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致和堂藥業有限公司

在致和堂負責熬制膏滋藥的是兩位大學生,均師出國內著名醫藥大學。 2010年,“致和堂膏滋藥製作技藝”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2010年“致和堂膏滋藥製作技藝”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1、江蘇致和堂藥業有限公司

江蘇致和堂藥業有限公司由江陰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屬中藥飲片廠變更而來。註冊資本500萬元,2008年1月通過國家GMP認證,是無錫地區首家通過GMP認證的飲片生產廠家。
目前公司生產區位於江陰市環城南路,交通十分便捷。廠區占地5000餘平方米,廠房面積3000平方米,技術力量雄厚,產品研發能力強,並擁有醫藥企業標準實驗室和高效液相色譜儀等先進檢測設備,是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實習基地。年生產能力可達400噸。生產車間嚴格按照GMP標準建造,人流、物流分開。嚴把原藥材購進質量關,所有生產嚴格按照生產工藝規程操作,產品質量可控、可靠。
公司現有三條產品主線:普通飲片、精製飲片、中藥衍生品。可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客戶需求。公司業務覆蓋江陰、無錫、宜興、張家港、蘇州、鎮江、常州、上海、南京、太倉、安徽淮南等地市。
江蘇致和堂藥業有限公司秉承半個多世紀的中醫藥傳統,本著“用良心、做好藥”的宗旨,依託現代科技,努力打造“致和堂”品牌,為公司進一步規模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致和堂診所簡介

江陰致和堂門診是經江陰市衛生局行政審批通過的一家醫藥結合,具有致和堂自主品牌及致和堂中醫藥文化特色的醫療門診部,是江陰市醫保(IC卡)定點單位。致和堂門診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百年老字號致和堂 “致力於醫,飲之太和”之傳統古訓,恪守 “質量上乘,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以最專業的醫療,最熱忱的服務為廣大患者排憂解難,為發展中醫藥事業,造福人民民眾貢獻自己的力量。 江陰致和堂中醫門診部地處江陰市人民中路43號(致和堂藥店三樓、四樓),占地面積600平方米。西側毗鄰江陰市步行街,周邊商業區密集,地理位置非常明顯。門診部內裝修採用仿清代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舒適寧靜,與中國傳統醫藥文化有著完美的結合,為廣大患者提供了一個良好、寧靜的就診環境。
門診部集名店、名藥、名醫為一體,門診大廳內設有十餘個診室。門診薈萃了蘇南著名的中醫臨床學家和一批臨床經驗豐富、理論基礎深厚的中青年專家。應診範圍廣泛涉及中醫內科、中醫婦科、中醫理療、西醫內科、骨傷科、皮膚科等。門診部開診以來,正規的管理、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和獨特的療效,深受顧客好評。
致和堂門診的全體專家、護士及員工們多年來一直以愛心奉獻患者,以真情回饋大眾。弘揚國粹,服務百姓。為“誠信傳承百年事業,親情培育致和品牌”而不斷努力

3、膏方套用及中藥加工炮製工藝研究室簡介

膏方套用及中藥加工炮製工藝研究室主要是對膏方理論、臨床套用以及加工工藝進行研究,同時對致和堂膏方加工工藝進行深入研究並傳承。並對柳寶詒《丸散膏丹釋義》全書中處方和加工工藝進行研究,目前傳統丸劑、散劑、膏劑已經恢復傳承。研究室承擔了江陰市課題“致和堂膏方加工工藝研究”和“膏方理論與臨床套用學術研究”,膏方加工工藝研究已順利結題,膏方理論與臨床套用學術研究課題也接近尾聲。研究室承辦了“全國首屆膏方套用與製作培訓班暨膏方理論與臨床套用學術研討會”,並成功配合舉辦致和堂首屆膏方節。目前由研究室配合申報的“致和堂膏方製作技藝”也順利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藥加工炮製研究主要是通過江蘇致和堂藥業有限公司對中藥飲片加工炮製及產銷進行產業化研究。

4、疑難雜病和中醫經方套用研究室

疑難雜病和中醫經方套用研究室主要是通過致和堂門診平台對部分疑難雜病進行研究,也對柳寶詒所留醫案中治療疑難病所有方法進行研究。目前主要研究病種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痛風、腫瘤等。經方套用主要對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後世經典方在臨床上的療效,適用範圍、適用人群等進行研究,科學高效的使用傳統經典方。

5、致和堂研究所總部

1、探訪中華老字號: 致和堂百年膏滋名藥

在江陰市中心步行街附近的致和堂,因其百年名藥“柳致和堂膏滋藥”而聞名遐邇,每天人流不息。4月26日,記者在致和堂二樓的中藥材鋪蹲點守候,看到這裡配取膏滋藥的大多數是著裝光鮮的年輕人。照理按傳統習俗到秋冬才應是膏滋藥生產銷售忙碌的季節,但致和堂例外,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和傳承國粹中醫的不老故事。
江陰致和堂中醫研究所的負責人黃星介紹說,江陰的中醫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名醫輩出,到了魏晉時期就有了治病的記載,唐代起設定醫學博士“掌療治病”,從此以後,醫學和保健逐步邁進了繁榮時期。明清時期,江陰的中醫學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在吳中地區溫病學派崛起形成的同時,江陰出現了馳譽全國的著名醫師,“儒醫”和“世醫”並駕齊驅數百年之久,柳寶詒是傑出代表。根據相關記載,江陰名醫柳寶詒於1890年開設了“致和堂”藥店,製作膏滋藥。致和堂的滋補藥酒加皮酒、玫瑰酒曾於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獎。江陰致和堂膏滋藥製作方法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經典故事:泡製精良救人無數
今年88歲的潘綱先生出生在中醫世家,對中草藥的研究堪稱一絕,他先後摸清668種中草藥資源,總結出800種中草藥加工泡製工藝,糾正40多項用藥誤區,先後出版了《易混淆的中藥材鑑別》等13部著作。這位老中醫是江陰致和堂發展的見證人。潘綱10多歲就與致和堂打交道,晚年又成為其顧問,他對記者講訴了有關致和堂的兩則小故事。
僅兩粒真藥丸絕不賣5粒
早先在常熟學醫19歲的潘綱,一天被師傅要求到江陰周莊致和堂購買安宮牛黃丸、至寶丹丸藥各5粒備用急救,他坐船從常熟到了現在的陸橋,再步行到周莊,接待他的繆師傅一聽來意連忙擺手,告知缺貨,騾馬困頓的潘綱急了。繆師傅說,這兩味藥里的犀角必須採用蘇門答臘島的烏犀角,店裡從不用非洲白犀角替代,當時致和堂很難採購到蘇門答臘島的烏犀角,這兩味藥店堂里只有2粒。潘綱說,這件事對他一生觸動很大,致和堂絕不濫竽充數,講究藥品質量。
泡製精良救人一命
潘綱又給記者回憶了他第二個親歷的有關致和堂的故事。一病人連服了別的藥房開具的5貼中藥後,高熱不退,奄奄一息。病者家人找到致和堂,也是一姓繆的師傅接過原來方子查看後說,藥方不用改,藥由致和堂來配,幾貼藥下肚,病人高燒退卻,連忙跑到致和堂感謝並問個究竟。繆師傅搬出了張仲景的理論,說這其中的一味藥柴胡是退熱的主打,致和堂必將鱉血伴柴胡,一隻甲魚血只能伴100克柴胡。就是這一特殊的泡製工藝挽救了高燒不退病人的生命。潘綱說,市場上有為數不少的藥店不講究選材,但致和堂對此非常講究,以黃芪為例,致和堂必須選擇內蒙古生產的,每公斤進價150元左右,而馬路邊的僅10塊錢一斤。
鎮店之寶:“柳致和堂”膏滋藥
柳寶詒創設的“柳致和堂”膏滋藥的特色是膏方因人而異。一,選用古代經典方、陳方,特別是柳寶詒的經典處方,適當加以調整充實,具有卓著的效果。二,絕大多數為當代名中醫經過診斷開出的處方,膏方的配藥、用量嚴格按照進補者的實際情況,結合進補者所在地區、年齡、體質及病情等不同情況合理配製。膏方用藥地道,精益求精,採用上等藥材,杜絕以次充好。不少藥材直接從產地購進,確保藥材純真。在用藥分量上做到足斤足量,保證有足夠的藥效。嚴把清理、清洗關,精心泡製成飲片,確保膏滋藥用藥優質潔淨。三,嚴格採用傳統的工藝流程,膏方的製作要經過藥料浸泡、煎煮、濃縮、收膏、存放等幾道特定的程式和嚴格的操作過程,原料加工採用傳統工藝,不添加任何化學成分,操作全憑經驗掌握。每道製作過程都由經驗豐富的老醫師嚴格檢查監督,確保膏滋藥的質量。致和堂四樓是熬制中藥的地方,室內溫度較高,充斥著濃濃的中藥味。畢業於國內著名藥科大學的范覽龍熬了10年的中藥,冬季的每一天,從早上7點開始熬制膏滋藥,直到晚上8點多才能結束,每天要熬制7-8付膏滋藥,而到了膏滋藥的收膏階段,要不斷用鏟攪拌,直至能扯拉成膏狀或滴水成珠才可。
在致和堂負責熬制膏滋藥的是兩位大學生,均師出國內著名醫藥大學。他們本身對中藥感興趣,又具有較高的理論基礎,這樣的年輕人是膏滋藥傳統技藝的理想傳承人。經歷100多年時間的洗禮,膏滋藥的製作工藝並沒有消失,生命力反而日顯蓬勃。
名店歷史:致和堂代代有傳承
柳寶詒(1841-1902),字谷孫,號冠群,又號惜余主人,江陰周莊人,晚清著名中醫學家。《江陰縣誌》稱其“為人和厚好學,能文工書,尤長於醫”。柳氏祖籍浙江寧波,道光年間遷居江陰。寶詒周歲喪父,十歲亡母,由祖母撫養成人。同治四年(1865),柳氏考中第一名秀才,以優貢入京,因見清廷腐敗,無意於仕途,遂歸里研究醫道,不久便名聞遠近,在江陰、無錫、常熟、蘇州一代頗有盛譽。柳氏一生著作甚豐,門人眾多。著作有《素問說意》、《溫熱逢源》、《惜余醫案》、《柳選四家醫案》等十二種。
柳氏為人正直,樂於濟人,診病從不計較報酬,且在鄉里設文社,組織鄉里子弟學習文化,其費用全由柳氏負擔。後又與東南鄉紳士薛春泉在江陰城內創辦東南鄉試館,自任董事,以利東南二十六鄉子弟入城考試,故耗費甚多。柳氏深受當地民眾愛戴和敬重,家鄉方圓數十里皆呼“冠先生”而不名。據說他去世之時,悲慟呼號整個鄉里。
1980年恢復致和堂原名。2004年江蘇大眾醫藥連鎖有限公司投入巨資300多萬元翻建致和堂,再現了致和堂古樸,受到了市民的高度讚譽。同年,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申請註冊柳致和堂商標,2005年致和堂整體搬遷至江陰人民路43號,收集柳寶詒生前所用物品及有關書籍資料,進行整理後陳列在致和堂內。
2010年,“致和堂膏滋藥製作技藝”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致和堂藥店連鎖達30餘家,分布在南京、蘇州、無錫、上海等地。江蘇致和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2008年1月通過國家GSP認證,是無錫地區首家通過GSP認證的中藥飲片生產廠家。致和堂中醫藥研究所是江蘇大眾醫藥集團資助的民營非企業性中醫藥研究機構,研究所內設中醫五運六氣理論與套用研究室、龍砂醫學研究室、疑難雜病和中醫經方套用研究室、膏方套用及中藥加工炮製工藝研究室。目前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最高級別課題的“重大傳染病的中醫預測預警方法研究”等。

2、致和堂榮譽

(1)柳致和堂著名的秘制柳氏聖濟大活絡丹、人參再造丸、保赤金丹等尤有特殊之功效,遠近採購,聞名遐邇。(2)柳致和堂炮製的加皮酒、玫瑰酒於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獎。
(3)由於柳寶詒醫術高明,濟世有方,“柳致和堂”盛極一時,在當時中醫藥界“南有慶余堂,北有同仁堂,中有致和堂”之譽。
(4)致和堂於1995年獲得國內貿易部頒發的“中華老字號”稱號,
(5)2008年再度通過國家商務部的“中華老字號“審批。
(6)2008年“致和堂膏滋藥製作技藝”入選無錫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7)2009年“致和堂膏滋藥製作技藝”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8)2010年“致和堂膏滋藥製作技藝”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2011年集團總經理張毓法先生受邀參加“中華老字號”授牌儀式。

3、柳寶詒基本情況

柳寶詒(1841-1902),字谷孫,號冠群,又號惜余主人,江蘇江陰周莊人,晚清著名中醫學家。《江陰縣誌》稱其“為人和厚好學,能文 致和堂為清末名醫柳寶詒所創。柳寶詒,字谷孫,號冠群,又號惜余主人,江蘇江陰周莊人。祖籍浙江寧波,道光年間遷居江陰。柳寶詒生於道光22年(1842年),卒於光緒27年(1902年),享年59歲。50歲時生一子名劍寒,號昌緒,後來成為柳致和堂的主人。
先生在中醫藥領域有很高的學術造詣,著有《溫熱逢原》、《柳選四家醫案》、《惜余醫話》等,尚有門人編撰的《柳寶詒醫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和學術體系,對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先生醫術高明,一生救人無數。他為人治病,重在辯證論治。有鑒於鄉間因藥物購買不便而影響療效、貽誤病機,先生於清光緒16年(1890年)49歲時在江陰東鄉周莊鎮東街創設柳致和堂藥店。致和者,致力於醫,飲之太和也。
先生積畢生之經驗審定一應丸散膏丹,按症試服,奏效如神。先生常到柳致和堂親自監製,用藥地道,務求精益求精;並將藥品的炮製、配伍、治病之理逐方評釋,彙編成《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釋義》一冊,於清光緒24年(1898年)以木刻板印行,扉頁由晚清大文學家俞樾親筆題字。柳致和堂著名的秘制柳氏聖濟大活絡丹、人參再造丸、保赤金丹等尤有特殊之功效,名聞遐邇。
先生於清光緒20年(1894年)53歲時在江陰城中大街(今澄江鎮人民中路45號)與親翁章翥雲合開柳致和堂分店,店號“致和堂”。營業之盛,名震江浙二省。江陰致和堂炮製的五加皮酒、玫瑰酒於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銀獎。
歲月滄桑,轉眼百年。如今,“致和堂”藥店遍布全國各地,而江陰本地的“致和堂”則成為最古老的“致和堂”了。在江陰曆屆市委、市政府的保護和大力支持下,江蘇大眾醫藥對致和堂傳統的中藥炮製技術進行了充分的挖掘,並矢志於將致和堂事業進一步發揚光大。古老的致和堂也必將煥發出現代的風彩。工書,尤長於醫”。 柳氏祖籍浙江寧波,道光年間遷居江陰。寶詒周歲喪父,十歲亡母,由祖母撫養成人。同治四年(1865),柳氏考中第一名秀才,以優貢入京,因見清廷腐敗,無意於仕途,遂歸里研究醫道,不久便名聞遠近,在江陰、無錫、常熟、蘇州一代頗有盛譽。柳氏一生著作甚豐,門人眾多。著作有“素問說意”、“溫熱逢源”、“惜余醫案”、“柳選四家醫案”等十二種。門人中較有名者是金蘭生、郭吉慶、謬君燕、趙靜宜、吳俊峰、王寶如、鄧養初等。據傳柳氏招收學生重視文化程度,大半皆出生秀才。柳氏本人不但善詩能文,且長於書法,其行書學文徵明、董其昌,其草書則與當時書法家蘇亦純、孟起鳳齊名。故他書寫的處方信函,雖寸箋片紙,也常為書法愛好者珍藏。
柳氏為人正直,樂於濟人,診病從不計較報酬,且在鄉里設文社,組織鄉里子弟學習文化,其費用全由柳氏負擔。後又與東南鄉紳士薛春泉在江陰城內創辦東南鄉試館,自任董事,以利東南二十六鄉子弟入城考試,故耗費甚多。柳氏深受當地民眾愛戴和敬重,家鄉方圓數十里,皆呼“冠先生”而不名。據說他去逝之時,悲慟呼號整個鄉里。

4、致和堂由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