文故居坐落在後院。據沈從文夫人張兆和講,沈從文當年就住在後院的北房裡。這排北房除了西面兩間因有人居住尚沒有拆,靠東邊的一間已經見了天日:木製的門窗已不見蹤影,土堆里雜陳著磚頭瓦片,一段已露出葦箔牆皮的頹垣斷壁上空落落地架著木樑。據住在這裡的一位老者說,這座院子現在已經拆了一多半兒了,還有幾戶沒搬,開發商正在一家一家地轟,聽說這裡以後要建商業大廈。在後院住了四十多年的方大娘指著沈家那間已被拆掉的房子的廢墟說:文化大革命時,沈先生就住在這裡,那時整天見他在屋裡寫呀畫呀的,看他做起事情來,真是連他自己都忘了,有時候吃飯就隨便扒拉幾口,我看他忙,還幫他熱過飯呢。

東堂子胡同51號後院的三間北屋原本是沈家的,“文革”中沈從文去湖北鹹寧“五七”幹校時被人家占去兩間。1971年冬,沈從文因病獲準從幹校返京乃至之後的近十年的歲月里,他就蟄居在剩下的一間只有十幾平方米的小屋裡。那時,他已經是一個近七十歲的老人了。

作為文學家的前半生,他曾為後人留下了《邊城》、《湘行散記》、《蕭蕭》等一筆讓後人受用不盡的文學財富;他的後半生則因歷史的誤會而割捨了與文學的因緣,卻又堅韌不捨地向著另一條寂寞之路跋涉,從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文物史學成就,而這間小屋就見證了這位了不起的作家、文物史學家一段充滿磨難艱辛的生命歷程。

有人這樣描述過他生活工作的情景:小屋的牆壁和窗欞上掛滿了描摹的始於殷商迄至明清上下三千餘年中國各朝各代的文物圖樣和大小不一的說明紙條,地上、桌子上堆摞攤擺著各種書刊圖冊,就連床上也有一大半地方放了許多隨手套用的圖書。在小屋所剩無幾的空間裡,他趴在床上或伏案桌前,抄錄著,思考著……他工作起來常常是顧不上別的,熱的飯總是糊鍋,甚至有時飯餿了,也不在乎。他就這樣,憑著兩個字“耐煩”,以驚人的毅力默默地經春又復冬地做著自己認為是有意義的事情。有誰能夠想到,那部裝幀格外氣派華美且被譽為是“中國社科界百年來最傑出的三大經典學術成果”之一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是在這樣一個窘境中完成的。

寓所主人

沈從文寓所沈從文寓所

沈從文(1902-1988),文學家文物研究專家,名岳煥、字從文,湖南鳳凰人,苗族

沈從文幼年時,他的滕姓乾爹為他起的乳名叫“茂林”;在湘西土著部隊當兵時,軍法長蕭官麟根據“岳煥”二字,引《論語》中“煥乎其有文章”,又為其取表字“崇文”;後沈從文自改“崇文”為“從文”,取棄武從文之意。沈從文著作頗豐,有《沈從文文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龍鳳藝術》等著作行世,創作中影響大的是鄉土小說,代表作有《邊城》、《長河》,散文集《湘西散記》,語言清麗雋永,風格自然淡遠,富有人情美和風俗美。沈從文用過的筆名也有好幾十個,如:休芸芸、則迷、小兵、鳳哥、茹、紅黑舊人、上官碧等。魯迅先生稱沈從文是“自新文學運動開始以來”“所出現的最好的作家”之一。晚年的沈從文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沈從文生於軍人世家,其父沈宗嗣曾是天津大沽提督羅榮光的裨將,其本人高小畢業後便輟學參加了當地的一支部隊。按照現在流行的“前學歷”和“後學歷”的說法,沈從文最高的“前學歷”只是“高小畢業”。所以,沈從文一直保持一種質樸、一種粗獷。季羨林先生說:“一次和沈從文吃飯時,當時要解開一個用麻繩捆得緊緊的東西,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輕輕地一剪一割,就能弄開。然而從文先生卻搶了過去,硬是用牙把麻繩咬斷,這一個小小的舉動,有點粗勁,有點蠻勁,有點野勁,有點土勁,並不高雅,並不優美。然而,它卻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個性。在達官貴人、高等華人眼中,這簡直非常可笑,非常可鄙。可是,我欣賞的卻正是這一種勁頭。”

1923年,二十一歲的沈從文從湘西來到北京,他說:“便開始進到一個我永遠無從畢業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也學不盡的人生了。”來到北京後,沈從文很快陷入困境。既上不了大學,自己的習作也無處發表,而且家鄉的資助也中斷了。1924年11月初,窮困潦倒中的沈從文給當時在北京大學任教的郁達夫寫了一封求助信。當時的郁達夫也正在苦悶之中,甚至有些消沉。因為在文壇頗有名氣的他,卻只能在大學教會計學;生性不甘寂寞的他,卻要忍受一份沒有愛情的婚姻。郁達夫接到沈從文的信,他不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會有比自己更慘的人。於是,他冒雪去看望這位陌生的年輕人。

富可以誘惑人,窮可以激勵人。當郁達夫見到在寒冷的冬季身著單衣在煤棚中仍然做著“文學夢”的沈從文,趕快解下羊毛圍脖給沈從文圍上,又請沈從文到西單牌樓附近的“四如春”飯館吃飯,把剩餘的三塊多錢也都送給了沈從文。之後,郁達夫在報紙上發表了《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為沈從文鳴不平,還把沈從文介紹給《晨報副刊》的主編。一個月後,《晨報副刊》發表了沈從文的第一篇文章,沈從文從此步入文壇,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只幾年工夫,沈從文便享譽文壇。

沈從文沈從文

郁達夫在幫助沈從文的同時,自己也重新振作精神,既找到了真正的愛情,又迎來了事業上的第二個春天。《誰成全了誰》的作者苗恆評論:“沒有郁達夫,沈從文可能會客死他鄉;少了沈從文,郁達夫可能會沉淪一生。其實他們是在互相成全著彼此。”正可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沈從文走的是一條自學成才之路,靠的是天賦與勤奮,而使其天賦與勤奮盡情發揮的是他與張兆和忠貞不渝的愛情。五十五年相濡以沫,張兆和攙扶著沈從文跨過一道又一道溝溝坎坎。

比如:1949年3月28日,沈從文因精神崩潰而自殺,經醫院搶救脫險。起因是1948年3月香港《大眾文藝叢刊》刊出郭沫若的《斥反動文藝》,該刊同人的《對於當前文藝運動的意見》(荃麟執筆)以及馮乃超的《略評沈從文的〈熊公館〉》等三篇文章,對沈從文等自由主義作家進行了猛烈批判,說他們“為藝術而藝術”,“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幫凶和幫凶文藝”。之後,北大學生也貼出了聲討沈從文的大字報,並轉抄了郭沫若的《斥反動文藝》。沈從文感到:“我應當休息了。神經已發展到一個我能適應的最高點上。我不毀也會瘋去。”然而,沈從文在張兆和的悉心照料下既沒有“毀”,也沒有“瘋”,順利完成了文學家到文物專家的轉型。沈從文從沙灘附近的中老胡同32號北大宿舍搬到交道口大頭條11號,而且喜歡吃北新橋的“烤白薯”,豈不是有點因禍得福的味道。

再比如:沈從文在“文革”中自是在劫難逃,但他仍然進行著他的學術研究,就是他一個人在湖北鹹寧“五七幹校”之時,還寫出了“尺璧非吾寶,寸陰宜所爭”的詩句。因為,家庭是他平靜的港灣,妻子是他忠誠的知己。他能夠毫無顧忌地將心中的委屈和不平向張兆和傾訴:“這次運動……又為了工作,處處愛護范某,到時卻被他陷害。寫了十二大張紙二百幾十條無中生有罪狀(當時都能致人死命),無一成立……大知,小知,為人陰險竟一至於此,真是不易令人相信!”

“文革”是史無前例的,在運動中受到衝擊的何止千萬,能夠像沈從文一樣有一個可以毫無顧忌的傾訴的對象,卻很少。

相關景點

沈從文寓所沈從文寓所

沈從文故居位於八關山麓福山路3號。1931年至1933年沈從文在青島大學中國文學系執教期間在此居住。1932年巴金來青島時亦住沈從文寓所。沈從文在此先後創作了《從文自傳》、《記丁玲》、《月下小景》、《八駿圖》等名著名,《邊城》也是在這期間醞釀而成的。沈從文故居斜對面曾是著名作家吳伯簫的故居,後因城市建設被拆除。
沈從文青島故居是一座磚混結構的三層小樓,花崗岩立面,融合了德式日式兩種風格,前有一庭院,植滿了花草。1931年8月,沈從文接受了楊振聲的邀請來國立青島大學任教,當時這裡是青大的教工宿舍,因為房間潮濕,沈從文戲稱它為“窄而霉齋”。在這裡,沈從文創作完成了《胡也頻傳》、《八駿圖》等重要作品,也是在這裡,沈從文用華美而頻繁的情書成就了他和張兆和的愛情。
1933年夏,沈從文和張兆和一起離開青島前往上海

青島故居

簡介
位於八關山麓福山路3號。1931年至1933年沈從文在青島大學中國文學系執教期間在此居住。1932年巴金來青島時亦住沈從文寓所。沈從文在此先後創作了《從文自傳》、《記丁玲》、《月下小景》、《八駿圖》等名著名,《邊城》也是在這期間醞釀而成的。沈從文故居斜對面曾是著名作家吳伯簫的故居,後因城市建設被拆除。

世人知道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裡。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貴州提督)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2006年05月25日,湖南省鳳凰縣的沈從文故居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故居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系木結構四合院建築,占地600平方米,分為前後兩棟共有房屋10間,沈先生902年12月28日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1988年沈老病逝於北京,骨灰葬於鳳凰縣聽濤山下,同年故居大修並向遊人開放,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朴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讚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樑,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著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裡。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這裡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景點特色

沈從文故居是鳳凰古城旅遊景區中人文景觀的最耀眼點,她因大文豪沈從文而聞名於世。近年來,一直受中外遊客和知名人士的青睞和仰慕,參觀沈從文故居的四方遊客逐年增多。

這是一棟已有百餘年歷史的清朝晚期建築,分為前後兩進,中間一個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廂房,給人一種精巧秀麗的感覺。那飛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實的牆體結結實實的融為一體,顯得如此協調,那蒼老陳舊的板壁和剝蝕脫落的門窗,顯示房屋的陳舊與古老。據傳,當年沈從文的祖父辭官回歸故里,在中營街的中段買下了這塊地皮,修建了這座四合院式的樓房。從沈從文的祖父到沈從文這一代,前後經歷了三代,風雨滄桑幾十年,也曾顯赫一時。時過境遷,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已成過眼煙雲。如今已是人去樓空。思慕故人,不禁令人悽然淚下。但可喜的是,這原屬故主的古老樓房,建成了沈從來生平事跡的展覽室。每天到沈從文故居遊覽觀光的人絡繹不絕,遊人如織,無形中給人一種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故居陳列室里,一張張清晰珍貴的圖片,記錄了沈從文步入塵世後所走過的艱難歷程,那一行行流暢深沉的文字,忠實地記錄了作家成長的過程。檀木方桌,藤編靠椅、古老的木質結構架子床,都是沈老當年使用過的實物。目睹這些實物,眼前似乎出現了沈老和藹可親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聆聽沈老的教誨:“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文若其人,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不僅用心血給人們奉獻了900余萬字寶貴文化遺產,而且他的憨厚純正,昭示自我,一生勤奮勞作,孜孜不倦追求的高尚品德和情操,永遠是人們學習的楷模。

正屋之外,暖暖的春陽灑滿了四合院的天井坪壩。故居購物室里,時常有許多年輕人擁擠在購書櫃檯前,爭先恐後地購買沈從文的精品著作。從他們年輕稚嫩的臉上,洋溢著渴求知識的欲望,讓人們看到了充滿希望的新一代。沈從文一本本閃耀著知識光輝和魅力的精品力作,吸引了多少年輕火熱的心,他們一批批從遠方而來,來了又去,把從故居獲取的文化種子,撒播在每個人的心田,開花結果,打造和構架中華民族二十一世紀光輝美好的文化春天。

沈從文故居這座堅固牢實、歷經滄桑風雨的百年老屋,是一座蘊含深厚永遠掘取不盡的文化知識殿堂;她是沈從文用心血凝結的永不坍塌的文化豐碑;她是古城鳳凰一抹永不褪色的風景。

胡同里的名人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