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卷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出版信息

作 者:薛麥喜 著
叢 書 名:黃河文化叢書
出 版 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4039979
出版時間:2001-05-01
版 次:1
頁 數:694
裝 幀:精裝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化 > 民俗文化

內容簡介

《民俗卷》集黃河民俗文化之大成,展示了其獨特的風貌。舉凡衣食住行、鄉社生產、市井商貿、宗族村落、人生儀禮、崇拜信仰、民間文學、遊戲娛樂等都作了具體描述和深入探討,在黃河流域的民俗研究方面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對民俗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黃河民俗是中國文化寶庫中引人注目的一筆巨大財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海內外炎黃子孫都引以自豪的母親河。這條蜿蜒曲折數千公里、晝夜奔騰川流不息的大河,自遠古蠻荒之時就哺育著兩岸的華夏民族,孕育了最初的中華文明,黃河文化也由此產生並繼而發展、光大……
由黃河流經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八省區的人民出版社聯合發起、共同組織並編輯出版的《黃河文化叢書》,旨在歸納與總結、發掘與弘揚黃河文化精神。叢書以黃河文化為主線,著力描摹影響黃河文化和受黃河文化影響的人、事、物。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緒論
第一章 黃河原始民俗
第一節 原始信仰與圖騰崇拜
第二節 農耕習俗與狩獵禁
第三節 神話傳說與陶器藝術
第二章 黃河傳統民俗
第一節 虛妄到實用的鬼魂迷信
第二節 日趨繁榮的都市民俗
第三節 相互融會的多民族風俗
第三章 黃河近代民俗
第一節 西風東漸與剪辮子、放天足
第二節 移風易俗的艱巨性和歷史必然性
第一篇 人生儀禮
第一章 童禮
第一節 漢族童禮
一、得喜
二、添喜
三、坐月子
四、報喜
五、洗三
六、滿月
七、百日
八、周歲
第二節 少數民族童禮
第二章 婚禮
第一節 漢族婚禮
一、議婚
二、定婚
三、請期
四、催妝
五、鋪房與哭嫁
六、迎親
七、拜堂、入洞房
八、回門
第二節 少數民族婚禮
一、擇偶定情
二、新婚之禮
三、情趣婚俗
第三章 壽禮
第一節 祝壽
第二節 “借壽”與“冥壽
第三節 做壽衣、壽材
第四章 喪禮
第一節 喪俗
一、漢族喪俗
二、少數民族喪俗
第二節 葬制
第二篇 歲時節令
第一章 春天裡的習俗
第一節 漢族
一、春節
二、破五
三、元宵節
四、寒食節與清明節
五、二月二
第二節 少數民族
一、藏曆新年
二、白節
三、酥油燈花會
四、聖紀節
第二章 夏天裡的習俗
第一節 漢族
一、浴佛節
二、端午節
三、六月六節
第二節 少數民族
一、端午獵日
二、花兒會
三、香浪節
第三章 秋天裡的習俗
第一節 漢族
一、乞巧節
二、中元節
三、中秋節
四、重陽節
第二節 少數民族
一、雪頓節
二、望果節
三、納頓
第四章 冬天裡的習俗
第一節 漢族
一、送寒衣節
二、冬至節
三、臘八節
四、祭灶節
五、除夕
第二節 少數民族
一、開齋節
二、古爾邦節
三、拜火節
……
第三篇 衣食住行
第四篇 宗族村落
第五篇 崇拜信仰
第六篇 鄉社生產
第七篇 市井商貿
第八篇 遊藝競技
第九篇 民間文藝
《民俗卷》田野採集資料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二節少數民族童禮
黃河流域的蒙族、藏族、回族、裕固族、東鄉族、保全族的生育習俗在舊時與漢族大不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情況有了變化,生育條件也有了較好的改善,生育習慣也與以往大不相同。本世紀20—40年代青海的藏族婦女“有了孕,決不像內地婦女以為不得了,什麼事須家人扶探,還要藥餌調養,終日睡在床上,動也不動。她卻是行無所事,工作一如常日。所以到了生產的時候非常容易,往往在山中牧羊生小兒,置之懷中;若是恰巧遇著母羊生下羔兒,也是置之懷中,一左一右,帶回帳房,便把孩兒、羔兒拋在地下。於是,又去取水做飯,做其他工作。毫無為難情形。孩子身上鋪張羊皮,上面再蓋上一張,已是洞天福地,啼哭任他啼哭。母親日間只餵兩三次乳,算盡了做母親的責任。到了兩三歲,自己能行動時,用毛繩一根,縛在小兒腳脛骨上,繩子呢,又拴在帳房柱子上。我們常常看見,一面拴著小孩兒。一面拴著牛犢兒、小羔兒、兒女跟牲畜一樣,煞是可笑”①,稍大一點。日留一羔羊與之玩耍,五歲則教之乘馬牧羊,十歲則教之放槍射擊,習禦敵人。過去,東鄉族婦女生產時,有與漢族相同的講究,這就是不準女兒在娘家生孩子。如因特殊情況,將孩子生在了娘家,在回婆家時,不能從大門走出,只能踩上梯子離開娘家,又踩上梯子回到婆家;或是抱著嬰兒,背著身子退出娘家,然後再背著身子進入婆家。這種進出婆家和娘家門的方法,在漢族是沒有的。分娩前將乾淨的土搗碎壓細,曬乾過篩後存放起來,臨產前拆去炕氈,產後因流血多,每天換土一次,逐步改為3~5天換一次,持續一個月,用過的土倒入廁所。
回族婦女生產時。要請阿訇念喜經,並按伊斯蘭教新教派的主張,做“阿絡格”,即生下男孩宰兩隻羊,生下女孩宰一隻羊,第二天由老人為嬰兒洗一次澡,洗時浴湯中要放一些核桃和棗兒(必須是雙數),以及少量的花椒水,以祛災免難。第七天或滿月後,給嬰兒剃頭時,還要依其頭髮的重量施散同等數量的金銀①。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等地有一種倒騎牛的生育習俗。生了長孫,村裡的鄉民們讓嬰兒的祖父翻穿皮襖,眼掛蘿蔔圈的眼鏡,口含長桿大煙鍋,倒騎犍牛之上,人們前呼後擁在村中轉游,取樂逗笑,“逼”他答應滿月賀喜請客。蒙古族有一種生育古俗,“嬰兒出生後,裹以皮或氈,放入搖車,不避風寒,兒飢則乳。到第三日給嬰兒洗浴,洗畢包裹如前。是日,椎牛置酒,召集親友鄰里會飲,客人饋贈禮物,為孩子祝福。”嬰兒滿月,要放在事先做好的木製擺床中撫育。要舉行搖床儀式,舉行宴會,宴會期間為嬰兒命名②。舊時,土族聚居區生活困苦,沒有醫療衛生條件,小孩死亡率很高。土族人在生兒育女中怕遭不幸,常懷著一種莫名的擔心心理,便把希望寄托在神的保佑上,當孩子生下後,就請神命名,以求保佑。青海等地土族流傳的一種生育習俗叫“保命”,指的就是求神賜名。
和漢族地區一樣,少數民族地區也很重視為孩子取名。蒙古族在為男幼取名時,慣用以歷史人物命名,如帖木兒、康熙、羅成等。還有寄長輩期望、意願而命名的,其中又以幸福、大喜、堅強、富有、結實之意為最多。如吉日格郎、巴雅爾、巴圖、白音、布和。有用舊時社會公認的稱呼命名,以貴重金、銀,堅硬的銅、鐵命名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能夠茁壯成長為傑出的人。對於女孩同漢族一樣,也是以美麗的花草樹木、明亮的星辰、善良珍禽的獸類、貴重珠玉等命名,如娜仁、薩仁、其其格、其木格、香鵠、美鹿、塔娜、哈森等等。在以生日月份命名中忌用二、四兩日,因為“二、四”兩字音難以發音並和“死”諧音。還有受喇嘛教的影響而以尼瑪、桑卜、扎布等命名的,蒙漢雜居區又以在蒙古人名字前加姓氏和父親的字頭,如金·布和、海·格日樂、蘇-扎布、桑·扎拉森等①,東鄉族人則是請阿訇依據《古蘭經》中的聖人名字而命名。如男孩多用穆罕默德、木撒、撒爾東、哈比布、牙古白、溫吉尼等四十多個名字命名,女孩多用阿依舍、索亞婭、特麗哈、茹茹、祖布黛等命名。如果她們生在星期五便取名“朱麻姐”,星期四叫“排山姐”。東鄉族大多數的父母們都特別寵愛女孩,為了寄託這種情意,便習慣在其名字後面加上“果”字,如麥勒果、阿芙果、朱麻果、排山果、拿果等。一般起完名字後,還須請阿訇吃飯,散“哈吉雅”(錢)表示感謝。撤拉族人聽到有人家生了孩子後,都紛紛拿油餅、油攪團、糖果之類前來祝賀,勸慰做母親的不要再想生產時的痛苦,並囑咐坐月子該注意的事項。“問月”是娘舅家人來探視,“看月子”是在分娩幾天后親朋鄰里來探視,他們給親家父母各做一雙鞋襪,給女婿和嬰兒各做一套服裝,牽上一隻綿羊來看,主人自然少不了熱情的款待。孩子滿月後,做古古饃饃或備些水果糖類,並施散給巷道里的大人小孩,讓大家分享得子之喜,預祝孩子早日成家立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