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線草

水線草

又名傘房花耳草,性狀特徵一年生草本,莖及枝四稜柱形,分枝多,直立或蔓生。葉對生,近無柄,膜質,線形,兩面略粗糙,中脈在葉面下陷,生於溝邊草叢,河邊,開闊地,林緣草甸,路邊,山坡,田邊,田邊路旁。

基本信息

藥用信息

水線草水線草
【植物名】傘房花耳草
【藥名】傘房花耳草
【別名】水線草
【藥材基源】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水線草的全草
【科屬】茜草科耳草屬

植物形態

水線草水線草
水線草,又名:傘房花耳草。一年生、披散、纖弱草本,高15~50厘米,禿淨或被粉狀微毛。莖多分枝,無毛或疏被細柔毛。葉對生,無柄或具短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5~3厘米,寬1.5~3.5毫米,邊緣粗糙,常向背面捲曲;托葉小,膜質,合生成鞘狀,長1~1.5毫米,截頭,頂端具短刺毛。花序腋生,多為2~5朵排列成傘房花序,稀有單生;花序柄線狀,長0.6~2厘米;花萼廣卵圓形,長約2.5毫米,先端4齒裂,外被細柔毛;花冠漏斗狀,白色或淡紅色,長2.5毫米,裂片4;雄蕊4;子房2室,花柱線狀,略伸出,柱頭2裂。蒴果圓球形,徑約2.5毫米,頂端平截,室背開裂,萼宿存。種子細小,多數。花期7~9月。果期9~10月。生於路旁、溪邊、曠地、園圃。分布我國東南、西南各地。

藥用價值

水線草水線草
【採集】夏、秋採收,鮮用或曬乾。【化學成分】含三萜成分(熊果酸、齊墩果酸)、甾醇(β-谷甾醇、Y-谷甾醇、豆甾醇)、內酯、酚性成分、黃酮類,脂肪酸(硬脂酸、棕櫚酸、油酸、亞麻酸)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瘧疾,腸癰,腫毒,燙傷。
①《植物名實圖考》:"洗無名腫毒。"
②《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治高熱,瘧疾,癌腫,闌尾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選方】①治瘧疾:水線草、常山、馬鞭草各二錢。混合煎服。(《中國藥植志》)
②治燙傷:水線草煎洗。(《中國藥植志》)
目的研究茜草科耳草屬植物水線草Hedyotis corymbosa的化學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譜、製備薄層色譜和重結晶進行分離純化,通過波譜技術鑑定化合物的結構。結果分離得到13個化合物,分別鑑定為(+)-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Ⅰ)、槲皮素(quercetin,Ⅱ)、七葉內酯(esculetin,Ⅲ)、東莨菪內酯(scopoletin,Ⅳ)、耳草酮A(hedyotiscone A,Ⅴ)、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Ⅵ)、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Ⅶ)、香草酸(vanillic acid,Ⅷ)、丁香酸(syringic acid,Ⅸ)、(+)-催吐蘿芙葉醇[(+)-vomifoliol,Ⅹ]、(-)-二氫催吐蘿芙葉醇[(-)-dihydrovomifoliol,Ⅺ]、S-(+)-去氫催吐蘿芙葉醇[S-(+)-dehydrovomifoliol,ⅩⅡ]和茜素1-甲醚(aliza-rin1-methyl ether,ⅩⅢ)。結論化合物Ⅰ~ⅩⅢ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離得到。
水線草水線草
【名稱考證】《植物名實圖考》定名為水線草,廣西稱蛇舌草,台灣稱吐龍珠,浙江稱水胡椒。【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藥用部位】水線草的全草。【性味歸經】苦、寒,入肺、大腸二經。【功效主治】清熱解毒。治瘧疾,腸癰,腫毒,燙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煎水洗。【資源分布】分布我國東南、西南各地。【藥材鑑定】本品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作白花蛇舌草使用,參見“白花蛇舌草”條。【化學成分】含三萜成分(熊果酸、齊墩果酸)、甾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豆甾醇)、內酯、酚性成分、黃酮類、脂肪酸(硬脂酸、棕櫚酸、油酸、亞麻酸)。 全草含齊墩果葉酸、熊果酸、β-谷甾醇及豆甾醇,並含傘房花耳草素(corymbosin)。【相關選方】①治瘧疾:水線草、常山、馬鞭草各二錢。混合煎服。(《中國藥植志》)
②治燙傷:水線草煎洗。(《中國藥植志》
【原生形態】水線草,一年生、披散、纖弱草本,高15~50厘米,禿淨或被粉狀微毛。莖多分枝,無毛或疏被細柔毛。葉對生,無柄或具短柄;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1.5~3厘米,寬1.5~3.5毫米,邊緣粗糙,常向背面捲曲;托葉小,膜質,合生成鞘狀,長1~1.5毫米,截頭,頂端具短刺毛。花序腋生,多為2~5朵排列成傘房花序,稀有單生;花序柄線狀,長0.6~2厘米;花萼廣卵圓形,長約2.5毫米,先端4齒裂,外被細柔毛;花冠漏斗狀,白色或淡紅色,長2.5毫米,裂片4;雄蕊4;子房2室,花柱線狀,略伸出,柱頭2裂。蒴果圓球形,徑約2.5毫米,頂端平截,室背開裂,萼宿存。種子細小,多數。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於路旁、溪邊、曠地、園圃。
【參考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功效分類】清熱藥 清熱解毒藥
【關 鍵 詞】清熱解毒 瘧疾 腸癰 腫毒 燙傷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非洲;非洲熱帶;美洲大陸;美洲熱帶;喜馬拉雅山地;亞洲熱帶;越南。
國內分布: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灣省,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廣東省,廣西自治區,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