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領域研究

內容介紹

本書從理論角度闡述了基礎設施的內涵、特徵及有效供給的實現方式;比較了西方已開發國家基礎設施私有化改革的目的和方法:回顧了我國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的演變過程;歸納了我國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分析了民間資本進入基礎領域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進入路徑的選擇;論證了民間資本在基礎領域的投資範圍及目前所面臨的種種觀念和體制上的障礙因素;最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政府在民間資本進入基礎領域中應發揮的作用,即統籌規劃、制定政策、信息引導、組織協調、提供服務、法制保障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我國作為一個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仍然顯得薄弱,尚難以滿足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為此,需要對基礎設施領域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但至今為止,由於種種原因,這方面的投資基本上局限於政府財力。這就大大限制了我國基礎設施領域的發展,也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基礎設施的發展僅靠政府資本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擴大基礎領域的投資必須與加快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同步進行。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僅關係到基礎領域自身的發展,而且還關係到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關係到市場經濟體制能否順利建立和實現。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這一政策的實施將對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將為民間資本投資基礎領域提供更多的機遇。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本書圍繞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這一問題,展開了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

主要觀點

本書著重提出了以下觀點:
一是通過對西方國家基礎設施領域私有化改革的比較分析得出,不同國家基礎設施產業私有化改革的目的不同,決定了改革的方式方法的不同。但從制度的角度來看,各國之間又都具有共性,即改革的推進都是以法律框架為基礎的。借鑑西方國家基礎設施改革的經驗,筆者認為,我國基礎設施領域市場化改革的背景較為複雜,各種問題、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因此改革的目標不能單一化,必須綜合化、多管齊下,即既要減輕財政負擔,又要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還要改善基礎設施服務質量,提高運營效率。為達到這樣一個綜合的目的,我國基礎設施改革的方法只能是放鬆管制,讓民間資本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基礎設施領域。
二是在分析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私人產品投資理論的基礎上,對我國基礎領域民間資本和政府資本投資範圍劃分的標準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應當從基礎設施項目是否有收費機制(資金流入),將基礎設施項目區分為非經營性、準經營性和經營性項目,然後根據項目的屬性決定項目的投資主體、運作模式、融資渠道及權益歸屬。
三是認為當前阻礙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的,除了行業性障礙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技術障礙。為消除技術障礙,政府應建立為民間資本進入基礎領域服務的機構——公私營合作中心,為民私營企業提供項目諮詢、融資指導和代理服務,以提高民私營企業的競爭能力。
本書的研究對當前我國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實踐及拉動民間投資促進經濟成長都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