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形成因子

太陽輻射是形成氣候最基本的因素。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及各地氣候的季節交替,主要是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其隨時間變化的結果太陽輻射不僅能影響各地氣候差異和季節交替,而且也是大氣運動最根本的能源,通過大氣運動(大氣環流),輸送熱量和水分,影響和改變世界各地的氣候.大氣環流具有雙重性質。大氣環流不但對氣候的形成起直接的控制作用,而且是形成複雜多變氣候的主要原因.

氣候形成因子

正文

對地球氣候基本特徵有重要影響的因子,包括大氣的內部因子和外部因子。一般可分為四類:
輻射因子 包括太陽輻射和各種形式的太陽活動。這是大氣運動最根本的能源。地球氣候最基本的特徵,是由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能的時間變化和空間分布所決定的。太陽輻射能在大氣中的傳輸同地-氣系統輻射能的收支、雲量、大氣成分和地球表面特徵等有關(見大氣吸收光譜大氣環流的能量平衡和轉換)。
大氣環流因子 作為大氣運動基本狀態的大氣環流,與氣候形成有密切的關係。具有氣候意義的大氣環流因子有:平均經圈環流和平均緯圈環流,行星風帶以及長波急流大氣活動中心大氣環流型等。它們是造成氣候要素分布的直接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地球氣候特徵的一種表現形式。
下墊面因子 大氣直接吸收太陽短波輻射能的能力很低,主要靠地球表面的長波輻射和熱量交換等方式間接加熱。地球表面的特徵,不僅決定它對太陽輻射的吸收能力(如新雪覆蓋時,吸收極少),而且決定它對大氣的能量供給狀況(如濕潤下墊面蒸發的水汽,在凝結過程中釋放潛熱)。下墊面的不同作用包括海洋和陸地明顯的熱力差異,如冷暖洋流和海面溫度的分布、海冰和大陸上的雪被面積的變化、植被和土壤濕度以及地形(如青藏高原)的熱力作用等(見海-氣關係反射率青藏高原氣象學);地形起伏和地表的粗糙度,對大氣的動力作用;火山爆發時將大量塵埃噴至平流層,影響輻射過程等。
人類活動的影響 20世紀中葉以來,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大量有害的氣體和塵埃等污染著地球大氣,影響了氣候。據統計,1950~1973年,二氧化碳的年增長率為8.06%;自1940年以來,大氣中氣溶膠的濃度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著;在平流層中,飛機的飛行對該層的臭氧和水汽含量也有影響;人類大規模改造自然的活動,如開墾荒地、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和城市建設所引起的地面環境的變化等。這些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都是不能忽視的。
對氣候形成因子的定義和劃分,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大氣環流本身是一種氣候現象,不能稱為氣候形成因子;有人把地球軌道參數當作氣候形成的因子之一。以上各類氣候因子不是孤立的,它們相互作用,又綜合影響著地球的氣候及其變化,構成了複雜的氣候系統。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