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膿皰病

毛囊性膿皰病(impetigo folliculitis),又稱Buckhart膿皰瘡,為一種表淺性毛囊口炎,多發生在接觸石油、瀝青的工人中,搔抓、昆蟲叮咬及損傷也可能是誘因。

基本信息

症狀體徵

系以毛囊為中心,呈粟粒至黃豆大的黃白色圓頂形毛囊性膿皰,中心貫穿毛髮,周圍炎症顯著。皮疹常成批出現,少數散在或多數聚集。不相融合,數天內可自愈,好發於頭皮及四肢,兒童以頭部更多見。鬍鬚區和頭皮感染者易侵入深部毛囊,轉為慢性。發於四肢伸側者尤以下肢為多。自覺瘙癢或灼癢,與季節、年齡無關。

用藥治療

1.一般療法 對幼兒及症狀較重者,繼發淋巴管、淋巴結炎者,酌用抗生素,適當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必要時給予輸血及人血丙種球蛋白。並發腎小球腎炎者,應積極進行相應處理。

2.局部治療 原則為消炎、殺菌、乾燥、收斂,防止擴散。可外用膿皰瘡泥膏、魚石脂硫黃泥膏;也可在泥膏基質中加各種抗生素,如1%新黴素、5%氯化氨汞(白降汞)、10%魚石脂、0.1%依沙吖啶(利凡諾)、10%硫磺或0.25%呋喃西林等;也可用1%利福平軟膏、紅黴素軟膏。膿痂脫落後無膿液時可外用1%苯酚爐甘石洗劑或2%冰片5%明礬洗劑、5%魚石脂10%硫磺洗劑。

3.物理療法 對反覆發作,數目較多者可酌用超短波或紫外線照射。

4.中醫療法

(1)法宜清熱解毒、利濕,症輕者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肺熱明顯者加黃芩;濕重者加六一散;體溫增高者加生石膏、大青葉。重症者可服解毒清熱湯或連翹敗毒丸。

(2)局部治療:中藥可用黃柏、生地榆、馬齒莧、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煎水濕敷,或碾為細末加入氧化鋅泥膏或油膏中外用,也可外用祛毒油膏。

飲食保健

加強護理和營養,適當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

預防護理

保護皮膚,注意皮膚清潔衛生。積極治療瘙癢性皮膚病,注意搔抓。患兒應與健兒隔離,防止接觸感染,患兒衣被用具應消毒。

病理病因

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其次為表皮葡萄球菌。

疾病診斷

1.水痘 有發熱等全身症狀,皰較小,皰中央常可呈臍窩狀,不融合。皮疹向心性分布,可侵犯黏膜,常伴有結膜炎症狀,春冬季流行。

2.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多繼發於慢性感染灶、皮膚化膿灶、外傷感染等,在病變周圍引起的濕疹樣皮炎,損害呈多形性,有潮紅、水皰、滲出、膿皰及結痂等。先在病灶部加重,後逐漸向周圍擴大,無一定的好發部位,與季節、年齡無關。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其他輔助檢查:

角層下膿皰,位於毛囊開口處,毛囊上部有相當多的中性粒細胞浸潤。

併發症

可並發腎小球腎炎。

預後

以毛囊為中心,呈粟粒至黃豆大的黃白色圓頂形毛囊性膿皰,不相融合,數天內可自愈。

發病機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搔抓、昆蟲叮咬及損傷也可能是誘因。病菌侵入以毛囊為中心的角層下,形成膿皰,並有相當多的中性粒細胞浸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