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父子與IBM王朝

沃森父子與IBM王朝

《沃森父子與IBM王朝》是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理察·S·泰德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最經典的家族企業的故事,儘管市場上已有多本關於沃森的書,但由哈佛商學院泰德洛教授撰寫的這本書,被人們譽為美國商業史的經典之作,不可不讀。

托馬斯·沃森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他把推銷看作事業的目標、人生的理想,他是美國商業史上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的管理者之一。他獨具特色的企業價值觀與傳統是IBM日益成長、壯大的動力之一。他的兒子——小托馬斯·沃森把自己的父親當作偶像,他認為“自己的生命映射著父親的生命”。他盡力仿效父親併力求使自己做到最好,但是“他不是他的父親”。他為了自己的事業犧牲了弟弟的事業。沃森家族至此再沒有人能肩負起管理IBM的重任。IBM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落。但是,它並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因為外聘的執行長格斯特納拯救這個公司。在某程度上,是一個外人在讓IBM“虎口脫險”。

本書的讀者群十分廣泛,適用於全國各地商學院行銷管理專業的教師、學生;企業行銷管理人員。同時也可作為研究商業史和家族史的教學參考書,也適用對IBM歷史感興趣的廣大社會讀者。

作者簡介

理察·S·泰德洛 哈佛商學院企業管理學教授,美國商業史著名專家。他著有《企業巨人——七位企業改革者以及他們所創造的帝國》(Seven Business Innovators and the Empires They Built)。除了在哈佛商學院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之外,泰德洛教授還在各種公司和機構從事行銷、商業史方面的諮詢和教學工作。

趙鳳山,現任教於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1986年畢業於遼寧師範大學英語系、1990年在大連海事大學科技英語系就讀碩士、1999-2000年赴英國諾丁漢大學英語教育中心做訪問學者。曾任教於遼寧師範大學英語系、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還曾經參與了《了解英國》、《新編大學英語多用詞典》、《大學英語自學教程》 、《大學英語辭彙精解》等書的編著工作。

媒體評論

在《沃森父子與IBM王朝》這本書中,理察·S·泰德洛成功地還原了沃森的一生以及沃森的家族史,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卓越的企業締造者及其家族的真實面貌,同時也為我們揭開了IBM公司是如何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CTR)發展成為一個20世紀美國乃至全球信息處理巨擎的神秘面紗。

此書的初衷是為了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托馬斯·J·沃森這個傳奇式的人物,以及沃森創造的IBM神話。同時也希望讀者能夠從中有所收穫和啟迪。

目錄

第1章 決定性時刻

第2章 “人中人”的早年生活

第3章 沃森與國民收銀機公司

第4章 罪與罰

第5章 驚濤駭浪

第6章 走出困境

第7章 糟糕的小沃森

第8章 1893年的老沃森與1933年的小沃森

第9章 獨特的見解

第10章 沃森方式

第11章 巨大的回報

第12章 小沃森長大成人

第13章 戰爭中的沃森

第14章 沃森父子與查爾斯·艾伯特·柯克

第15章 老傢伙,上帝詛咒你!

第16章 兄弟姐妹簡介

第17章 讓“電子大腦”醒來

第18章 一位推銷員的辭世

第19章 獨立自主

第20章 小托馬斯·沃森的新IBM

第21章 潛在的威脅與現存的威脅

第22章 360系統

第23章 迪克·沃森的毀滅

第24章 迪克與簡的結局

第25章 湯姆的結局

第26章 IBM的結局

第27章 注釋

第28章 索引

第29章 後記

精彩書摘

決定性時刻

在經濟大蕭條即將結束的時候,世界博覽會在紐約如期舉行了,該博覽

會在當時十分轟動。世界博覽會的籌備工作是從1935年開始的,會場原來是

紐約皇后區(Queens)的一個大垃圾場,占地1 216.5英畝。到1939年4月30日

世博會開幕日那天,那片原名為“紅草地”的不毛之地已徹底改頭換面。世

博會指南手冊誇張地稱之為:“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的、最宏偉的……展覽

場地。”《時代》(Time)雜誌評論說:“本次世博會堪稱有史以來規模最大

、耗資最多、氣勢最為磅礴的博覽盛會。”

60多個國家在“和平陳列廣場”設立了展館,展出了一系列產品。除了

德國,世界上各主要國家都派代表參加了該次博覽會。紐約市長菲奧雷洛·

H·拉·瓜迪亞(Fiorello Guardia)曾在1937年提議給納粹德國準備一

個“恐怖展廳”。菲奧雷洛市長的幽默提議顯然不為納粹所欣賞,納粹稱他

是“一個骯髒的猶太人”。德國納粹向美國國務院提出了抗議,並拒絕參加

該次世界博覽會。

幾十家公司把以“開創世界的未來”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看作是一個宣

傳公司、樹立形象的理想舞台。歷史學家羅蘭·馬錢德(RolandMa.rchand)

說,“本次博覽會不但是一個商品展覽會所,更是展示美國自由企業體制優

勢的一個‘世界舞台’”。

40多家參展公司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國最大的工業公司——通用汽

車公司(General Motors)。1936—1937年冬天發生在弗林特(Flint)的“靜

坐罷工事件”仍然令通用汽車公司感到陣痛,那次罷工使其各分廠工會組織

得以發展壯大,汽車工人聯盟也隨之創立。因此,通用汽車公司迫切希望把

國民的注意力轉移到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上。為達此目的,通用汽車公司隨

即推出了一款新車——未來風景(Futur-ama)。這款車倡導了一個不同凡響

的概念,即“分享我們的世界”。果然不出所料,未來風景轟動了整個博覽

會,與其他參展商品相比它吸引了更多的駐足者,也贏得了更多的好評。而

福特(Ford)、克萊斯勒(Chrysler)、美國電報電話(AT&T)、通用電氣(Gener

al Electric)及西屋電氣(Westinghouse)等公司也在宣傳公司實力上花費了

大量的資金。

IBM公司(International BLl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和它永不

服輸的領導人——老托馬斯·J·沃森(Thomas-J.Wastson Sr.)也在世界博

覽會上展露了頭角。

世界博覽會召開的那一年,沃森已經65歲了,許多商界人物在這個年齡

已經開始考慮退休問題。但是,沃森的精力依然像他30歲時那樣充沛。我們

可以斷言,退休的想法從未在他腦中閃現過。多年來他一直告訴他的下屬:

“IBM不只是人的組織,也是一個永存的公共機構。”他願與IBM同行——雖

然不能同行到永遠,但至少還可以相伴好多年。他極力通過世界博覽會向世

人宣布:IBM和他本人都是舉足輕重的(這兩者在他的腦海中是無法分離的)

5月2日,IBM在世博會展廳召開了一次大型會議,2 200名雇員出席了該

會議。沃森通告與會者他將縮短會議時間,“因為博覽會的教育機會比我們

希望給你們的要多得多,所以我們會讓你們有儘可能多的時間來看這些東西

。”然而,卻有18人在會上做了發言。

世博會期間的5月2日與5月4日(周四)的“IBM日”相比,則不值一提。5

月4日是沃森比較忙碌的一天,但卻不是他惟一忙碌的日子。的確,他一生

中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經歷了許多像“IBM日”這樣由他親自安排(他周圍

的人忍受)的日子。那天沃森為世博會拉開了序幕。在一個高大保鏢的護送

下,沃森從博覽會的Perylon大廳走到位於商務系列產品館的IBM展廳,這裡

展出了電子郵件的雛形:

為展示電M研究實驗室最新開發的一種產品,一封賀信通過IBM無線電系

統閃電般地由舊金山傳送到紐約……它將在未來的世界裡因其傳輸速度快捷

而取代傳統的郵遞業務。

在“IBM日”,公司不僅展示了它的先進技術,同時還讓參觀者欣賞了IBM的

藝術。公司邀請維多里奧·費恩尼尼(Vittorio Giannini)創作了《IBM交響

曲》,並博覽會上演奏了這首交響曲,還做了現場廣播。《財富》(Fortune

)雜誌委婉地說:“《IBM交響曲》有些‘缺乏創意’”。第二樂章帶有IBM

眾多歌曲中人們最為耳熟能詳的那首《永遠向前》(Everonward)的旋律。

同音樂一樣,繪畫也是IBM為世界博覽會在藝術方面所做貢獻的其中一

部分。沃森把世博會商務系列產品展館的一個大廳作為自己的科學藝術館,

在這裡他展出了他個人收藏的來自79個國家的繪畫作品。《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稱沃森在世界博覽會上邁出了“大膽且頗具建設性的一步”。

用“廣泛”來描述這些作品所代表的國家是再合適不過了,這些國家包括法

屬印度支那(French Indochina)、利比亞(Libya)、盧森堡(Luxembourg)和

前蘇聯(USSR)。沃森解釋道:

我們致力於提升商務工作者對藝術的興趣;我們也致力於提升藝術家對

商務工作的興趣。一個工業組織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它認清了藝術在工業中

所發揮的作用;認清了藝術在拓寬文化視野上的影響,以及各國人民對藝術

的需求和欲望對工業方面的重要性。

世博會之後,這些收藏品在各國巡迴展出。《時代》雜誌的記者蔑視地

說:“確切地說,用一個畫家來代表一個國家不但十分可笑,而且也特別令

人費解。”然而,該計畫卻被稱為“總體來說,效果很好”。這項計畫使沃

森本人和IBM公司都受到了極大地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