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藝術研究

民俗藝術研究

《民俗藝術研究》是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巨欣。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民俗藝術研究

綜觀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進程,我們還不止一次地看到回返式的文藝復興時代。就近現代歷史而言,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民族主義運動,19世紀中晚期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直到20世紀中後期持續至今的後殖民文化思考及其影響下的文化遺產保護,無不體現身處急驟變遷中的人類,對於傳統文化的呼喚及其精神性的眷戀。“反者道之動”。這些文藝運動都強烈地覺悟到文化進程中靈魂缺失、形式蒼白的弊端,覺悟到文化異化的根深蒂固的頑症,從而回返文化的源頭,回返草根生活的根基,去那裡復活生生不息的泉源,策動新的文化創生的力量。在這些藝術運動中活躍的往往是來自平民階層、深受民間土壤撫育、呼喚著藝術根性的激情的人們。古往今來真正有著創造精神的藝術家們,無不深受著那種多元而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的撫育,都對承載著這些獨特文化的廣闊的田原和民間生活寄予銘心刻骨的愛。因此,在他們那裡,歷史之尺的兩面是互通的,雙重尺度以不同的文化形態深深地蒙養和塑造了他們。

目錄

許 江 尺度、生活與硯 工

民俗藝術理論研究

張道一 論民藝與民俗

潘魯生民藝學與民間文化生態保護

徐藝乙關於民俗文物

胡 平 建構與方法:文化人類學與民藝學的比較

趙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德敬畏

邵琦與人的距離——神像、偶像與神聖感、宗教感

葉大兵 談民俗藝術與造型藝術

民俗藝術管理研究

朱兵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及法律制度

鄭巨欣 傳統手工藝生態化保護科學評估系統之歷史觀

蔡琴 論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原則

民俗藝術傳承研究

呂品田 衰落與蛻變——百年中國民間美術態勢思考

張朋川器通用為風器載道成俗——以黃河流域遠古文化陶水器為例

顧希佳 民俗藝術的嬗變:以蠶貓和繭圓為例

王其全 黃楊木雕工藝的文化傳承

吳元新吳靈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歷史與現狀

民俗藝術事象研究

黃世中 重陽的來歷與節俗

朱新天[法]印度婚禮

小坂克子[日] 關於中國民俗故事蠶女”和日本民俗故事“遠野物語*”的比較研究

楊宗耀(香港) 略論香港城市“民歌”的創作風格

民俗藝術調查研究

趙 豐 魯佳亮 雲南多綜多躡機及其產品的調查

楊 源 文化遺產視野中的毛南族傳統織錦

民俗藝術個案研究

王伯敏 讀《對馬》、《對猴》剪紙原作

包銘新 劉 一 中國凳

董捷 楊柳青年畫中的戲曲元素

陳永怡 盤瓠崇拜與民俗藝術

陳晶 《夢粱錄》中的男子簪花

惠偉陸麗君寧波當地繡花用壓繃石小考

馮猛 《泰山神啟蹕迴鑾圖》之人物服飾考

試讀章節

論民藝與民俗

二、“民俗”——民間習俗

將“民俗”解釋成民間習俗,可能會有民俗學家指出不夠全面,說民間習俗只是民俗的一部分,並非全部。我讀過一些關於民俗學的書,他們喜歡從定義出發,先是英國人怎么說,後來英國人又改口怎么說,最後轉了一圈,才說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群體所固有的“傳統生活文化”,包括民間信仰、習慣、語言等。我之所以對“民俗”的解釋,並沒有去求教於外國人,而是從漢字的字面上,因為這個詞也在中國的古語中出現過。但是“民俗學”的建立卻是受到了西方的影響。

“民俗”一詞在現代使用,比“民藝”要早。它是與“民俗學”的建立相聯繫的。如果只是對“民俗”概念的提出,古代早已產生,但與“民俗學”同時提出是在1922年12月,北京大學《歌謠》周刊的“發刊詞”中。1927年11月,廣東中山大學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俗學會”,翌年又出版了《民俗周刊》,民俗與民俗學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當時研究民俗學的人很少,提倡者大都是從事文學者,甚至是從民間文學的需要出發。1930年前後,鍾敬文先生在杭州,還寫過一首《中國民俗學運動歌》,由程懋筠先生譜曲。歌詞為:

“這兒是一所壯大的花園,裡面有奇花,也有異草!

但現在呵!園丁不到,賞花人更是寂寥!

斬除荊棘,修理枝條;來,同志們莫吝惜辛勞!

收穫決不冷待了耕耘,有一天她定要驚人地熱鬧!”

雖說西方的民俗學要比我國的早一個世紀,但中國民俗學的誕生並沒有按照西方的模式,而是一開始就與文學緊密相連。所以有人說是“中國民俗學的文學化”。它與民藝之不同者,是在20世紀20年代,提倡者大都是文學界的名流,如周作人、胡適、顧頡剛等,而且是從“歌謠”入手。直到現在,民俗學的研究領域雖然拓展得很大,但研究者的主業仍然是文學者居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