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要塞

決戰要塞

《決戰要塞》是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執導拍攝的戰爭電影,由安德烈·馬斯連基、葉甫蓋尼·塞格諾夫主演。該片於2012年3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改編自俄羅斯作家謝爾蓋謝爾蓋的小說《布列斯特要塞》,講述二戰歷史上著名的布列斯特戰役 。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

1941年6月25日, 位於白俄羅斯和波蘭交界的布格河東岸:鳥兒在歌唱、軍樂隊演奏著歡快的樂曲,公園裡正舉行聯歡的舞會,祥和中,人們談情說愛,追逐嬉戲,各自享受恬靜、幸福的時光……突然,飛機的俯衝掃射伴著鋪天蓋地的炮擊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氣浪和飛起來的塵埃瓦礫將驚恐的人們推倒、掩埋……

這就是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最初的經典而殘酷的戰役改編成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的開場。

布列斯特要塞是連線華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成群的坦克和裝備精良的德軍圍攻中,8000名英勇的蘇維埃紅軍在武器短缺、建制混雜、犧牲巨大的情形下,堅守信念、捍衛祖國,以血肉之軀於彈丸之地牽制了數十倍於自己的德軍兵力達三十天直至全部陣亡。

戰鬥中,團長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擊中沉著指揮,鼓舞驚慌中的士兵燃起鬥志,將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戰鬥團隊,頑強防禦要塞陣地;另一側,德軍一隊人突入要塞,在搜尋前進中與紅軍中尉率領的邊防軍遭遇,紅軍戰士們或是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或是舞著工兵鍬、鐵棒甚至菜刀與德軍展開白刃肉搏混戰,刀槍不全的蘇軍憑藉大無畏精神殺得德軍死傷遍地、落荒而逃。

導演亞力山大,考特以紅軍國小員的視角,向觀眾呈現了這場蘇德戰爭史上交戰時間之長、紅軍戰士之勇敢頑強、戰鬥場面之為“慘烈悲壯”的真實場景!在烘托宏大主題內涵的同時,激戰場面扣人心弦,空襲、爆炸、火炮、坦克重機槍、火焰噴射器,加之大量煙火、音效、特技的運用,戰爭大片所包含的元素精彩呈現,視聽效果空前震撼!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Lieutenant Kizhevatov 安德烈·馬斯連基 ---
Lieutenant Pochernikov 葉甫蓋尼·塞格諾夫 ----
Yefim Fomin Pavel Derevyanko ----
Petr Gavrilov Aleksandr Korshunov ----
Koftun Yuri Anpilogov ----
Samvel Matevosyan Benik Arakelyan ----
Lieutenant Vinogradov Kirill Boltayev ----
Aleksandra Pochernikova Tatyana Kamina ----
Sashka Akimov (as Alyosha Kopashov) Aleksei Kopashov ----
Nikolai Maksim Kostromykin ----
Major WPRA Anatoly Kot ----
Anya Kizhevatova Veronika Nikonova ----
Wainstein Mikhail Pavlik ----
Bobkov's wife Yuliya Polubinskaya ----
Andrey Akimov Aleksandr Saptsov ----
Nervous German soldier Andrey Senkin ----
Captain Zubachev Sergei Tsepov ----
Sonya Anna Tsukanova ----
Kovalenok Sergei Vlasov ----
KIzhevatov's wife Yana Yesipovich ----
Mayor Gavrilov Alexanser Korshunov ----
Nurse Elena Dubrovskaya ----
Pochernikov's daughter Yana Shmatova ----
Photographer Roman Gapanyuk ----
Pochernikov's son (as Rostik Gvozdev) Rostislav Gvozdev ----
Bobkov's daughter (as Nastya Grechnaya) Anastasia Grechnaya ----
Baby boy Mark Gaisler ----
Lieutenant Grigoryev Yevgeni Kharitonov ----
(voice) Roman Sinitsyn ----
Gavrilov's son Ivan Kireyev ----

職員表

製作人Ruben Dishdishyan、Igor Ugolnikov、Vladimir Zametalin
導演亞歷山大·科特
編劇Aleksey Dudarev、Ekaterina Tirdatova、Konstantin Vorobiov、Vladimir Yeryomin
攝影Vladimir Bashta
配樂Yuri Krasavin
剪輯Mariya Sergeyenkova
藝術指導Alim Matvejchuk
美術設計Alim Matvejchuk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決戰要塞 決戰要塞

反映蘇德戰爭的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冷靜的視角在現了戰爭中幾個小人物的特寫畫面,以此來回顧戰爭之殤,提醒人們珍惜幸福生活、和平年代。 逼真細節戳中觀眾淚點

決戰要塞 決戰要塞

在影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中,導演亞歷山大·科特,以幾個小人物輪流作為主角從微觀切入反映真正的慘烈。此次曝光的黑白版劇照背景均為滾滾的硝煙,戰爭的硝煙籠罩著每一個生命,戰爭的火焰吞噬著每一顆心靈。劇照以故事的講述者樂團國小員薩尼洛的近照為主,薩尼洛孤獨一人蜷縮在牆角,甚至可以感覺到小小身軀急促的喘息和穿越槍林彈雨之後的驚慌戰慄。此外一臉疲憊的軍官滿眼的絕望與哀傷,小女孩坐在已經倒下的母親身旁無望的哭泣,兩軍的野地廝殺都已逼真的細節再次戳中觀眾淚點。 黑白劇照反思戰爭之殤

《決戰要塞》此次不但帶領觀眾穿越時光回到70年前,而且預示著戰爭帶給人們的是驚慌與無望。單調的色彩減少了劇照在視覺上的刺激,引導觀眾關注畫面人物,以此來祭奠那些無辜的生命、回顧無情的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痛、反思70年前的戰爭之殤。

幕後製作

傾國 ”之力還原歷史

海報 海報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改編自俄羅斯作家謝爾蓋的小說《布列斯特要塞》,由俄羅斯導演亞歷山大·科特執導拍攝。小說出版於1957年,是謝爾蓋根據自己作為戰地記者的親身經歷、並翻閱大量關於布列斯特戰役的歷史資料而著成,真實記錄了歷史上著名的布列斯特戰役。

為還原歷史真實場景,製作方可謂使出“傾國之力”,斥資4億歐元,甚至請出了博物館裡曾在戰爭中服役的坦克和蘇軍的36毫米反坦克炮,以及Bf109戰鬥機和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來還原空襲、爆炸、槍戰的真實場景。

同那些著名的二戰題材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邊城英烈傳》《兵臨城下》一樣,《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也是選擇了著名的歷史戰役中的小人物為切入點,以此來紀念在宏大歷史背景下那些不朽的平民英雄。

戰爭場景宏大磅礴故事成催淚彈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斥資4億歐元,如此“傾力”打造出的戰爭場景不容小覷,如德軍地毯式轟炸,在坦克和迫擊炮掩護下兩軍的巷戰和肉搏,更不用說精彩刺激的空戰追逐,精良製作使得電影戰爭畫面直逼與其先後上映的史匹柏一戰史詩片《戰馬》。

《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除了子彈和炮火的戰爭故事,片中催人淚下的主角命運更是擊中觀眾淚腺。導演把每個角色都做了主角般的處理,有軍官、普通戰士、少年士兵,他們都是些小角色過著平凡的生活,卻在大時代的背景下,被戰爭推向了歷史的舞台。他們身為人而非戰爭機器,無奈被戰爭左右,卻不向命運妥協。

影片評價

英雄最少年,《決戰要塞》區別於《集結號》

戰爭片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那種隱藏的英雄情懷,但是《決戰要塞》中並沒有一位獨當一面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少年號角兵。小男孩阿基莫夫,只會吹號角平時都未拿過槍的一個少年,在敵人來襲之時,卻擔當起“信鴿”的職責。穿越滿是屍體的廢墟,躲過敵人的密集圍剿線,甚至離開奄奄一息的好友阿尼亞,因為他說“我不能和你在一起,我有命令在身,我必須把命令帶到”。

在戰爭中,“信鴿”一條線是代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的信仰和勇氣,而“親情”也是很重要的一條線,代表著戰爭下被血洗的人民的傷與痛,血與淚。而正是這種戰爭的殘酷與感情的悲痛對比,讓小少年阿基莫夫升華為一種情懷,一個英雄。

反差最大——城市變廢墟,人群變堆屍

由於《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這部電影發生的地點是在蘇聯邊境的一座城市,所以,不同於以往的戰爭片一開始就進入戰場,該片在一開始時,著重強調城市中每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溫馨而簡單。公園裡正在舉行聯歡舞會、軍樂隊演奏者歡快的舞曲,聚餐、唱歌、照相等等,平靜祥和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飛機轟炸打破。 手無寸鐵的人群在炮火的攻擊下盲目亂竄,城門前的屍體堆積成山;完整無缺的建築,被坦克、飛機炸成一片廢墟;清澈的河流,被無數屍體的鮮血染紅。生與死,只在一瞬之間。

最真實——真“槍”實“炮”

別小看《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中的飛機和坦克,據片方透露,導演“興師動眾”請出博物館的“老兵”——曾在戰爭中服役的坦克和蘇軍的36 毫米反坦克炮,以及 Bf109 戰鬥機和Ju87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來還原空襲、爆炸、槍戰的真實場景,電影總成本高達4 億歐元。這種刺激和緊張雖然沒有現代高科技來得爽快,可是類似“歷史教科書”的電影,將帶領觀眾“穿越”回70 年前,反而更有一種懷舊和歷史的厚重感。

最真實的不僅僅是電影中的真“槍”實“炮”,更是電影的故事。電影容易讓觀眾產生要塞“易攻”的錯覺,實際上,布列斯特一戰歷經一年之久。電影也是改編自戰役中戰士們的親身經歷。故事中讓人印象最深刻地莫過於,在已經失守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地道里堅持戰鬥一年多的最後一名蘇軍戰士,被德國人發現時,他被德國人從地穴中押出來刺眼的陽光讓他幾乎失明。面對德國將軍的審問,他的回答是: “將軍,您知道一俄里有多遠了吧?”足見戰爭之激烈,將士之堅定。

60多年前,我們的父輩關於青春的記憶里,前蘇聯電影一定是最亮麗的回憶。俄羅斯影片在中國銀幕幾近“銷聲匿跡”。《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由中國電影集團引進並發行,影院上映。

影評人對該片給出中肯的評論:“《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是少見的戰爭史詩片”。年輕的觀眾也在微博上評論道:“在中國銀幕看到了俄羅斯電影有些驚喜,如果以後能多一些的話,我們的選片餘地就會更大。”

2011年,俄羅斯影展作為第一屆北京國際電影季獨立電影展映單元聚焦了中國觀眾,俄羅斯聯邦文化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希望俄羅斯電影能夠早日重返中國。隨後在6月份上映的《超能遊戲者》打出頭炮,但反響並不熱烈。而展映期間倍受稱讚的二戰題材戰爭片《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終於在一年之後 “姍姍來遲”登入中國銀幕,拉開了俄羅斯電影“征戰”中國院線的序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