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芋蝗

水稻芋蝗

水稻芋蝗學名 Gesonula punctifrons (Stdl)屬直翅目,蝗總科。分布在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台灣、四川、雲南等省區。寄主 水稻、芋類、蓮藕、野生水仙、甘蔗、玉米等植物。

基本信息


為害特點

以成、若蟲啃食葉片成缺刻或食葉肉留下表皮,被害葉呈紫色小橫斑,影響光合作用,阻礙植株生長。

形態特徵

雌成蟲體長19—22mm,雄成蟲17一18mm,體黃綠色。複眼的後方、前胸背板側片的上端具黑褐色縱條紋,向後延伸至中、後胸背板的兩側。前翅黃綠色,後翅基部淡藍色,頂端略煙色。後足腿節黃綠色,下膝側片紅色,腸節淡青藍色,基部紅色。頭短於前胸背板。額面向後傾斜和頭頂組成銳角;額面隆起具明顯的縱溝。頭頂略向前突出,複眼間頭頂的寬度窄於或等於觸角間顏面隆起的寬度。複眼卵形。觸角絲狀,到達或超過前胸背板的後緣。前胸背板前端較窄,後端較寬,中隆線弱,被3條橫溝割斷,後橫溝位於中部之後;前緣近於平直,後緣為圓弧形。前、後翅發達,超過後足腿節的頂端。後足脛節內側具8—9根刺,頂端第1與第2刺間的距離較各刺的距離長。卵長4—5mm,長圓筒形,初產淡黃色,漸變為深黃色,卵塊狀,外被囊狀膠質保護物。若蟲初孵淺綠色,後漸變為黃綠色。

生活習性

年生一代,在廣東可發生3代。以成蟲在枯枝落葉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活動,5、6月產卵,產卵於葉柄中下部,蛀孔分泌出黃褐色膠液,每雌產卵8—10塊,每塊有卵6一18粒左右,卵期20—32天,若蟲6齡,歷期30多天,到10月至11月陸續進入越冬期。成蟲白天活動,中午天氣炎熱時,多在葉面上飛跳,很少取食。在田間每年以7至9月上旬發生數量較多。

防治方法

(1)芋蝗產卵盛期在產卵孔處刮殺未孵化的蟲卵,當卵孔已光滑,流出銹褐色汁液時,卵已孵化或近孵化,只要刮殺的時間掌握準確,可減輕為害。(2)在成、若蟲盛期噴藥防治,使用藥劑種類參見中華稻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