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

汴水

汴水,古水名,一說晉後隋前指始於河南滎陽汴渠,東循狼湯渠,獲水,流到江蘇徐州市時注入泗水的水運幹道,一說唐宋人稱隋所開通濟渠的東段為汴水、汴渠或汴河。發源於滎陽大周山洛口,經中牟北五里的官渡,從“利澤水門”和“大通水門”流入里城,橫貫今之 後河街、州橋街、袁宅街、胭脂河街一帶,折而東南經“上善水門”流出外城。過陳留、杞縣,與泗水、淮河匯集。

基本信息

人文歷史

汴水地圖 汴水地圖

北宋時期,開封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全國統一的“八方輻輳,四面雲集”的大都市,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有了這條煙波浩瀚的汴河。它把黃河和長江聯繫起來,使各地的糧食和物資得以源源不斷的運進開封。元代還有“一蘇、二杭、三汴梁”的諺語。歷史上這條河流的舟船如織,日夜不停。兩岸土地肥沃,物產富饒,城鎮林立。每當秋天,汴水猛漲,碧波千頃,宛如銀鏈。當陣陣秋風吹來,波涌浪卷,蘆花似雪,水聲清越。水面上的波紋,宛如銀鏡上的浮花,分外好看,自然使人產生一種美感。這大概就是“汴水秋聲”的由來。清人無名氏題詠:

霜落秋聲起汴河,

西風裊裊白頻波。

幾番漾綠螺紋皺,

千頃浮花鏡面磨。

水葉流霞隨客棹,

蘆花飛雪點漁蓑。

晚來照落天邊宇,

搖曳汀洲聽雁多。

自然資源

汴河是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的一部分。隋煬帝開鑿運河的目的,就是為了坐龍舟到江都去遊覽南國風光,結果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他的龍舟開到揚州之後,農民起義爆發,他被部下殺死,龍舟就再也回不來了。

汴水為古代開封雖然帶來了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但也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因為汴水主要水源來自黃河,所以河道經常淤塞,洪水泛濫,淹沒兩岸大片莊園土地,都成亦不斷受到威脅,貪婪殘暴的封建統治階級,在發動掠奪性戰爭時,往往採取“以水代兵”,“以鄰為壑”的惡毒措施造成人為水災。

相關資料

汴水是古城開封的一條生命線。僅糧米一項,每年由汴水漕運到開封,就達八百萬石。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至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凡東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給。自東水門外七里,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十三”。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描繪了當年汴水清悠迷人、火熱繁忙的景象……

北宋王朝對汴河的修治和管理特別重視。每年春天總要徵集三十餘縣的民畉,疏浚汴河口及淤淺的河道,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汴水暴漲,宋太宗車駕出乾元門,親臨工地督促搶塞,宰相、樞密等大臣勸他回宮休息,他說:“東京養甲兵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顧”。可見北宋王朝一時到汴水的興廢,是和他政權的存亡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的。

到了南宋,高宗為了防止金兵以舟船運兵進逼,下詔毀壞所管轄境內的汴渠水道。因此,南北水運遂告斷絕。

北宋汴河的故址遺蹟,已成為繁華的市中心,一條條街道,一棟棟樓房,代替了昔日的舟船。從開封經眥縣、寧陵。商丘去永城的公路,高出兩邊田畝數尺,它的基地就是隋代汴河的河堤。

如今,汴河已是一去不復返了,但它在歷史上作出的貢獻是不可能被人忘記的。

引用文獻:《簡明古漢語知識辭典》 郭芹納,胡安順,劉靜等編著 288頁

汴河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胡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