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

沃爾夫(1860~1903),奧地利作曲家。被西方音樂家認為是最傑出的歌曲作曲家之一。作品有歌劇《元首》(1896)、交響詩《彭忒西勒亞》(1885)、管弦樂《義大利小夜曲》(1892,據同名弦樂四重奏改編)等。最主要的是聲樂作品500餘首。

基本信息

職業生涯

Wo'erfu

沃爾夫,H.

Hugo Wolf (1860~1903)

奧地利作曲家。1860年 3月13日生於溫迪施格拉茨,1903年 2月22日卒於維也納。自幼喜愛音樂,1875年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兩年後被校長認為不可造就而退學,以後全靠自學。沃爾夫一生顛沛流離,生活極為貧困。1881年曾擔任 3個月的薩爾茨堡歌劇院第二合唱指揮。1884~1887年曾任維也納《沙龍書頁》雜誌的音樂評論工作。此外大部分生涯依靠友人接濟,偶爾教授個別學生。他從1875年起堅持創作,在1887年後有10年的創作高峰期,寫出大量作品。1897年因神經失常而停止了創作活動。

作品

有歌劇《元首》(1896)、交響詩《彭忒西勒亞》(1885)、管弦樂《義大利小夜曲》(1892,據同名弦樂四重奏改編)等最主要的是聲樂作品500餘首,包括《青春之歌》(12首,1877~1878)、《詩歌集錦》(31首,1877~1897)、《默里克詩歌曲集》(53首,1888)、《艾興多爾夫詩歌曲集》(20首,1888)、《歌德詩歌曲集》(51首,1889)、《西班牙歌曲集》(44首,1890)、《義大利歌曲集》(2 卷46首,1892,1896)等。沃爾夫深受R.華格納的影響。在藝術歌曲寫作方面繼承了自F.舒伯特以來的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傳統,又有所發展。他有不少歌曲仍採用分節形式,附以傳統的鋼琴伴奏;但更多的是將聲樂曲調按歌詞的特點採用通譜形式,帶有朗誦調色彩;曲式自由,強調歌詞的自然重音及分句;鋼琴伴奏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織體多變,富於半音階和聲,並隨歌詞的進展而有所發展,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與聲樂部分相互補充,融為一體。沃爾夫常集中一個短時期為一個詩人的詩歌譜曲,力求再現該詩人的氣質及特點,並且相當成功。被西方音樂家認為是最傑出的歌曲作曲家之一。沃爾夫也寫了不少音樂評論,文筆流暢,但由於偏愛華格納,觀點難免有所偏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