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賦

比興賦是從《詩經》中總結出來的詩歌(包括詞、曲)寫作的三種手法。

基本定義

比興賦是從《詩經》中總結出來的詩歌(包括詞、曲)寫作的三種手法。
比:以此物比彼物,分為比喻和比擬。
興:托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
賦:平鋪直敘,開門見山。
漢代的鄭眾,將“比”視為修辭中的比喻手法,將“興”視為托“草木鳥獸以見意”的手法,這種解釋為後代不少學者所繼承,如晉代摯虞、宋代李仲蒙、朱熹等。他們的說法都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比、興、賦作為表現手法的基本特徵。

具體運用

詩、詞、曲中的比興賦的運用,一般來說,詩中比、興、賦兼用;詞中比、興多於賦;曲中賦比多於興。
《詩經》中的賦: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詩集傳》:賦也。
方玉潤《詩經原始》:殊知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徵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婦女登山採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雲。
再如《七月》由春至冬記述了農奴一年的勞動過程。
《詩經》中的比、興:
《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鄭玄《毛詩箋》:蒲以喻所說(悅)男之性,荷以喻所說(悅)女之容體也。
《詩經》中比句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這些比喻,都能緊扣詩中的情、事、景,十分貼切。
《詩經》中興句多在一首詩的開頭,或起協調韻律的作用,或起創造意境、烘托氣氛的作用,或起象徵、聯想、比擬的作用。

表現手法的作用和意義

賦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就是敷陳、直言,即直接敘述事物,鋪陳情節,抒發感情。
比分為比喻和比擬。比體詩的特點是以彼物寫此物,詩中所描寫的事物並不是詩人真正要歌詠的對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碩鼠》一詩中,就是運用了比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令人憎惡的老鼠,將奴隸主貪婪殘忍的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為什麼不直接表達而要用比呢?運用比擬表達喜愛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給人親切之感;用它表現醜惡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畢露,給人厭惡之感。
興,即起興,在一首詩的開頭,或一章詩的開頭。先讓我們來看一首詩。《風雨》中運用興的表現手法的句子是“風雨淒淒,雞鳴喈喈;風雨蕭蕭,雞鳴膠膠;風雨如悔,雞鳴不已。”為什麼不直接說出要寫的內容,而要先言他物呢?在《詩經》中,有些詩中的興起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例如,《風雨》寫的是在傍晚時節,外面下班著小雨,刮著風,女主人公正在思念著自己的夫君,此時,聽見了外面的雞鳴聲。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悵之情。興在這裡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而另一些詩中的興沒有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與下文也沒有什麼聯繫。例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止於楚,止於桑。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沒有聯繫,興只起了提示的作用,幫我們完成了從日常生活到詩歌欣賞的過度。
舉個例子《詩經 秦風 蒹葭》中,三段開始都說”蒹葭“如何如何,便是賦。
而《關雎》中開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屬於興。
比、興、賦的歸納和研究在中國古代詩歌理論和詩歌創作的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使詩歌藝術思維和表現方法在理論上的認識日趨深刻和完美,而且推動了詩歌在創作中的日趨豐富和完美,對促進古代詩歌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