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金湖中學

江蘇省金湖中學

在相傳是堯的故鄉有一所名聞遐邇的省重點中學——江蘇省金湖中學。學校創建於1956年,1980年被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1990年第一批通過省合格重點高中驗收。2003年6月,學校經省教育廳批准更名為江蘇省金湖中學。學校同時是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江蘇省金湖中學 江蘇省金湖中學

荷花之都、堯帝故里江蘇金湖有一所名聞遐邇的省重點中學——江蘇省金湖中學。學校創建於1956年,1980年被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1990年第一批通過省合格重點高中驗收。現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

江蘇省金湖中學50周年校慶活動 江蘇省金湖中學50周年校慶活動

學校占地280畝,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學生3420多人,教職工274多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中、高級教師占70%,外籍教師2人。 學校以“追求卓越”為校訓,堅持“民主治校、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學治校”,教育理念先進,教改特色鮮明,辦學成績顯著。近幾年來,學校先後有20多名教師被國家、省、市有關部門表彰,有60多名教師在省、市優課評比中獲獎,有300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有100多名學生在國家、省、市學科競賽中獲得佳績。 高考升學率特別是考取重點大學的比例一直名列全市同類學校前茅。學校先後獲得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等二十多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校長:陳曉泉

•黨委委員、副校長:李潮、史貴永

•黨委委員:沈益東、高定安、陳勝余、王春

學校榮譽

先後被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網路系統示範單位 、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廉政文化示範點、江蘇省優秀教師集體、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園林式單位、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信息學奧林匹克培訓基地、江蘇省信息技術課程創新實驗基地、江蘇省和諧校園、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江蘇省普通高中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等 多項國家及省級以上榮譽稱號 。自1999年以來,連續15年獲淮安市“高中教育教學質量一等獎”、“高中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

學校報刊

《世紀星》校報是全國優秀中學校報、全國九十九家優秀文學社報(刊),獲得“百佳優秀江蘇省中學校報校刊”、江蘇省首屆中學優秀校報校刊評選活動教育類校報特等獎;校報主要刊登校園新聞、教研論文、學生作品等。

世紀星文學社是全國優秀中學生文學社團百家,獲得江蘇省首屆中學優秀校報校刊評選活動校園社團文學類報刊特等獎,主要刊登學生作品。

歷史沿革

艱苦創業

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

江蘇省金湖中學創建於1956年,原為寶應縣黎城初級中學。當時,中共寶應縣委為解決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的高寶湖西廣大青少年上學難的問題,報請揚州地區行政公署批准,並由公署任命馬述堯先生(1956-1960年)為校長。1957年,中共寶應縣委任命夏效忠同志為校黨支部書記。

黎城國中建校,校址臨時設在黎城鎮老街北首,緊靠黎城中心國小。當初建教室三個,兩個作教室,一個作辦公室和宿舍,部分學生借住民房(後又建了四、五間草房作宿舍),廚房與黎小合用,活動場地僅籃球場一個。是年九月,招初一新生122人入學,在校教職工10人。

1957年選校址於利農閘東,即今縣機械二廠所在地,劃地30畝,單獨建校,建教室、宿舍、廚房和辦公用房420平方米。當年又招初一兩個班,在校生增至221人,教職工增至16人。1958年又招初一三個班,增建教室等400平方米,在校生增至350餘人,教職工增至20餘人。1959年學校開始為地方輸送國中畢業生。

1960年,隨著金湖建縣,學校增招高中班,並附招一個師範班(此班一年後併入泰州師範學校),學校更名為金湖縣中學,先後由縣委宣傳部長王宛蘭(1960-1964)、周振新(1964-1968)同志兼任校長。

為了適應完中辦學規模所需,金湖縣委決定於城西烏墩莊劃地83畝,再次重建新校園。是年中秋節,學校黨支部召開月光晚會,組織教職工討論加快校園建設問題。在這次會上,確定以“艱苦奮鬥,團結上進”為校風,並以此作為學校創業辦學的指導思想。全校師生便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進行邊教學,邊建校,邊搬遷的工作。

師生齊動手,艱苦創業建新校的動人情景應載入校史:當運磚瓦、灰沙的船一到河碼頭,全校師生便突擊搬運,肩挑背扛,綿延在長達三四里的街道上,十分壯觀。在課餘時,破除迷信,鏟墳平地;冒著炎日,壓地鋪路;踩著冰凌,開溝護校;夜以繼日,挑燈打井……在建校中每遇到困難,師生總是爭著上、搶著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新校園,精神十分感人。

當時所建校舍十分簡陋,部分房屋磚牆草蓋,所有門框都以水泥代木,有些窗子以塑膠薄膜代玻璃。用房十分緊張,學生宿舍,一間放6張雙人床,下鋪要擠2個人;單身教師住學生集體宿舍;家屬宿舍每戶一間半,以“草老鼠”間隔開。儘管學校設施簡陋、擁擠,但大家猶感身苦心甜。

1961年秋,新校建成,學生全部遷入。學校教學秩序一正常,黨支部立即組織部分教師,去在全市會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常州第十國中參觀取經。返校後及時提出了“趕常十國中,爭專區上游”的口號,作為學校教學的奮鬥目標。但時值三年困難時期中最困難的一年,流生現象嚴重。校黨支部又提出“以革命的名義想想過去;以革命的精神對待現在;以革命的鬥志創造未來”的口號,開展系列思想教育活動,並相應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為困難學生設立助學金,評選“三好生”,表揚“三不”(不遲到、不早退、不請事假)學生和“三不滿堂紅”班級;規定在校學生一律不準結婚,違規者退學。這些措施有效遏止了流生現象。

為了穩定學額,改善生活,學校大力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師生自己拖米、運煤,自己養豬、種菜,實現了全校蔬菜自給。豐收的大白菜曾作為展品,送揚州地區勤工儉學展覽會展出。那時,住校生每月支出的生活、學習費用,最多不超出人民幣6元。

這一時期,在校教師多系客籍。他們無條件服從組織分配,把金湖當成第二故鄉,把青春無私奉獻金湖教育事業。他們以忙為榮,以苦為樂,忘我工作,無一人因家庭困難提出申請調動的。他們愛生如子,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憂樂。晨喚學生起,熄燈催入睡;有誰停了伙,班主任墊交甚至代交一伙食費;學生三日不返校,老師不遠數十里登門家訪,人人“寧願踏破鞋,也要把學生請回來”。

學校 學校

1963年,中央發布《全日制中學暫行條例》,學校及時貫徹、執行,狠抓教學管理。每個教師白天兢兢業業上好每堂課,孜孜不倦輔導好每個差生;晚上煤油燈下認真備好每堂課,精心批改好每本作業。1965年,全校開展學習、實踐上海育才中學“緊扣教材,邊講邊練,新舊聯繫,因材施教”的教改經驗活動,全校教師更是積極改進教學,努力在提高教學質量上下功夫。學生學習勤奮刻苦,聽課專心致志,自修鴉雀無聲;特別是農村學生,在校手不釋卷,回家還要手扶犁把。他們自強不息,積極上進,整個學校充滿了勃勃生氣。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江蘇省金湖中學自1963年有高中畢業生起,至1965年,高考錄取率由5%飛速攀升到55%,在當時揚州地區同類學校中躍居前列。

江蘇省金湖中學創業階段,是優良校風創建、實踐並積累豐富辦學經驗的階段,步子走得正,走得穩健,為學校以後的發展、騰飛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改革發展

當人們沉浸在慶祝粉碎“四人幫”的歡樂中時,江蘇省金湖中學就根據省教育廳關於“抓綱治校,搞好教育革命”的指示,搶在人先,拔亂反正,認真整頓教學秩序,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工作。特別是1977年底恢復了高校招生工作,1978年初又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尊師重教、提高教學質量問題重又擺到了國人面前,全校師生教與學的熱情更是像火山似的迸發出來。教師深入鑽研教材,認真備課;上課貫徹精講多練,落實雙基的教改精神;課後堅持熱情輔導,精心批改的傳統做法;早晚自修,跟班陪讀,對學生竭盡熱心、耐心和恆心,作出無私奉獻。學生勤奮刻苦,凌晨,裹著被子早讀路燈下;深夜,點著臘燭自學教室里,對學業兢兢業業,孜孜以求,個個立志接受祖國挑選。

1978年,高考不再對應屆畢業生加以限制,金中便一舉40人踏入了高校大門,賈金平同學考取中國科技大學。1979年高考升學率達21%,胡少華、王道富同學獲省文科第十和第十四名,淮陰市第一、二名,雙雙進入北京大學。為此,淮陰地委於1979、1980年兩次表彰江蘇省金湖中學,並先後轉發了《該校是怎樣提高教學質量的》和《遵循教學規律,提高教育質量》的經驗文章,號召全市各學校向江蘇省金湖中學學習。省政府也於1980年批准江蘇省金湖中學為江蘇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惠浴宇省長頒發嘉獎令,對該校予以表彰。

1980年學校根據省教育廳關於“學校工作重點要轉移到提高教學質量上來”和“要認真辦好重點學校”的指示精神提出:學校要實行管理規範化、教學要認真貫徹“六認真”,在淮陰市率先展開了教育、教學改革工作。

關於教學改革工作。1980年確定在國中設二個大改班,全校有七個學科進行改革試驗(語文的質疑教學法、數學的“單元教學法”、外語的“四位一體教學法”、物理的“實驗教學法”、體育的“體能分組教學法”等)。經過兩年試驗,大改班和教改試驗學科,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據此寫出了《面向全體學生,改進教學工作》的經驗總結文章,刊登於1982年《江蘇教育》出版的《江蘇省中學教學工作經驗》專輯上。

1982-1988年,馬健保同志出任校長,並先後由王曰華、楊澤華同志出任校黨支部副書記。他們堅持以教改為龍頭,促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教改班和教改試驗學科的發展優勢,進一步得到顯示:1983年,高考升學率達71%,達本科線73人;1984年高考升學率達87.6%,楊小平同學獲省理科第六名,淮陰市第一名;全體考生八門考試學科的均分,均居全市第一。由於學校教改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省教育廳於1984年,確定江蘇省金湖中學為江蘇省十四所重點中學大改校之一。

1984年,學校制訂了全面的“大改”規劃,積極展開了教改專題研究並努力付諸實施。各學科、各年級共選擇教改專題43個。到1986年,學校建起了三級教改試驗網,使教改課題由點(試驗班)到線(年級組)到面(全校),有組織、有步驟地逐步推開。至此,學校教改專題漸趨集中,教改力度得到加強。是年,在省《中學管理通訊》上發表了題為《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能力》的經驗總結文章;淮陰市教育調查組來該校調查後,撰寫了《遵循教學規律,努力辦好學校》的調查報告,使該校教改經驗在全市得以推廣。截止1988年,有五個教改專題完成一輪試驗,其中語文《四步驟基本教學式》、政治《三程式教學法》、英語《錄音伴讀實驗》、數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晉升為市級教改課題,不僅得到省、市專家論證、好評,而且語文教改專題總結文章獲得全國中語會二等獎,政治教改專題總結文章獲省二等獎,英語《國中外語錄音伴讀實驗報告》發表在《中國小外語教學》上,《國中體能分組見成效》一文,發表在《淮陰師專學報》上。

由於教學改革的開展,教改研究力度的加強,促使學校教學質量得到全方位、大面積的提高:1986年中考升學率達72%,6門應考學科5門全縣第一,其中曹陽同學進了清華少年預備班、張旭文同學進了南大少年預備班。1987年,高考升學率達79%;1988年高考升學率達85.5%,王紅揚同學獲省理科第五名,市理科第一名;1989年高考升學率達83.5%,華文全同學獲市理科第一名。

關於學校管理工作。校領導認真落實、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並不斷加以改進,逐步予以完善。如結合落實省教育廳頒布的《中國小常規管理基本要求》,先後制定了《學生操行等第量化評估標準》、《學生違紀處分暫行條例》、《三好生、優秀學生幹部評選條例》等17項規章制度,要求全體教師嚴格執行,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1986年,高泉林同志出任黨支部書記;1988年汪鎮平同志出任校長兼書記,1989年專任書記,卜健民同志任校長。這時,校領導又明確提出堅持“樹三風”、實行“三治校”,作為辦學指導思想:即要求全校師生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團結上進”的校風,樹立“嚴謹務實、求精創新”的教風,確立“勤學善思,好問進取”的學風;提出了“民主治校、按章治教、從嚴治校”的三治校原則,作為對校長負責制的補充和完善。

為了使“民主治校”規範化、制度化,學校制定了“重要事項議事規則”。學校決策,一般要經過三個程式:①有關方面提出議案;②審議、諮詢機構協商討論;③校長辦公會議決定。學校行政,實行“十公開”。為了讓更多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根據需要,通過民主推舉,組成由民眾代表參加的管理小組,如分房小組,學籍管理小組等。還成立了中高級教師聯誼會,作為學校民主管理的監督機構,民主決策的諮詢機構。

全校師生在“三風”的策勵下,在決策增加透明度的民主氛圍中,勤奮工作,刻苦學習,確保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1989年底,淮陰市在我縣召開中國小常規管理現場會,對該校的管理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汪鎮平同志所撰經驗總結文章《實行民主治校,提高管理效益》,刊登在江蘇《學校管理》雜誌上。

在強化學習,積極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學校十分重視體育工作,硬性規定每個學生每天的體育活動總量不得少於1小時。因此,校園裡晨鍛氣氛十分熱烈,連走讀生一到校,都先要到操場上去跑兩圈;下午課外活動時間,操場上更是龍騰虎躍,熱氣騰騰,沒有一個人滯留在教室里的。大家在實踐中形成這樣一個共識: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清醒的頭腦,是提高學習效益的保證,並將它概括成這樣一個公式:7(學習時間/小時)+1(體鍛時間/小時)>8(學習時間/小時)。由於學校體育運動廣泛、深入、持久的開展,該校於1983年被國家體委表彰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被省教委命名為“江蘇省田徑傳統項目學校”。

自改革開放恢復高校招生工作後,到1990年,江蘇省金湖中學高考達線人數總計1490人,其中本科703人。學校獲得全國表彰1次,省級表彰4次(80、85、88、89),市級表彰13次;全校教師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論文70多篇,有三人參與編著,一本十七萬字的關於句群的語法專著交付出版社出版;有14位教師在省市優課評比中獲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獎16人次,省級獎15人次,市級獎55人次;向國家和省運動隊輸送了10多名高水平優秀運動員。

教師個人獲省以上表彰的人員是:

葉順生,1981年被國家教委表彰為全國千名優秀體育教師;

陸功勳,1982年被全國總工會和國家體委表彰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個人;

高敬斌,1983年被全國兒少工協委表彰為先進兒少工作者;

成恆俊,1983年被省科協表彰為優秀科普工作輔導員;

馬健保,1985年被江蘇省政府表彰為省優秀教師;

徐慧文,1989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表彰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李傳文,1989年被江蘇省教委人事局表彰為省優秀教師;

葉琴珍,1989年被江蘇省教委人事局表彰為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在此期間,校容校貌也大為改觀:1985年,四層樓的實驗樓建成;1987年、1989年,擁有32個標準教室的兩幢教學大樓先後落成;1990年,可容全校師生集會、就餐的大會堂兼飯廳投入使用,學校規模迅速擴大。

金中這一時期,是教學管理不斷完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學設施不斷增設的時期,也是金中歷史上閃光的時期。這一時期金中辦學成績卓著,於1990年通過省教委檢查驗收,被批准為江蘇省首批合格重點中學。

穩步前進

改革開放給江蘇省金湖中學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隨著改革的深入開展,長期來一直凍結的人事體制漸漸解凍,一批與江蘇省金湖中學一起成長、成熟起來的有經驗的客籍教師紛紛調離金湖。截至1990年,金中先後有近40名老教師,調回原籍,時任客籍校級領導幾乎全部調離。這給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致使金中在九十年代初期出現了滑坡現象。

在這困難時期,褚達楠同志出任校長(1990-1992)、張其坤同志於1991年出任學校黨支部書記,1992年又由葛永熙任校長,他們及時號召全校師生繼承發揚金中“三風”傳統和八十年代倡導的“孵小雞”精神,並制訂了“規範學校管理,最佳化教師隊伍,深化教學改革,爭做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模範,把學校建成居全市上游,在全省有一定知名度的實驗性、示範性、有特色的重點中學”的奮鬥目標,這又給江蘇省金湖中學繼續前進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在學校管理方面,進一步完善“三治校”原則。為了強化法治思想,將“按章治校”原則更改為“依法治校”,以利確保國家各項教育法令、法規的貫徹、落實,促進全校師生自覺遵守學校由民主決策制訂的各項規章制度,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和科研等各項工作 的順利展開。為了使教育、教學工作更符合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和現代管理思想,將“從嚴治校”原則更改為“科學治校”。一切事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只有用求真務實的的科學態度去分析、研究現實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學校管理才能作出科學的決策,才能最大限度地、持久地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確保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三治校”原則的完善,對推動學校全面工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起了保證作用。

在最佳化教師隊伍方面,學校根據教師隊伍結構變化的現狀,制訂了《穩定、最佳化教師隊伍的規定》。首先在師德修養上,要求全校教職工學習陶行知、任小艾、魏書生,樹立忠誠人民教育事業的思想;在業務素質上,加強對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培訓和考核,要求每人每學期讀一本教育教學專著,各學科每學期確定一個有關專業知識,作為學習、考核內容,每學期寫一篇論文或心得體會文章,以有計畫地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學校還強化了“一·三·五”培訓計畫,要求青年教師通過一、三、五年努力,先後跨上這樣三個台階:一年,達到“合格”,有良好師德、有一定教育能力,能做班主任,有一定教學能力,能做到“六認真”。三年,90%達到勝任,能跟班進行“小循環”教學,課堂教學達到好課水平,有一定教學研究能力。五年,60%成為“骨幹”,能承擔教育、教學科研任務,能撰寫教育、教學論文,並在報刊上發表。由於要求明確,措施得力,全校教師的精神面貌和業務能力,產生了可喜變化。

在深化教學改革方面,1991年學校確定了“德育為首,教學為主;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學會做人,立志成才”的辦學思想。具體落實到德育工作中,以愛國主義為主線,突出“兩史一情”教育,培養學生做“四有”、“五愛”的新人;在教學工作中,號召全體教師要“聚精會神教好書,齊心協力上質量”,並在教好學科知識的同時,發揮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千方百計全面提高學生思想文化水平。

在教科研方面,為了使單科性教學改革向整體改革方向發展,學校根據省重點中學教科研工作會議精神,於1995年成立了教科室,制定了教科室職責條例,加強對全校教科研的領導、組織工作。教科室確定的工作指導思想是: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科研為教學服務、為育人服務。經常性工作是:介紹國內外教科研成果,為教師提供研究資料信息,每學期翻印《素質與方法》2-3期;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教科研培訓班、參加各種論文競賽活動,並及時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取得的新經驗、新成果,編輯出刊《實踐與研究》。在整理、總結“八·五”期間的單項教改課題的同時,提出了整體改革實驗課題《關於培養自我基本能力的實驗與研究》和《加強教師基本功培訓,最佳化中青年教師素質》。這些措施,對提高全校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教科研的自覺性,有較顯著的效果。

1997年8月-1998年3月,卞振海同志出任校長。孫達俊同志於1998年3月接任校長。張光裕同志出任黨支部書記。學校領導適時在全校倡導並大力弘揚“敬業愛崗,求真務實,負重拚搏,爭創一流”的金中人精神,並引入競爭機制,出台了“多勞多得,優教優酬”的獎勵方案,因此,全校士氣高昂,鬥志激揚,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具體成績可用下列數據說明:高考本科達線人數1993年回升到79人,1998年激增至164人;在這一時段內,總達線率由69.4%遞增至90.4%。學生參加省以上各項競賽,自1993年至1998年,獲獎達39人次,其中時寶麗、紀榮、陳劍三同學榮獲1997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特等獎;孫暉、王瑩兩同學榮獲1998年全國中學生英語口語競賽全國一等獎;秦俊同學榮獲1996年《希望杯》全國數學競賽銀牌,雷露同學榮獲1998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全國一等獎;李雲祥同學榮獲1998年全國中學生地理論文徵文賽全國一等獎。教師個人榮獲省以上表彰的有:

汪鎮平,1991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表彰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張之俊,1992年被省教育工會表彰為工會優秀工作者;

唐崇禮,1993年被江蘇省教委人事局表彰為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

沈春生,1994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評定為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吳文華,1995年9月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表彰為全國優秀教師;

史貴永,1996年12月被國家體委國家教委表彰為推行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個人。

這一時期,學校教學設施日臻完善:理化生實驗室均能供老師作所有的演示實驗,並能容納兩個班學生同時進行同一項目的分組實驗;微機室、語音室等電教設備可供一個班學生同時上機使用;圖書館有藏書35000冊,閱覽室有報刊雜誌310多種,並單獨辟有教學資料室和教工閱覽室;新建較合乎標準的運動場一個,水泥籃排球場五個。這些設施為確保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供了較充裕的物質條件。

開拓創新

1999年6月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學校領導班子審時度勢,提出了以“追求卓越”為校訓,以“現代化、高質量、有特色、江蘇一流、國內領先的國家級示範高中”為辦學目標,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辦學宗旨,發揚“敬業愛崗,求真務實,負重拼搏,創造一流”的“金中人”精神,努力培養“談吐文雅、舉止端莊、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合格的、文明的、優秀的金中學子。

學校工作圍繞一個主題“改革、發展、創新”,加強兩支隊伍建設,即教師隊伍和教乾隊伍建設,突出三項重點,即德育、教學、教科研,創造四個特色,即英語、電化、體藝、科技,實現四個一流,即一流的育人的環境,一流的條件裝備、一流的學校管理、一流的辦學質量。

2000年9月,學校領導班子得到充實,教育局長何如淦同志兼任校黨支部書記,李傳文、楊發余、李潮任副校長。

為了創辦國家級示範高中,原來學校的規模、設施又已不符合要求,因此,學校提出申請,經縣政府批准,決定新建校園。1999年10月19日,王珉副省長來該校視察,參加了該校新校區的選址工作。2000年3月17日,副縣長伏大才主持召開了新校建設工程籌備工作會議。3月20日,舉行新校區規劃方案招標評審會,由上海同濟大學中標。

2000年8月18日,我縣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一項教育工程——金湖縣中學新校園開工典禮隆重舉行。會上由時任縣長的成迎初同志致辭,省教育廳領導致賀辭。在工程建設期間,省教育廳副廳長周稽裘、市委書記丁解民、市長陳從亮、市政協主席劉學東等市、縣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多次到工地視察。學校領導為新校建設宵衣旰食,嘔盡心血。

為解決資金困難,僅就爭取荷蘭政府貸款一項,學校領導就七上北京,跑遍了財政部、教育部、建設部等許多部門。直到2001年5月3日,荷蘭 Alphons Wijnen 先生才來該校就使用荷蘭政府貸款事宜同學校會談;8月20日,孫達俊校長和電教中心王兆龍主任到荷蘭回訪並考察;12月1日,荷蘭GEMCO 公司派代表來該校就使用貸款購買設備問題進行談判,此事方成定局。

2001年8月31日,新校區首期工程結束,十五幢單體樓及400m標準塑膠田徑場、八個籃球場全部建成,一個具有現代氣息、水鄉特色、園林風格、布局合理、功能齊全、設施一流的新校園拔地而起。新學期開始,高一、高二兩個年級1343名學生遷至新校區就讀。投資近億元的工程,全部實施陽光操作,採用公開招標方式,提高透明度。新校區的成功建設,打造了金中騰飛的硬體之翼,為學校在更高的平台上占領教育改革的制高點,為培養更多、更好的現代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當新建校園方針已定,占地38000m2,建築面積13989m2 ,教學樓、實驗樓、圖書樓、辦公樓和各種教學儀器設備齊全的老校園怎么辦?學校領導依據國家《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和第三次全教會的精神,為解決縣城及周邊流動人員的子女就近入學,為使國中部一批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業務水平較好的教師不流失,也為了為金中高中部輸送優秀生源,向縣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經縣政府同意,由金湖縣離退休教育工作者協會特具報告,經淮陰市社會力量辦學管理辦公室批准,老校區於2000年7月17日成立江蘇省金湖外國語初級中學。學校實行校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金湖縣人民政府為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管理,特委派孫達俊同志任董事長。董事會聘請離休的汪鎮平同志擔任校長。

由於新校園投入使用,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加上教師流動,學校師資力量緊張起來。為了穩固、補充、最佳化師資隊伍,校領導堅持立足縣內,面向外地,不拘一格選聘人才。近兩年,先後在縣內公開招聘調進80多人,從南京、西安等地引進教師20餘人,從非師範類大學招聘3人。該校還向省教育廳外事辦提出申請,特聘外教,經國家外專局批准,匈牙利的P.zitat和G.Karacsony兩位老師於2001年9月來校任教,該校成為淮安市教育系統首家擁有外教的單位。

為了提高教師品德素養、業務水平,校領導提出了“六個一”的要求,即樹立一種信念——追求卓越;發揚一種精神——敬業愛崗;確立一種意識——探索創新;培養一種能力——教育科研;掌握一種技能——現代教育技術;養成一種習慣——終身學習。同時大力開展“三抓”、“三講”、“三提高”活動,即抓敬業,講正氣,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抓進修,講學習,提高教師科學文化素質;抓科研,講改革,提高教師崗位技能素質。要求教師做到“三真”,即對學生要有真情實意,對自己要講真才實學,對工作要做到真抓實幹。

為了穩固、最佳化教師隊伍,學校還著力推進四項工程:

一、師表工程。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依託,完善學校“師表工程”方案,並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開展千名家長評教活動,提出“把評價學校的權利交給社會,把評價教師的權利交給學生”。開通師德熱線,凡違反“五不”規定的,歡迎舉報。讓教師置於民眾監督之中。每年度評選一次師德標兵。教師隊伍逐漸形成為一個以黨員教師為核心的群體。

二、青藍工程。為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學校除開展師徒“幫教、互學”結對子活動,每學期組織青年教師上公開課和評優課各一次進行鍛鍊外,還重視抓青年教師學歷層次的提高。凡參加學歷進修、並取得畢業證書者,學校均給予獎勵;對考上研究生課程班的教師,學校給予一定補助。學校已有15名教師從研究生課程班結業,有12名教師在讀,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

三、名師工程。2000年3月,學校出台了《金湖縣中學學科帶頭人評選和管理辦法》,評選校學科帶頭人,每月給予一定的崗位津貼;對教學骨幹、業務能手,學校經常組織他們外出考察,參加各種學術會議。

四、凝聚力工程。學校先後建了4幢教工宿舍樓,解決了128個家庭的住房問題;幫助17位教師解決了夫妻分居問題;幫助20多位教師家屬實現了再就業;幫助教職工解決子女入托、入學問題。每遇元旦、教師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學校都要組織單身教師、離退休老同志舉行一系列活動,以表示關懷和慰問。

學校為了使粗放型管理轉變為精細化管理,先後制定了《關於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關於教師循環教學的規定》。為了加強備課組建設,出台了《關於加強備課組活動的指導意見》、《先進備課組評估細則》。為構建動態用人機制,出台了《金湖縣中學關於教師循環教學的規定》和《金湖縣中學關於教師任教畢業年級的規定》。為了改進課堂教學,明確提出要做到“兩減兩增”、“三多兩精”,即減負增效,減時增效;備課功夫多些、教學現代化手段多些、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多些,教師授課精些、學生作業精些。校領導還十分重視過程化管理,從99年高一新生入學開始,學校要求各個班級圍繞學校奮鬥總目標,分別制訂分目標,教師、學生個人制訂自我奮鬥目標,每階段,每學期,對照目標進行自查自評,這有力地推動了教學活動的開展。

為了進一步加強學校民主管理,校領導十分重視行風建設,每學期要召開年級組長、教研組長、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等五個座談會,組織大家對學校工作開展評議;還聘請了30多位校外行風監督員,協助監督學校工作。學校通過《現代快報》、《淮海晚報》、市人民廣播電台,縣廣播、電視、報紙等,公開向社會作出大力控減學生過重學業負擔、推行作業公示、規範收費制度等七項承諾。學校加強行風建設的經驗文章,曾刊登在1999年《江蘇教工》第12期上。

學校瞄準未來社會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在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上積極進行調整革新。首先,創造條件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校領導根據國家教育部關於在高中開設綜合實踐研究課的要求,經過深入學習、討論、組織,於2001年春季開學時,在2003級舉行了研究性學習課程開題現場會,共開設科目127個。通過一年實踐,該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得到市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省《成才導報》及我縣兩台一報對此均作了報導。學生撰寫的研究與學習報告有10多篇在全省獲獎,其研究性學習的成功經驗已由市教育局上報省教育廳。

其次,全面開設選修課和活動課。學校根據師資條件確定選修科目;高一、高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業特長,擇定選修內容,自願選班上課。全校共開設選修科目有5大類32門。 由此學校學科講座、競賽等活動空前活躍,學生個性得到長足發展,被推舉參加國家和省級的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競賽,均取得了好成績。自1999年至2001年的三年間,獲得省以上獎項的有75人次,其中戴鷺同學一人就先後獲得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特等獎、全國物理知識競賽一等獎和全國國中物理知識競賽省一等獎三個獎項。

2000年學校又一次通過“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的驗收,2001年4月20日,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教育部信息中心、中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信息網主辦的《教育內參輯要》收錄了《金湖縣中學德育工作思想及基本框架》。2001年2月、2001年8月、2002年8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協辦的《德育報》先後報導了該校德育工作。

學校樹立大教育觀,以社會為課堂,建立一批實踐基地,通過軍訓、訪問農戶,考察企業等,鍛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成立了青年志願者協會。2000年學校成立了社區教育委員會,委員主要由地方上的教育專家、文化名人、社會賢達、企業家代表和各年級家長委員會部分成員構成。

為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成立了心育領導小組,在高一年級開設了心理課程,在學校設立了“心靈港灣”輔導中心,接待學生個別諮詢,重點幫助心理障礙嚴重的學生,及時做好心理檔案。學校還建立了心育網路,配備有專兼職心理輔導老師和心理聯絡員,形成人人都來參與和關心心理教育的局面。《江蘇教育報》、《成長導報》、《淮安日報》等報導了該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績,省教育電視台為該校做了心理教育的專題節目。全校有40多篇心理研究論文獲國家、省、市級獎,2001年學校被評為“心理健康優秀學校”。

學校於1999年成立了電化教育中心,建立了多媒體教室,安裝了閉路電視系統,為每個教師辦公室配置了電腦。學校先後舉辦了十餘期電腦培訓班,使每位教師都能操作電腦,都會製作多媒體課件。2000年1月,全校舉行了首屆多媒體課件製作演示比賽,4月參加全省OEH實驗學校格線資源建設研討會,該校在大會上作了題為《以人為本,建用並重,加速校園網路資源建設》的發言,得到與會者一致好評。新校園落成,在科技大樓內將配置整套歐洲一流的電化教學設施。2001年,有8位教師的電教論文在市獲獎,李春際、葛新老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獲國家級獎;學生林青松參加省青少年奧林匹克計算機大賽獲二等獎,另有3人獲省三等獎。2002年,申報網上域名獲準。電教中心所攝製的師生生活資料片累計達10萬分鐘,各類電視專題片10多部。校園閉路電視除每天在規定時間內播送有關節目外,還播放由學生自編、自演的節目。學校於 1997年獲得“江蘇省OEH多媒體教育網路實驗學校”稱號。

在改革教育、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同時,積極開展形式多校的校園文化活動,重點是抓好“四節”、辦好“一報”。①讀書節:寒暑假前,由語文組推薦中外名家名著和文化科技方面的書籍,要求學生選擇閱讀,開學後開展讀書節,組織學生座談討論;圖書館延長開放時間並提供相關資料,供學生閱讀參考,藉此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②藝術節:結合“五·四”、“一二·九”紀念,開展藝術節。除演唱傳統歌曲等外,還緊扣迎香港和澳門回歸、慶建國50周年、建黨80周年、申奧成功、中國加入WTO等主題,自編歌舞節目,開展文藝會演、比賽。③體育節:結合校運動會開展體育節。在體育節期間,舉行若干單項對抗賽,各種球類比賽,充分發動學生參與到體育競賽中去,以增加學生的競爭意識。④科技節:自聖誕節至元旦,開展科技節。學校開設科技講座,開放電腦室、多媒體教室和理、化、生實驗室,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做小實驗、搞小發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學校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強調人事關懷,改版後的校報《世紀星》,在梁萬年、吉慧芳等老師努力下,及時報導學校教育、教學動態,反映學生學習生活情況,發表教師教學、教研心得體會和學生優秀習作,激發了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世紀星文學社成員的習作有112篇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高二⑺班馮靜同學參加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組織的全國環保論文大賽獲獎,其作品收入獲獎作文集。《世紀星》報多次被評為全國中學生社團百家優秀刊物、全國優秀校刊校報。副省長王珉、省教委副主任周稽裘、國家天文台副台長汪克敏、中國工程院士蓋鈞鎰、市人大副主任、楚辭研究專家肖兵,市政協副主席、唐詩研究專家周本淳,中央教科所所長助理田慧生、中國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張定遠等先後為校報題詞。

在教科研方面,這一時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繼“九·五”規劃中的《高中數學“三S”教學法》和《精心設計課時講義,提高化學學習水平》兩項市級課題,於2000年4月通過了專家鑑定之後,省級課題《關於培養自我基本能力的實驗與研究》,也於2001年3月順利通過了專家鑑定,並取得了很高的評價。“十·五”開局,形勢良好,外語組於2000年加盟由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全國中學《英語24字整體教學法》實驗,並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在泰安研討會上李傑同志獲優質課競賽高中組一等獎,黃振霞等三同志獲優秀論文一等獎,李曉華等四同志獲優秀論文二等獎。該校申報的《提高教師自主創新教育能力的研究》課題,於2002年獲準為省級立項課題,6月2日省教科所副所長彭鋼等來該校主持了十五省級課題開題論證報告會。由於該校教科研處於領先地位,淮安市教育局於2002年3月在該校召開了全市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教育科研工作會議,會後,孫達俊校長在江蘇《新教育》雜誌發表了題為《課題激活機制,凸現科研作用》的論文,對該校九五以來,發揮教育科研先導作用,提升辦學層次作了全面總結。學校於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教科研先進集體,張友肅同志被評為市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由於辦學理念的提升,教育思路的開拓,管理模式的改進,教學手段的創新,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迅速得到全面的提高,實現五年五大步。1999年、2000年學校兩次獲市表彰,2001年、2002年高考更上一層樓。2001年高考取得歷史性突破:本科達線人數達227人,達線率居全市同類學校第一。2002年本科達線人數316人,達線率、600分以上高分比例、人均總分均居淮安市同類中學第一。經淮安市教育局評定,學校獲全市中學教育教學質量綜合一等獎。在這一時期里,學校先後獲得“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市民眾體育先進集體”、“江蘇省優秀教師集體”、“市級文明單位”、“市模範學校”、“市綠色學校”等殊榮。2001年11月1日,學校被淮安市人民政府〔2001〕67號文批准為副處單位,2002年8月中共金湖縣委批准金中黨支部為金中黨總支。教師個人得到省以上表彰的有:

孫達俊,1999年11月被江蘇省評為百名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的好校長;

柏海燕,2001年5月在國家文化部全國推新人大賽中獲美聲唱法組全國“十佳新人”獎;

楊維風,2001年9月被國家教育部表彰為全國優秀教師。

江蘇省金湖中學建校四十五年來,共為高等學校輸送了新生3692名,其中本科生2124名。在畢業生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各行各業的建設者,捍衛祖國邊疆的保衛者和進軍教學科研領域的研究人員。據不完全的調查統計,現有以戴忠仁、楊復華校友為代表的20多人,被評為省以上勞動模範和國家級的先進工作者;有以何春喜、孫懷山校友為代表的10多人晉升為省軍、市師級以上幹部;有以賈金平、沈小寧校友為代表的數百人,攻讀了博士、碩士學位,其中有七十餘人出國留學,有的今已取得了豐碩成果,或出學術專著、或獲發明專利、或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有多人成了專家、高級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有2人還分別提升為上海交大環境學院和揚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副院長;還有以潘莉、崔新校友為代表的10多人,成為國家級的優秀體育、文藝工作者。他們是江蘇省金湖中學莘莘學子的楷模,也是江蘇省金湖中學的旗幟、江蘇省金湖中學的驕傲!

由於江蘇省金湖中學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取得的教育、教學成績卓著,所以獲得全國表彰1次,4次獲得江蘇省人民政府嘉獎和表彰,17次獲得市級表彰;教師個人,有8人受到國家級表彰,有8人受到省級表彰;學校先後榮獲“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OEH多媒體教育網路實驗學校”、“江蘇省田徑傳統項目學校”、“21世紀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研究優秀實驗學校”、“江蘇省高中藝術教育實驗學校”、“江蘇省優秀教師集體”、“江蘇省教科研先進集體”等稱號。

如今的江蘇省金湖中學,已擁有一支思想覺悟高,業務素質好,改革意識強,熱愛金湖教育事業,朝氣蓬勃,積極上進的教職工隊伍,總計有310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34人,一級教師 151人。學校規模宏大,全校占地350畝,有標準化教室92個,置有歐洲一流的電化教學設備,現代化的科技樓、圖書館樓各一座,高標準400米塑膠跑道操場、升旗廣場、游泳池各一個,學生公寓、餐廳、超市、浴室等附屬設施一應俱全。校園內,小橋流水、曲徑迴廊,遍地綠茵,環境優美。如今,在校學生已達3936人。

如今的江蘇省金湖中學,辦學宗旨明確,師資力量充裕,基礎設施完備,我們堅信:她不久定能成為江蘇省教育戰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校園風光

江蘇省金湖中學 江蘇省金湖中學

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占地280畝,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 努力創建優美的校園、優雅的環境、優良的秩序、優秀的業績。先後被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網路系統示範單位、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文明學校、江蘇省廉政文化示範點、江蘇省優秀教師集體、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江蘇省德育工作先進學校、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園林式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