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癬

汗癬

此型損害較少,一片或數片,表面鱗屑較厚,色澤較深。 2、肝功能檢查。 2)1%益康唑霜,每日2次,5d為1療程。

汗癬

汗癬又稱花斑癬、汗斑,是由糠批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本病遍布世界各地,常見於相對濕度較高的熱帶和溫帶地區。青年人,特別是男青年,由於活動多而出汗多,如果不及時換洗衣服和揩乾皮膚,則很容易發生花斑癬。花斑癬還多見於套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人,因這類人的表皮細胞更換周期延長,有利於真菌生長,若停用激素後花斑癬即好轉。此外,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糖尿病以及妊
娠都可誘發本病。

病因

致病菌系一種嗜脂性酵母,稱為卵圓形糠秕孢子菌或正圓形糠秕孢子菌。此菌是正常皮膚的腐生菌,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高溫高潮,局部多脂多汗,衛生條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轉化為菌絲型方可致病。此菌僅侵犯角質層淺層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應。祖國醫學認為,此乃是風濕侵膚,與氣血凝滯所成。紫白癜風乃一體二種,紫因血凝,白因氣滯。本病之發生,乃是由體熱、風邪和濕氣侵入毛孔,與氣血凝滯,毛竅閉塞所致。

臨床表現

起損害為圍繞毛孔的圓形點狀斑疹,以後逐漸增至甲蓋大小,邊緣清楚,鄰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片形,而周圍又有新的斑疹出現。表面附有少量極易剝離的糠秕樣鱗屑,灰色、褐色至黃棕色不等,有時多種顏色共存,狀如花斑。時間較久的呈淺色斑。皮疹無炎性反應,偶有輕度瘙癢感,皮損好發生於胸背部,也可累及頸、面、腋、腹、肩及上臂等處,一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病程慢性,冬季皮疹減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復發。

臨床分型

1.毛囊型

花斑癬花斑癬
損害沿毛囊分面,似毛囊性丘疹或斑片,鱗屑極薄。
2.白斑型
除去鱗屑或痊癒後,遺留色素暫時減退。此型預示本病處於緩解階段。
3.斑片型
此型損害較少,一片或數片,表面鱗屑較厚,色澤較深。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1、血常規。
2、肝功能檢查。
3、標本塗片染色:鱗屑直接鏡檢可見短桿狀菌絲和圓形孢子。
4、皮膚病特殊檢查:
1)直接鏡檢 刮取鱗屑加10%KOH液直接鏡檢,見短粗、兩頭鈍圓、微彎曲的菌絲。一般長為10~40µm,寬為2.5~4.0µm。有成堆的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直徑為3~8µm。有時有芽孢。直接鏡檢陽性即可確定診斷。
2)培養 在Sabouraud瓊脂或其他常規培養基表面加1~2ml橄欖油或其他植物油,接種鱗屑後37℃培養,3天后即有奶油色酵母樣菌落生長。鏡檢見酵母樣細胞為主,出芽。培養一般不作為診斷的常規。
3)午氏燈檢查 午氏燈檢查花斑癬皮損和刮取的鱗屑有金黃色螢光。
組織病理:輕度至中度表皮角質增生。真皮可能有少量單核細胞浸潤。角質層中部或底部可發現短粗、稍彎曲、臘腸樣菌絲和成堆圓形或卵圓形厚壁孢子,有些可出芽。以PAS及GMS染色更為清楚。

診斷及鑑別診斷

1.根據其臨床表現,皮屑以10%氫氧化鉀液直接塗片找到彎曲或弧形的糠秕酵母菌絲或圓形孢子,即可診斷。
2.本病需與白癜風鑑別,後者主要為成片皮膚色素缺失麗呈白色,其邊緣可有色素沉著,一般無脫屑,無癢感,也無出汗過多後加重等。還應注意與貧血痣、玫瑰糠疹、紅癬等鑑別。

治療

1)15%~20%冰醋酸溶液或3%~6%複方水楊酸液,塗病損處,1d1次,連續用藥7~10d,治癒後每隔1~2周再塗1次,以防復發。
2)1%益康唑霜,每日2次,5d為1療程。
3)50%丙二醇溶液,外用,每天2次,連續治療2周。
4)40%硫代硫酸鈉塗擦病損處,1~2min後再塗4%酸液,兩者起化學反應,產生新生態的硫,以達到殺滅真菌的作用。
5)一支黃花500g加水2500ml,濃煎成250ml,加入雄黃及硼砂各9g,擦患處。
6)複方酮康唑軟膏外用。
7)1%Terbinafine霜外用,治癒率達70%~80%。
8)水楊酸與水1:20比例混合塗擦病損處,會有酸疼感,可與甘油1:1比例混合塗擦病損處。

預防

早期發現患者,早期治療。因本病無自覺症狀,不易引起重視,故要加強定宣傳教育。另外要增強抵抗力,治療力求徹底,治癒後衣被要消毒處理。受此種致病菌感染後易復發,治療應徹底以達根治的目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