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魔瓶

水底魔瓶

阿拉丁神燈這個故事,相信許多人都聽過。據說燈內藏有一個魔神,法力無邊,究竟這是真是假,至今無從稽考。不過,最近有一些考古學家,在一艘古老沉船內,找到了一個魔瓶,這個魔瓶就和上述的神燈一樣,內里藏了一個魔神!這些考古學史雖然至今還未打來過瓶蓋,不過他們曾用x光和電腦掃描檢查,發現瓶內的確有一個類似女性的袖珍人形生物存在。

魔瓶女妖

水底魔瓶水底魔瓶

‘“它與其它用粘土做的古物是那么與眾不同.所以我們一眼便發觀它了、”彼得解釋道“而它被綁在那塊大圓石上.似乎是有人不想它離開海底。”我們取到了這個古瓶.卻不知道怎樣。做才好?我們絕對不能將內里的東西放出來.”海洋考古學家彼得•巴巴多保羅斯說.他和他的同事是在希臘愛琴海一個叫達高斯的小島附近的海底找到這個神秘古 瓶的,當時它就藏在一艘已有五千年歷史,相信是現今發現的最經過研究後.那個古瓶上的文字是用世界上一種最古老 蘇馬語寫成.需要由文字專家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過來.古老的丁艘殘骸內.據彼得說.這個瓶子是用一種不知名的金屬造成.它被發現時.瓶身被條同質地的金屬鏈鎖在一塊大圓石旁.這塊圓石相信就是該艘沉船的船錨。雖然在沉船四周.布滿了不少各種大小的缸子和陶器.不過唯獨這個瓶子是用金屬造的.加上瓶上面刻有一些文字,所以特別吸引科學家們的注意.

"那些文字警告任何拾到這個瓶子的人.切勿將瓶蓋打開.”這位考古專家說.“它還說明這個瓶裡面了一個邪惡的女妖.最初我們都覺得很無稽和可笑.但沒有人敢打開瓶蓋.於是我們便決定用X光去看看瓶內究竟藏有什麼東西.結果顯示它裡面真的有一個女子睡在瓶底下.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已把它鎖在一個密封的

箱內。但我們下一步應怎么做,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只知道絕不可以放那東西出來,否則後果就會不堪構想.”

根據歷史傳說.史前時代曾有一個時期被一夥女妖統治,她們殘酷異常,將人類百般折磨.直至一個法師出現.把她們收進一個特製的鐵瓶里.她們雖然永生不死.但在瓶里.她們卻是法力儘先.或許我們放她出來,她會給我們三個願望也說不定.但以後怎樣.就不得而知了

上篇

K星已近在眼前,不必使用望遠鏡,我也能從螢幕上看到K星那柔和的金黃色光芒。它多象我多年以前住在海王星上時,所熟悉的太陽啊!K星的五顆衛星,在漆黑的天幕上,越來越顯眼,拖著“紅移”造成的短短尾巴,象五個正在捉迷藏的小孩。

我駕駛的這艘“搜尋者”號宇宙飛船,以O.95C的速度在茫茫宇宙中飛行了18年,離所要完成的任務──搜尋太陽系外的生命──依然遙遙無期。

在此之前,我的“搜尋者”已光臨過7顆恆星,可令我萬分失望的是,那七顆恆星總共才有1顆行星,而且還是如木星那樣的高溫液體表面,比三百年前人類開發之前的冥王星還要荒涼一萬倍。

正在這時,K星如一顆救星般出現在我面前。但願它能給我帶來好運,我默默祈禱著,啟動了核動力反推火箭,兩道火舌刺破單調得令人厭倦的黑暗空間,向前噴去。飛船的速度慢慢降了下來。

我立即開始對這五個行星逐一進行研究。第三顆行星直徑四千公里左右,略呈梨形,附近有一定的磁場和電場,有較厚的大氣層。最重要的是,星球上有依稀可辨的規則藍色塊,似乎不象出自天然。

我滿懷信心地把這顆行星命名為“魔瓶星”。還記得那個古老的波斯傳說嗎?我正象那個老漁夫,滿懷希望地再撒一網,收穫到一個魔瓶。至於這隻“魔瓶”里裝的是什麼貨,只有打開看看了。

計算機為我開動了大功率望遠鏡,對準了魔瓶星……

螢幕上忽變作一片黑暗。與此同時,蓋革記數器和碰撞指示儀的紅燈也密密麻麻地閃爍。甚至不用這些儀器我也聽到了有物體撞擊在船殼上乒乒作響。

正當我驚慌失措時,計算機系統提醒我,“搜尋者”闖進了一個小行星帶。不幸之中萬幸,無論是小行星碰撞還是宇宙射線都沒有超過飛船的承受範圍。

“搜尋者”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不久,那些指示燈又恢復正常,但螢幕上仍是漆黑一片。自檢系統告訴我,望遠鏡頭被撞壞了。

我還有一套備用的鏡頭,可大功率望遠鏡頭再也沒有了。換好望遠鏡時,螢幕上一個球體占了一大半面積,飛行軌跡圖上原先那條直線開始繞著魔瓶星轉起了圈子──在小行星帶中受到減速的飛船被它俘獲,成了它的一顆衛星,正在它的赤道上空盤鏇。

我並不急於擺脫“魔瓶”或投入它的懷抱,只想先仔細觀察一下。地面上果然有生命──一種綠色的液體覆蓋了這個星球的30%,其餘70%的面積大都生長著鬱鬱蔥蔥的藍色植物。看得出,這個星球確實有智慧生物存在,那一片片規劃整齊的藍色植物帶及點綴其間的建築物便是證據。可惜大功率望遠鏡頭沒有了,我根本看不清楚。顯然,這些智慧生物還處於中級文明階段,因為在大氣層外根本看不到任何人造天體。這種生物還沒有掌握高級文明的標誌之一──空間技術。

我又把鏡頭轉向兩極地區。那裡卻另有一番景象:所有的物體都模模糊糊的,邊沿還帶著紅色──很象的以前飛行時司空見慣的“紅移”。但“搜尋者”現在只有5.6公里/秒的環繞速度,相對論效應完全可以不考慮呀!更為奇怪的是,那裡籠罩著一個電磁場,其大小我的儀器怎么也測不準。讀數一會兒超過最大量程,但在把儀表燒壞之前又迅速回到零位,更多的時候示數在中間地帶作無規則的變化。

出於好奇,我向“北極”飛去。按計畫,先在空中把這個星球弄清楚,再實施降落,是最穩妥的方案。

“北極”漸漸逼近了。我發現,北極上空附近的星星開始出現位移。這也是相對論效應──空間彎曲。但儀器明明測得“魔瓶”的重力加速度只有7.7米/秒2,比地球還小一點。

想到這裡,我又向計算機詢問了重力加速度。我驚奇地看到,現在它比在赤道上時大得多了,而且還正在迅速增大,並且簡直是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加!

我的飛船無法抗拒這巨大的加速度,光也似地(注意,用“箭也似地”形容就太慢了)飛向北極。而我則被一股巨大的超重緊壓在座椅上,不久便失去了知覺。

……

當我甦醒時,第一件事就是讀重力加速度。現在它又恢復到了7.7米/秒2。一個球體依然占據了大半個螢幕;餘下的那一角上,星星仍在閃爍。

但計算機馬上提醒我,現在的星空與原來的星圖牛頭不對馬嘴,而且周圍突然冒出了幾個顯然是人造的飛行器。我剛從陌生的星空中回過神來,又發現位移讀數竟出現一個虛數:(7.349+O.785i)光年!再看看飛行軌跡:螢幕上出現的不是一條曲線,而是一團密密麻麻的點──就象我們想像中的“電子云”那樣!

我還來不及多想,忽然發現活動又變困難了:重力加速度在增大。在失去知覺之前,我看了一眼飛行軌跡:一條虛線從其中一個點出發,向“魔瓶”的“南極”斷斷續續地划去……

當我再次甦醒時,一切重歸正常:重力加速度、飛船速度、星圖。唯一不太正常的是飛行軌跡圖上有一段空白。離“搜尋者”飛向北極只有八小時,這8個小時我簡直象是做了一場噩夢。

但現實告訴我,這不是一場夢。一隻小型飛行器倏地從我的飛船邊迎面擦身而過,不久後又調頭跟上來;另一艘飛船則從遠處慢慢接近。我看了看顯示屏:“魔瓶”上空,人造天體密如繁星,飛行器穿梭忙碌;“魔瓶”地面上,藍色植被大大減少,建築物星羅棋布,而且更加集中。一切都表明,這個星球已初步掌握了航天技術。我萌發了跟他們接觸的念頭。

突然,我使勁拍了一下腦袋:這一切,難道僅是在8小時之內發生的嗎?!一個中級文明的社會在8小時之內就能掌握航天技術,這太不可思議了!

我被這一系列怪事弄得頭昏腦漲,不及細想,連忙把航向轉向太陽,啟動了熱核發動機,以飛船的極限速度──O.96C向故鄉狂奔。

中篇

依瓦星,凱特紀元2090年(1凱特年約合0.7地球年)旱季的一個晚上,天文學家泰利博士與他的同伴斯科帕正在天文台里聚精會神地觀察那神秘的天空。

依瓦星是凱特星五顆行星中的第三顆。因為離恆星近,依瓦星氣溫較高且年溫差不大。因此星球上長滿了鬱鬱蔥蔥的藍色植物,如同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它一年明顯地分為旱季和雨季,也正好與熱帶雨林相似。

旱季正是進行天文觀察的好時光。這不,剛進入旱季,泰利和斯科帕就與另外兩個天文學家輪班徹夜值守望遠鏡。

突然,自動記錄儀發出了警報:發現異常飛行物。

“看,那艘神秘飛船‘魔鬼’又出現了!”年輕的斯科帕興奮地叫道,“這回是在英仙座附近。”

年老一些的泰利不動聲色地觀察了幾分鐘。“這次與往常大不一樣,”他冷靜地指出,“飛船的飛行軌跡是連續的、有規律的。”

“難道它以前飛行總是沒規律的嗎?”斯科帕問道。

“只有一次是可連續觀察的,就是八十年前它第一次出現時。”泰利簡短地回答,同時打開通訊設備,向依瓦星宇航中心報告:“依瓦星第二天文台向宇航中心報告:神秘飛船‘魔鬼’號再次出現。本次不同於往常,航跡是連續的,方位XX-XX,航向XX,航速XX。建議馬上就近調動飛行器進行跟蹤觀察。”

“宇航中心明白。”宇航中心立即作出反應,“在上述方位附近,已命令KH7號太空望遠鏡追蹤觀察,通知剛迎面而過的小型太空船FS56號調頭跟蹤‘魔鬼’,同時出動太空梭U3號協助跟蹤。”

聽完回答,博士才放下心來,打開話匣子侃侃而談:

“‘魔鬼’號在八十年前第一次出現時,確實是有規律的。那時它在赤道上空環繞依瓦星飛了幾周,就調轉航向飛往北極,不久後消失在那裡。”

“這些我知道,”斯科帕搶著說,“可惜那時依瓦星還沒掌握航天技術,無法接近它。”

“對。在此後八十年中,這艘飛船神出鬼沒,毫無規律地出現在太空各處,而且總是一‘顯形’就馬上消失。太空技術發展起來之後,人們就更常遇到它,但從來沒有成功地跟蹤過。因此人們就給它取了個外號‘魔鬼’。”

“這么說,今天是人類第一次追蹤‘魔鬼’嘍。難怪剛才您那么激動。”

說話間,“魔鬼”仍然不緊不慢地繞依瓦星飛行。天文台內的計算機緊張地運算,自動把數據存入已幾乎裝滿有關“魔鬼”信息的一張光碟中。

博士仿佛又想起什麼,說道:“而且,這對我兒子來說,總是個好訊息。”

“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斯科帕追問。

“他就要飛往北極巨洞了。”博士又回憶起今早(不,現在早已過了零點,應該說是昨早)與兒子的談話。

“爸爸,我又要參加飛行了。”兒子平靜地向泰利說,卻又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

“好小伙子,這回又要飛哪裡去?”泰利問道。

小泰利雖然年輕,卻已是依瓦星上著名的太空人了。他曾參加過12次大小飛行,這在宇航技術只有六十餘年歷史的依瓦星上可是個不小的數字。平時他總把一次飛行視如一次郊遊,可今天卻如此激動。“一定是次特殊的航行。”博士暗暗猜道。

“嘿,這次可不比往常,我們明天早上要飛往北極巨洞!”兒子興奮地答道。

雖有心理準備,博士聽了還是不由得吃了一驚。要知道,自古以來,依瓦星南、北兩極就是有去無回、常人不敢問津的禁區。無數探險家中,凡是能回來的,都是連看都沒看過一眼南極(或北極)就卻步的;而凡是超越這條界線的,就沒見誰回來過。六十多年前衛星上天后,才發現北極有個無底巨洞,而南極則是形狀飄忽不定的魔幻山峰。這個可惡的發現又驅使許多聞聲而去的飛行器永遠消失在北極巨洞裡或面極山峰上。這回,親愛的兒子又要去重蹈先人的覆轍,泰利怎能不擔心呢?

兒子仿佛看出了父親的擔心,解釋說:“爸爸您放心,我們這次飛行,採用了史無前例的超高標準安全措施。針對北極巨洞的異常電磁場,飛船裝備了迄今最嚴密的禁止層;針對巨大的重力,座椅進行了特殊設計,可以使人抵抗高達50G的超重。此外,我們的這艘‘北極’號飛船還裝有當今最先進的核裂變發動機……”

“嘟嘟……”自動記錄儀的警報打斷了博士的回憶。兩位學者連忙湊近望遠鏡。只見“魔鬼”飛船突然噴出兩道長長的火舌,瞬時加至很高的速度,向遠處飛去,不一會兒就消失在滿天星斗之間。兩艘跟蹤的飛船無法達到這么快的速度,只能“望空興嘆”。

擴音器里傳來了宇航中心主任奧博的話:“X時X分X秒,‘魔鬼’飛船突然加速偏離航向,以很高速度正對著234號星座一顆中等亮度的恆星S星飛去。據粗測速度超過十分之九倍光速。飛船外形已記錄下來,圖象隨後就將傳到。”

“超過十分之九倍光速!”斯科帕失聲叫道,“這么快啊!”

“是的。”泰利冷靜地說,“這正好與八十年前它飛近依瓦星的速度差不多。”

這時,“魔鬼”的外形圖象已經出現在天文台的大型顯示屏上。這是一艘很扁平的中型飛船,沒有機翼,機身上伸出幾個圓筒,似乎是望遠鏡或攝影鏡頭,另外還有少量象是隕石砸出的小坑。機身兩側的兩個巨大的發動機特別顯眼。

“這種飛船不適於在大氣層內飛行,而適於星際遠航,而且可能是用作探測的。”泰利分析。

晨曦微露,換班時間到了,小泰利乘坐的“北極號”也快要升空了。博士顧不上回家,向自動汽車下達了直接開往依瓦星宇航中心八號發射場的指令。

汽車速度雖快,發射時間卻更不等人。泰利趕到時,正好看到“北極號”那兩隻最先進的核動力推進器噴射出淡黃色的火舌。頓時,大地微微震動起來,飛船在一陣煙霧中象利箭般直射向太空,不一會兒就縮成一個小亮點,折向北方疾馳而去。

“這新型發動機果然功率驚人。”博士暗嘆,同時在心中默默地祈禱,祝願兒子一路順風。

這時,車內的無線電話響了,宇航中心報告泰利:“‘魔鬼’飛船重返依瓦星!”

“啊!”泰利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氣,這訊息對兒子來說焉知是凶是吉。

下篇

發布了返航指令後,我還沉浸在一陣莫可名狀的恐懼當中。可計算機卻冷靜地當然,它總是冷靜的)報告了對這一系列怪現象的分析結論:“由於飛船曾有過一段時間的異常加速,所以產生了相對論效應。根據這個效應,魔瓶星表面實際上度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因而科學技術能有較大發展。至於異常加速的產生原因,正在綜合各方面數據進行分析。”

原來如此!我不禁埋怨自己一時糊塗,害得剛才虛驚一場。我馬上下達指令,再次調轉航向,重新飛往魔瓶星。

同時,我也不得不讚嘆“搜尋者”號的這台取名為“克萊瓦”的SUPER986型計算機不愧為地球上最新類型的計算機。想當初,為了是否給飛船裝備這種計算機還曾爆發過一場爭論。反對者說這會使飛船質量加大,機動性能減弱;但我和另一些科學家認為宇宙中變幻莫測,不用它無異於原始人想登上月球。事實上,剛飛出太陽系沒多遠,克萊瓦就救了我的命。那時飛船鬼使神差般地飛近了一個黑洞,幸虧計算機在我昏迷之後自動“接管”了飛船,經過複雜的計算,才讓我擺脫了那個“宇宙殺手”的擁抱。

飛船突然自動減速,又進入了魔瓶星赤道上空的環繞軌道。

這時,計算已經完成,克萊瓦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

魔瓶星是一個敆克萊茵瓶形的四維星球

接著,螢幕上顯示了推測的魔瓶星形狀,還根據自動記錄下的數據畫了“搜尋者”號的實際航行軌跡,並指出,魔瓶星地面上在這段時間內度過了56個地球年,折合80凱特星年。

至此,一切謎團均已解開。我放心地向魔瓶星發出了預先準備好的、用數學方法數位化的一封簡訊:“未知星球上的智慧生物:

你們好!

我是來自太陽系第三顆行星地球的‘搜尋者’號宇宙飛船。經過長時間的飛行,我終於很高興地在貴星球上找到了人類的知音。

我謹代表地球上全體人類,表達我們希望與你們建立聯繫、發展友誼的熱切期望。萬望回復為盼。

(附太陽系星圖及人類圖像)

‘搜尋者’號”

這段信息反覆地播送三小時後,我收到了用同樣方法發出的一段信息。計算機幾乎是立刻就翻譯出來了:“‘搜尋者’號:

你好!

貴飛船不遠萬里飛赴我們依瓦星球,我們對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對地球人建立聯繫、發展友誼的期望,我們謹表謝意。歡迎光臨依瓦星,來自地球的朋友!

收到本電文後,請按下列方式著陸:

……

依瓦星宇航中心”

我走出呆了十八年的船艙,坐進了依瓦星宇航中心大廳。藉助於臨時編好的程式,依瓦星的記者們連珠炮般地通過計算機向我提問。

我先簡要介紹了“搜尋者”號18年來的旅程,這段充滿冒險的故事引起了記者們的極大興趣;接著說到關於我在魔瓶星(不,應該說是依瓦星)內部的經歷和“搜尋者”上的計算機對依瓦星形狀的分析時,沒想到在人群中引起了更大的轟動。

這時,只見一個主任模樣的人急忙站起來,向記者們說了幾句什麼話,記者們紛紛離去。然後,那個人轉向我,在鍵盤上神情緊張地敲著。螢幕上顯示了這么幾句話:

“我是依瓦星宇航中心主任奧博。今天早上,我們剛剛向北極發射了一艘飛船。請您馬上替我們計算一下,這艘飛船是否會有危險。”

把“北極號”的參數輸入這台986之後,過了幾分鐘,克萊瓦指出:“按照‘北極號’的程式,它將飛入這個巨大的克萊茵瓶的‘瓶頸’處。在那裡它將‘停頓’約10分鐘,而實際上這段時間內它是受著非常小的加速。然後,它就會自己迅速加速,順原路返回。飛船上共度過40分鐘,地面上約1天。”

“北極號”全體成員從超重引起的昏迷中甦醒過來時,發現飛船正處於“靜止”狀態。附近,一隻很小的飛行器正在緩慢游弋。

船員們的注意力全被這隻小飛行器吸引住了。它比“北極號”上的小探測飛船還小一,外殼光溜溜的,全無一點燈火,似乎作了很久的無動力飛行。

小泰利主動請纓駕駛小探測飛船去探測這隻飛行器。船長同意了,但又加上一句“快去快回”

不一會兒,探測飛船就停靠在飛行器旁。小泰利順著飛行器表面搜尋,很快就發現了開門按鈕,鑽了進去。

“北極號”收到了小泰利發回的報告:“飛行器內無人,也未發現動力裝置。但有一套無能源的發報裝置,擬接上探測飛船備用能源發報,請指示。”

批准請示後,“北極號”很快收到了一長串莫名其妙但又很有規律的信號,還有一幅星圖。小泰利接著報告:“信息已發完,馬上返回。”

話音未落,“北極號”開始緩慢移動。待小泰利發動探測飛船時,“北極號”突然迅速加速,把小泰利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魔鬼”飛船著陸和“北極號”安全返航這兩大新聞如同鏇風般卷席全球。依瓦兩大千古奇謎在兩天內先後揭曉,令人們無不歡欣鼓舞。而我也成了依瓦星上的新聞人物。

“北極號”帶回來的那隻飛行器上的信息,原來正是來自我的老家──地球。這隻命名為“太空使者”的飛行器上裝有用世界語和漢英法俄日等語言寫的一封給外星智慧生命的信,以及太陽系星圖。但令我大惑不解的是,這艘從日期上看剛發射不到一個月的飛行器怎么這么快就飛越了我用十八年才飛完的路程,鑽到了依瓦星的肚子裡。“也許克萊瓦對時間的計算有誤差?”我猜測。

小泰利的遭遇是這齣喜劇里的唯一不幸。在依瓦星人的請求下,兩天以後,我著手準備再闖“魔瓶”禁區尋找他。計算機為我設計了一條航線,模擬“北極號”的前半段航線,然後儘量循著小泰利離去的方向飛行。“由於在這個克萊茵瓶的那一邊蒐集的數據不足,”螢幕上顯示,“無法預測這次航行的結局。”

經歷了一次較長時間的加速之後,“搜尋者”號又出現在一個陌生的星空中。

“我船正處在太陽系邊緣。”克萊瓦宣稱,“可以看到小泰利乘坐的飛船在前方一億七千萬公里處。”

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闊別十八年,這么快就接近了故鄉?回頭一望,我才恍然大悟:剛才出來的地方正是出發時遇上的那個黑洞!

“搜尋者”號高速飛行,沒多久就接近了早已喪失動力的小泰利的飛船。打開艙門一看,小泰利已奄奄一息了。我又查看了航行日記,才知道小泰利飛了足足二十天!探測飛船上一無食物二無飲水,我不禁讚嘆依瓦星人生命力的頑強。

待到“搜尋者”號為小泰利完成急救工作之後,太陽系的前哨──第十顆行星田恩星和第九顆行星冥王星已近在眼前。向冥王星上的基地發出了返航的喜報以後,我打算繼續飛往人類的故鄉──地球。誰知宇航中心竟通知我在火星著陸:“地球早已廢棄,現在人類散居在整個太陽系當中。”

太陽系中,整整一百八十年過去了!

感慨良久,我不禁吟出一首小詩:

少壯離家老大歸,

容貌未改人事非。

新朋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外星來?”

尾聲

太陽系與依瓦星通航十周年之際,我乘坐“后羿”號星際客車通過十年前發現的那個黑洞飛往依瓦星,僅用了五天就到達了目的地。

我這次來,一是為了會會老友小泰利,二是打算在依瓦星新開闢的南極療養院休息幾年。

剛下飛船,小泰利就迎了上來。幾乎是同時,我用依瓦語說了聲“您好”,他也用世界語說了聲“您好”。我們不禁相視而笑。

我和小泰利正要上汽車,忽然一群記者打埋伏似地衝上來包圍了我倆。兩位名人相聚,記者豈能錯過這大好機會?頓時,依瓦語夾雜著世界語子彈般“掃射”過來,有的記者還在賣弄自己的漢語和英語。

小泰利向我說了一串奇怪的音節,記者們面面相覷,而我卻會心地笑了──這正是用十年前我與依瓦星通信所用的編碼方法說的一句話:

“您瞧,名人的‘待遇’就是這樣的!”

註:克萊茵瓶德國數學家克萊茵推測的一種理想曲面。這種曲面只有一個側面,換言之,從瓶的外側的點開始移動可以進入瓶的內側。可以證明克萊茵瓶不可能存在於通常的三維空間中,而只能存在於四維空間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