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社

汪家社

汪家社,男,1955年8月出生於福建永泰,1980年1月從南京林學院林學系森林病蟲害防治專業畢業後,分配到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工作,現任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國內有"汪氏新菌蚊"等三種昆蟲以它的姓氏命名。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汪家社

汪家社同志熱愛自然保護事業,在武夷山保護區工作、任職25年來,他帶領幹部職工深入山林巡護調查、摸清家底,編制保護區總體規劃,建立資源檔案,走訪社區,協調關係,潛心致力於森林昆蟲學研究,為武夷山保護區的資源保護和科學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現兼任福建省武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在社團中擔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中國昆蟲學會蝴蝶分會會員、中國林學會會員、福建省昆蟲學會理事、福建省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常務理事、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福建昆蟲志》編委、福建華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系客座副教授、福建省南平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顧問等職。他參加工作以來,從未間斷過對森林昆蟲的研究,25年來先後在《昆蟲分類學報》、《林業科學研究》、《森林病蟲通訊》、《昆蟲知識》、《植物檢疫》、《武夷科學》等刊物以及在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29篇,合著《武夷山保護區葉甲科昆蟲志》、《武夷山保護區螟蛾科昆蟲志》分別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和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在其主持與參與的多項課題研究或發表的學術論文中,《武夷山竹林區白紋伊蚊垂直分布及蚊種組成調查研究》獲衛生部、愛委會協作課題一等獎、南京軍區後勤部科研成果五等獎;《武夷山保護區經營方案》獲省林業廳科研成果一等獎;《武夷山保護區馬尾松毛蟲生態習性研究》獲省林學會森保專業委員會優秀論文二等獎;《森林植物檢疫證書微機辦證開發與套用探討》獲省林學會森保專業委員會優秀論文二等獎;《武夷山枯葉蛾科昆蟲研究初報》獲省昆蟲學會優秀論文獎;《武夷山保護區森林昆蟲資源微機管理系統》被選入《中國科學技術文庫》;《武夷山保護區葉甲科昆蟲多樣性研究》獲省林業廳科研成果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武夷山保護區三個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汪家社同志具有較強的黨性原則、堅定的政治立場和較高的政治素質。他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十六大精神。作為管理局的一名領導幹部,他在開展“三個代表”學習、黨員的先進性教育和向谷文昌同志學習中,率先垂範,注重理論學習,參加省直機關黨校培訓學習和省林業廳組織的各類理論學習班,並能把理論學習與深入調研和解決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和理論水平。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參加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先後參加了全省森林病蟲害普查培訓班、全省森林植物檢疫培訓班、林業部自然保護區管理幹部培訓班和省林業廳工程師外語培訓班的培訓學習。汪家社同志對自然保護事業孜孜追求和默默奉獻,為他贏得了很高榮譽。自他參加工作以來先後16獲得保護區管理局“先進工作者”和“森林防火先進個人”的表彰,1989年和1990年兩度獲得省林業廳森防檢疫“先進工作者”獎,1999年被國家林業局、國家環保總局、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四部委授予“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被省林業廳授予“全省林業科技工作突出貢獻者”稱號,2002年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綠化獎章”。

主要經歷

汪家社同志以艱苦奮鬥、頑強拼博的創業精神,為自然保護事業奉獻青春。汪家社同志家在福建永泰,到武夷山保護區工作後,夫妻常年兩地分居。他的妻子吳賽玉,1956年2月出生,永泰縣大洋醫院婦產科醫師,福州市勞模。1986年患心臟“馬氏綜合症”,先後在永泰縣醫院、福建省立醫院治療,併到南京、上海、廣州等地四處尋醫問藥,1987年12月在北京安貞醫院進行胸外科更換“主動脈瓣膜及升主動脈”心臟手術,術後需終身服抗凝藥。其子汪鵬,1981年11月出生,1993年患“脊柱側彎”症,1994、2000年先後兩次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警總院進行“脊柱側彎糾正”手術,病症基本穩定,但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並被殘疾人聯合會確定為肢體二級殘疾。他自己又於1996後4月被確診為“右鼻腔惡性淋巴瘤”,經多次住院治療,病情已得到控制,但要長年忌口。二十多年來一家三口經歷9次住院6次大手術,面對肆虐的病魔他沒有退縮,始終以一位共產黨員超強的毅力、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為廣大自然保護工作者樹立榜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