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資料存貯檢索

利用電子計算機存貯和檢索水文資料的技術。在套用電子計算機以前,水文資料以記錄手稿或刊印年鑑形式保存和交流。隨著資料種類的增加和數量的積累,這種形式不能滿足資料管理和使用的需要。50年代起,美國開始套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水文觀測資料。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也在不斷變化和提高。20世紀60~70年代,世界上一些國家先後建立起水文資料庫和其他有關的資料庫(如數據範圍更廣的水資源資料庫和環境資料庫)。使用的設備與軟體,數據的種類與數量和檢索使用的方式都在不斷發展。中國在1980年開始籌建全國水文資料中心,開展這一工作。

水文資料存貯檢索

正文

利用電子計算機存貯和檢索水文資料的技術。在套用電子計算機以前,水文資料以記錄手稿或刊印年鑑形式保存和交流。隨著資料種類的增加和數量的積累,這種形式不能滿足資料管理和使用的需要。50年代起,美國開始套用電子計算機處理水文觀測資料。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也在不斷變化和提高。20世紀60~70年代,世界上一些國家先後建立起水文資料庫和其他有關的資料庫(如數據範圍更廣的水資源資料庫和環境資料庫)。使用的設備與軟體,數據的種類與數量和檢索使用的方式都在不斷發展。中國在1980年開始籌建全國水文資料中心,開展這一工作。
貯存資料的介質 起初把雨量和水文資料存貯在穿孔卡片或紙帶上。由於這種存貯介質占的空間大,輸入計算機的效率較低,於是改用磁帶。磁帶價格便宜,輸入輸出速度提高很多,存貯密度也較大,一盤普通的每厘米存貯 640字元的磁帶,總存貯量4600萬字元,按有效利用率70%計,約相當年鑑6000頁,至今仍廣泛套用。但磁帶檢索速度仍較低,60年代以來又逐步採用磁碟作為另一種介質,其存貯容量與磁帶屬同一數量級,主要優點是可以直接存取,速度比磁帶高几個數量級(平均速度一般為數十毫秒),因而為在線上實時檢索提供了物質基礎,缺點是價格較貴。磁帶與磁碟是目前主要採用的兩種計算機存貯介質,前者主要用於脫機存貯歷史性水文數據,後者則用來存貯對檢索的回響速度要求較高的數據,包括存放臨時由磁帶輸入的數據,以便檢索。
資料的組織方式 相應於上述兩種介質,水文資料主要有兩種組織方式:①把各種水文資料組織成若干個相互獨立的數據檔案,通常檔案是按水文要素的種類來劃分的。磁帶上的檔案按順序方式安放數據,磁碟上的數據既可按順序方式也可按便於檢索的其他方式排列,最常用的是索引(順序)方式。②在建立數據檔案的同時,在它們所包含的數據之間建立起一定的聯繫,以便於交叉檢索並獲得節省存貯等好處。例如,可以直接根據測站索引檔案,自動檢索所需的降雨、徑流對應資料。這種數據組織方式稱為水文資料庫或稱資料庫,其類型有層次資料庫和關係資料庫。70年代後期,又通過計算機網路把若干各有關聯的資料庫(如分屬水文、氣象、環境管理等部門的庫)聯繫起來,更便於資料的廣泛套用,並相應地建立了資料索引資料庫。
資料庫的建立 採用計算機存貯與檢索水文資料,涉及到資料管理的全過程。要求觀測儀器具有便於計算機處理的記錄方式。最好是用紙帶或磁帶進行數字式記錄,而使用自記圖紙記錄時要先經圖形數位化儀進行轉換。近年來則是採用大規模積體電路的數據記錄器,記錄內容可直接在觀測現場輸入計算機,或通過無線電和通信線路遠傳進入計算機。原始資料輸入計算機並經程式整編後先臨時存貯在磁碟內。全年資料全部整編完成以後,一方面使用計算機進行年鑑刊印工作,如採用列印本影印製版以及光學、雷射排版等方式,也可採用微縮膠捲記錄年鑑的各頁(例如一張10×13平方厘米的膠片可存貯年鑑 270頁,便於攜帶與保管,成本也很低);另一方面將其轉運到磁帶上,並複製若干副本保存起來。此外,還要進行大量的日常數據管理工作,包括數據的更新(增、刪、改和防止磁性老化)和保護(防止有意或偶然的破壞)等。
資料的檢索 水文資料的用戶向資料中心提出索取要求,資料中心的管理人員通過調用一整套檢索程式,進行計算機檢索,然後以適用的形式(列印本、曲線圖、磁帶或軟磁碟等)提供給用戶。通常,資料中心備有應用程式,對檢出的數據進行統計、制表和製圖。如在離開資料中心的地方設定若干終端,則可通過電話網直接進行遠方檢索。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