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學報

武漢大學學報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即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學報》,是武漢大學主辦的以測繪學為特色的測繪及信息科學專業學術期刊,主編:劉經南院士,常務副主編:柳建喬編審。

基本信息

信息科學版

本刊依託世界最大的測繪高等學府——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立足中國,面向世界開放辦刊。通過發表具有重大研究價值的創新測繪理論成果,展示中國測繪學術研究的最高水平,促進測繪學術交流並引導測繪理論研究的方向,為中國測繪發展服務。本刊榮獲2004年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二等獎)。
本刊欄目包括院士論壇、學術論文、科技新聞等,內容涉及攝影測量與遙感、圖形圖像處理、大地測量與地球重力場、地圖製圖、地球動力學、GIS、GPS等我國測繪研究的優勢領域。發表的論文,在很多方面領導了國際測繪研究的方向。EI、SCI、俄羅斯《文摘雜誌》、《國際大地測量文獻題錄》、《國際製圖學文摘》等著名檢索系統均收錄本刊發表的論文。

理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主編:侯傑昌,常務副主編:任大志, 副主編:趙偉光.
本刊的前身是1930年創辦的《國立武漢大學理科季刊》,1956年改稱《武漢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73年改稱《武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新的武漢大學成立以後,2001年改為現刊名。
本刊宗旨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主要反映武漢大學在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
本刊設有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綜合評述、自然科學史等欄目,在基礎數學、凝聚態物理學、電波傳波與空間物理學、電化學、高分子化學、分析化學、遺傳學、有機化學、植物發育生物學、病毒學、環境科學等方面有其特點。
本刊一直被列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刊登的論文中,論文的獲獎率、基金產文率、被引頻次及影響因子均在同類學報中居於前列。美國的工程索引(EI)、化學文摘(CA)、數學評論(MR),俄羅斯的文摘雜誌(PЖ),英國的科學文摘(SA),德國的數學文摘(Zb1)等文摘雜誌以及國內的文摘期刊和資料庫都將本刊作為固定刊源加以收錄。

工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承傳《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 、《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學報》、《武漢水利學院學報》,1957年創刊。國內刊號CN42-1675/T,國際刊號ISSN1671-8844,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管單位教育部,主辦單位武漢大學。
學報編輯部現有編輯5人,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生3人;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2人。由我國著名水利專家張蔚臻院士任學報主編。40多年來,由於社會的發展,科技進步,學報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一、辦刊思路
以“堅持特色,求實創新,培植精品”為目標,貫徹“三個代表”的精神,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載文的學術性和套用性。為學科建設、科技進步和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特別注重為水利水電、電力資(能)源的開發利用及其工程建設與發展、水利電力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專業人才的培養服務。重點報導水利水電、電力、動力類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兼顧其他學科及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報導。以校內稿件為主,同時也吸納部分相關專業、質量較高的外稿。讀者為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工程單位相關專業的教師、大學生及科技工作者。
二、特色與優勢
 1、學科特色。學報所涵蓋的專業有國家重點學科一個(農田水利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6個,設有博士後流動站的學科一個(土木水利學)。有些學科,例如水利水電、電力等學科在全國占有優勢,這些學科是學報稿件的來源和基礎。
 、行業特色。學報的有關學科橫跨了水利、電力行業。電力工業是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水利電力事業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明顯的行業優勢。因此,應加強同水利、電力行業的聯繫,了解他們的需求,既為他們服務,又在服務中發展自己。
三、取得的成績
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刊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目前,該刊已被美國Ei page one、 《中國水利水電文摘》 、《電力科技文摘》、《農業機械文摘》收錄。
1996年學報獲電力部優秀期刊一等獎 ,1999年被評為湖北省優秀期刊,同年獲教育部全國優秀高校自然科學學報二等獎。
根據《1999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該刊在“水利水電”類,總被引頻次排序為第6位,影響因子排序為第8位。
四、發展規劃
 1、創優質、爭名牌。樹立精品意識,爭取在五年內辦成國內名刊,十年辦成在世界上有較大影響的期刊。
 2、突出特色,加快發展。藉助學科和行業優勢,增進高校與企業的優勢互補,促進學報發展。
3、深化改革、建章立制、加強管理。走出去,請進來——實行開門辦刊,編輯人員要深入社會實際,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益;加強國際交流,提高學報的知名度。同時,做到管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標準化,管理手段現代化。

醫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原 《湖北醫科大學學報》 )創刊於1958年,是以刊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及相關學科的前瞻性科研論文為主,面向廣大醫學及相關學科教學、臨床、科研工作者,介紹醫學科研動態的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為雙月刊,由國家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主編劉經南院士,常務副主編徐才萬(教授)。
收錄或以《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為資料來源的國內外資料庫有:Dialog在線上情報檢索系統、國家科技部萬方數據網路信息源系統、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暨中國期刊網、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國內外檢索類期刊有:中國醫學文摘各分冊、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生物學文摘》(BA)、《荷蘭醫學文獻》(EM)等。本刊是首批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是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立足武漢大學,面向全國,依託武漢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和享譽全國的知名度,全面反映我校醫學及相關學科的科研現狀,及時報導我校重大科研成果和進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我刊嚴格遵循“作者是上帝、稿源是基礎、編輯是保證、質量是根本”的20字辦刊指導思想,加快了發展步伐,影響因子、被引頻次等重要評價指標逐年明顯上升,基金論文比例成倍增長,深受廣大教學、臨床、科研人員的青睞和好評。歡迎校內外廣大專家學者踴躍投稿(一式兩份)。

醫學版和哲學社會科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由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期刊社文科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由著名經濟學家顧海良教授任主編,吳友法博導任常務副主編.
其中,《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主要刊登中外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新聞傳播學、編輯學等學科的學術論文;《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要刊登法律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學術論文。兩刊均為雙月刊,逢單月23日出版,大16開本,128頁,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兩刊均創刊於1930年,分別由當時的《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和《國立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發展而來,並分別繼承這兩刊的歷史,自2001年第1期始,都為第54卷,總第252期;兩刊均為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一級期刊、首屆全國雙十佳社會科學學報和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類核心期刊。兩刊學術質量始終處在中國高校文科學報的前列,與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實力相匹配。從1992年以來,所發文章轉載率一直居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前五名;1992年、1995年先後被評為“湖北省一級優秀期刊”;1995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列為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1998年獲湖北省出版優秀佳作獎;現為“中國首屆高校雙十佳社科學報”(並在第二屆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評優中繼續保持了“雙十佳”榮譽)和“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類核心期刊”,並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 兩刊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編輯隊伍,現有專職和兼職編輯9人,其中4人為教授、3人為副教授、2人為講師。各位編輯既是相關專業的專家,又熱愛編輯工作,具有很強的團隊精神。在審稿方面,本刊實行三級審稿制度,保證及時將本校最新、最高的學術成果向外發布;在校對方面,本刊實行5校和通讀清樣制度,保證校對差錯率嚴格控制在萬分之一以下。
有武漢大學強大的科研實力作後盾,有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有嚴格的編輯制度,兩刊不僅能贏得中國讀者,也必將能走向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