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期

江戶時期

江戶時代是德川幕府統治日本的年代,時間由1603年創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還。是日本封建統治的最後一個時代。

江戶時期

江戶時代是江戶幕府統治日本的年代,由1603年創立到1867年的大政奉還。

江戶時期江戶時期

由來
德川家正式就任征夷大將軍之後,立即成為江戶幕府將軍。

社會結構

在德川日本,全體居民都被嚴格的等級制度分為四個階層: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在德川時期之前,這些階層之間曾經有過一些流動,但是,德川將軍為了維護他們的勢力和特權,限制了這些流動。特別是,他們試圖保護武士階層,使得農民階層不可能成為武士。1586年,豐臣秀吉頒布法令,農民必須在他們的土地上耕作。1587年,他頒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帶長劍,之後,這一條成了武士階層的定義。如同經濟狀況的變化那樣,在維護不同階層的嚴格界限上,將軍也不是那么成功。

武士

武士就是戰士階層。最頂端的就是將軍本身。在他的下面,是大名,控制著大量土地的地主。大名手下是他們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為他們服務。其中一些是指導教師,一些守衛他的城堡,還有一些組成了他的私人軍隊。另外,在江戶那種大城市裡,武士有各種各樣的功能——幕府中的官員,或者警官。最後,還有浪人,就是沒有主人的武士。他們不用報答主人,同樣也沒有穩定的生活來源。浪人可能會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進行其他的工作。不過許多浪人會在鄉下流浪並尋找有酬勞的工作。一些人也會像僱傭兵一樣受僱於出價最高的大名。德川時期日本一共有3000萬人,其中大約200萬是武士。

農民

大米是粘合社會各階層的膠水,理所當然是由農民生產的。大米的量度標準是石。一石能供一個人吃一年。在這個時期,日本大米年產量估計是2500萬石。將軍負責分配整個國家的收成。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絕大多數都分給了地主和大名。據Charles J. Dunn所說,最犟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賀能收到130萬石。在德川日本,超過270個大名能收到至少一萬石。那為農民留下了什麼?這取決於天氣。通常,農民上繳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年成不好的時候,將軍和大名並沒有減少他們的需求,因此農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糧食生活。在這個時期,農村的饑荒並不罕見。這樣,雖然農民在社會中是握有特權的——地位僅在武士之下,但他們的生活通常十分艱難。種大米需要大量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且到了今天,許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在艱難的時候,農民會無視將軍的禁令搬遷到城市裡從事貿易。當他們父親的土地被長子繼承的時候,很多年輕的兒子也會去經商。

手工業者

很難把手工業者和商人明確的分開,是因為他們的經濟活動經常重疊。比如一個製衣匠可能會賣掉他的產品,他的事業也可以在其他的方向上發展,比如借貸。在德川社會,武士對某些技術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造劍,受到了很高的重視,所以,造劍者有很高的地位。在德川日本,常見的技術包括木工、石工、釀造和塗漆。

商人

商人,特別是在城市中的那些,變得很富裕,但是處於社會階層的底部。這是由於儒家的觀點:商人不像農民和手工業者那樣生產任何東西。相反,他們賺那些生產勞動力的的錢。但是,因為有錢賺,所以其他階層的,甚至是低級的武士,有時候也願意接受這個較低的地位。此外,如同德川時期發展的那樣,經濟逐漸的從封建向商業轉化,從整體上看,商人可以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在德川日本,貿易通常是一個緩慢而繁重的事業。雖然道路系統規模巨大,而且受到了很好的維護,但將軍為了軍事防禦,禁止用車輛進行貿易。這樣,大部分通過陸路的商品是放在馬或人的背上。

其他群體

其他幾個群體存在於這個階級體系之外,包括演員僧侶屠夫。在某些方面,既然它處於組成日本社會的嚴格的階級體系之外,它的成員就有一定的自由度。不過,這個體系有充分的生活保障和生計,所以生活在體系之外也有不利之處。屠夫是被驅逐者——犟迫生活在他們自己的團體中,並要避開日本社會的其他成員。他們的地位如此之低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與死有關:他們處理動物的屍體,鞣獸皮並製革。屠夫面對著大量的宗教中不吉利的東西。日本人受到佛教徒的影響,一般都是食素者,禁止殺生。在神道教中,與死相接觸需要齋戒。在現代日本,仍然堅持區別屠夫。屠夫家庭的名單在社會中秘密的散播。保守的日本家庭為了防止兒子或女兒與一個屠夫世家結婚,都會參考這樣的名單。

海外貿易

德川家康時,積極與越南、呂宋等地進行貿易,與中國和葡萄牙商人競爭,他確立持有朱印狀者才能準予貿易

江戶時期江戶時期
的朱印船制度,據說豐臣秀吉時代就有朱印狀,德川時代加以延續,狀上會附上詳細的航行目的地,以及幕府批准的準確日期,右上角則蓋有將軍的紅色官印。日本西南的外樣大名與有勢力的商人便在德川家光下令鎖國之前,航行著朱印船往來東南亞、台灣、馬尼拉之間。江戶幕府鎖國政策確立以後,限制朱印船海外貿易,1635年在尋求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停止朱印船航行,並廢止朱印狀制度。

教育

江戶時代的學校大玫分作下列五種:
幕府直轄學校:如昌平學門所,以武士為對象,帶有強制性
藩學:同樣以武士為對象,規模參照幕府學校,以教授儒學、漢詩、漢文、兵學及經濟為主,直至幕末時候約有二百餘所;著名者有會津藩日新館、米澤藩興讓館、熊本藩時習館及水戶藩弘道館
鄉學:幕府及藩主在鄉村興辦,以教育士庶子弟為主
私塾:約一千五百間,由著名學者建立,入學者多是慕名而來
寺子屋:提供類似現代的國小教育,學童年齡大都是六至十多歲,以訓練讀、寫及算盤為主

江戶時代的人們教育水平是在中古型態的國家中出奇地高的,當時的男性大部分皆識字,女子識字率也較高,一是因為私塾和寺子屋沒有特定收費,富人可繳交銀兩作學費,即使出身寒微,如一般農家也可交以少量農作土產作學費,學費的相較便宜令多數人皆有機會受教,其二隨著商業化,人流物流增加,生活技藝的提高也迫使人們必須識字以維持生計,故當日之日本社會的教育水平是頗高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