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鼓

氣鼓

氣鼓,病證名。鼓脹之一,也是一種糕點的俗稱。

氣鼓氣鼓

①氣機郁滯所致鼓脹。見《萬病回春·鼓脹》:“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小便短澀不利,其膠固,難以治療,用分消湯加減。”

②氣虛所致全身腫脹。見《石室秘錄·內傷門》:“氣臌乃氣虛作腫,似水臌而非水臌也。其症一如水鼓之狀,但按之皮肉不如泥耳。必先從腳面腫起,後漸漸腫至上身,於是頭面皆腫者有之。”治以健脾行氣加利水之,方用消氣散。勿以水臌法治之。並禁食鹽

概述

醫學中,劉、李、朱、張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訒庵,獨於氣鼓症,列之濕門中,殊不謂然,究其源,方書俱然,不自訒庵始。余考其症,是氣也,當列於氣門。氣以類而方明;病雖難而易治。夫氣之功用,全賴脾土為之轉運(氣分氣與炁,土分有無形。脾屬土,有形者也,有形之土運氣。藏意,意亦屬土,無形者也。無形之土運炁。有形之土,以藥補之;無形之土,以心養之。二者得兼,而土斯健矣)。土旺而氣乃周流四體,土衰而氣遂停滯中州,貫注軀殼,充盈腠理,郁而為熱,氣鼓成焉。經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是也。其為症也,四肢日見瘦羸,肚日見脹滿,任人揉按,痛癢不關。稍進餱糧,飽悶難受。脾愈虛,肝益肆其侮;愈積,熱益張其威。脈之弦且數,其所由來者,有明徵矣。治是症者,當青筋未大見,臍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滿之時,重用黃連,以解其熱。

氣鼓氣鼓
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經驗方:人參、黃連、焦術、麥冬、青皮、肉桂、炙草)。藥固有維持之力,尤宜卻鹹味,斷妄想,存神靜慮,以養無形之土,不治氣而氣自宣通,多有得安者。其名不一,曰單脹,以其獨脹於腹也;曰鼓脹,以其中空無物也;曰蠱脹,若蟲食物而中空也;曰熱脹,由熱而脹也;曰氣脹,由氣而脹也。統名之曰氣鼓也。彼水脹、寒脹,列於濕門,宜也,原與此症毫不相涉。東垣一代偉人,中滿分消丸(厚朴一兩,枳實、黃連、黃芩、法夏五錢,陳皮知母、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二錢,人參、白朮、甘草、豬苓一錢,蒸餅為丸),亦尚未晰分也。
病證名。見《雜病源流犀燭·腫脹源流》。①指氣機部滯所致的鼓脹。見《萬病回春·膨脹》 。症見胸腹臌脹,中空無物,外皮繃急,叩之有聲。甚則腹大皮厚,一身盡腫,青筋暴露,膚色蒼黃等。治宜健脾行氣為主。如調
氣鼓氣鼓
中健脾丸、分消散等。②指氣虛所致的全身腫脹。 《石室秘錄·內傷門》 “氣臌乃氣虛作腫,似水臌而非水臌也。”治用消氣散( 《石室秘錄》 :白朮、薏仁、茯苓、人參、甘草、枳殼、山藥、肉桂、車前子、萊菔子、神曲)等方加減。參見臌脹條。

相關搜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