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壽墓

沈壽墓

在伏兔石南有近代制繡大師沈壽的墓。沈壽(1874~1921年),蘇州人,原名沈雲芝,字雪君,號雪?,別號“天香閣主人”。1914年8月,應張謇之聘來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任所長。在通期間,她熱心教學傳藝,悉心培養人才,受到張謇及師生的敬佩,為南通刺繡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蘇州是著名的蘇繡之鄉,沈壽從小受家人影響,8歲就開始學繡,因天姿聰穎,16歲即小有名氣,20歲時嫁與浙江紹興舉人余覺(字兆熊)。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月,余覺臨摹家藏古畫《八仙上壽圖》《無量壽佛》作藍本,沈雲芝親自繡制,歷時三個月完工,由余覺進獻宮中作為賀壽之禮。慈禧太后正在為顧繡佛冊失竊一事為憾,見所繡壽屏大悅,喜愛不置,讚嘆為“絕世神品”,並親筆書“福”、“壽”兩字,分別賜給余覺夫婦。從此,余覺更名為余福,沈雲芝更名為沈壽。 1904年11月余沈夫婦兩人受清庭委派,去日本考察。回國後,沈任京都繡工科總教習。在任職的六年時間中,她一邊為宮廷貴族子女傳授剌繡技藝,一邊為清政府繡制禮品。同時任國繡審查官,監審各地送驗的繡品。 1909年,她繡制義大利皇后像,在義大利世界萬國博覽會獲金獎。意皇親筆函謝清政府,讚嘆中國工藝美術之精湛,並回贈清政府最高級聖母利寶星一枚,並頒贈沈壽貼有皇家徽記的鑽石金表一塊。 作為蘇繡藝術的傳人,她在繼承民間傳統針法的基礎上,獨創“散針”和“旋針”兩種新針法,並借鑑西洋油畫和攝影藝術的光和影的原理,運用到自己的繡藝中,獨創了“仿真繡”,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她認為“色有定地,色用無定也”,“日美術繡千形萬態,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即無不可入吾繡”。張謇在《題沈繡》一文中說:“沈作翎毛,無不奕奕有神,栩栩欲活。”“若沈繡之開逕自行,空前無二,露香且當北面矣。”沈壽在通八年,積勞成疾,但在患病期間,仍堅持施教。她於病榻之上講述剌繡要領及一生技藝,由張謇記錄整理成《雪?繡譜》。這是中國第一部刺繡工藝專著。 沈壽去世後,由張謇主持將其安葬於風光秀麗的馬鞍山東坡。墓門面東南,橫額上書刻著“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漢白玉墓碑的向陽面刻有張謇先生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向陰面刻有沈壽之遺像。

在伏兔石南有近代制繡大師沈壽的墓。沈壽(1874~1921年),蘇州人,原名沈雲芝,字雪君,號雪?,別號“天香閣主人”。1914年8月,應張謇之聘來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任所長。在通期間,她熱心教學傳藝,悉心培養人才,受到張謇及師生的敬佩,為南通刺繡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蘇州是著名的蘇繡之鄉,沈壽從小受家人影響,8歲就開始學繡,因天姿聰穎,16歲即小有名氣,20歲時嫁與浙江紹興舉人余覺(字兆熊)。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月,余覺臨摹家藏古畫《八仙上壽圖》《無量壽佛》作藍本,沈雲芝親自繡制,歷時三個月完工,由余覺進獻宮中作為賀壽之禮。慈禧太后正在為顧繡佛冊失竊一事為憾,見所繡壽屏大悅,喜愛不置,讚嘆為“絕世神品”,並親筆書“福”、“壽”兩字,分別賜給余覺夫婦。從此,余覺更名為余福,沈雲芝更名為沈壽。 1904年11月余沈夫婦兩人受清庭委派,去日本考察。回國後,沈任京都繡工科總教習。在任職的六年時間中,她一邊為宮廷貴族子女傳授剌繡技藝,一邊為清政府繡制禮品。同時任國繡審查官,監審各地送驗的繡品。 1909年,她繡制義大利皇后像,在義大利世界萬國博覽會獲金獎。意皇親筆函謝清政府,讚嘆中國工藝美術之精湛,並回贈清政府最高級聖母利寶星一枚,並頒贈沈壽貼有皇家徽記的鑽石金表一塊。 作為蘇繡藝術的傳人,她在繼承民間傳統針法的基礎上,獨創“散針”和“旋針”兩種新針法,並借鑑西洋油畫和攝影藝術的光和影的原理,運用到自己的繡藝中,獨創了“仿真繡”,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她認為“色有定地,色用無定也”,“日美術繡千形萬態,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即無不可入吾繡”。張謇在《題沈繡》一文中說:“沈作翎毛,無不奕奕有神,栩栩欲活。”“若沈繡之開逕自行,空前無二,露香且當北面矣。”沈壽在通八年,積勞成疾,但在患病期間,仍堅持施教。她於病榻之上講述剌繡要領及一生技藝,由張謇記錄整理成《雪?繡譜》。這是中國第一部刺繡工藝專著。 沈壽去世後,由張謇主持將其安葬於風光秀麗的馬鞍山東坡。墓門面東南,橫額上書刻著“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漢白玉墓碑的向陽面刻有張謇先生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向陰面刻有沈壽之遺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