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縣

基本信息

歷史

古代

武安縣蓋以武安邑為名,武安故邑在今河北武安市西南五十里的固鎮,據《史記·秦本記》載:“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為武安君”,其食邑即此地,邑因封號而名武安,至於其含義,《史記·正義》載,秦名將白起“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武安縣地,在春秋時屬晉。戰國時為趙之武安邑。秦代屬邯鄲郡。
西漢始於武安故邑(今河北武安市西南五十里固鎮)置武妄縣,不久移至今武安市區,屬魏郡。
王莽時更武安稱桓安。東漢時復故名,仍屬魏郡。
三國魏時,武安縣屬冀州廣平郡。西晉屬司州廣平郡。北魏時武安縣屬相州廣平郡,天平初(公元534年)改屬司州魏尹。北齊屬司州清都尹。後周更隸洺州。
隋代,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析武安縣置陽邑縣,兩縣皆屬廣平郡。大業初(元年為公元605年)省陽邑復入武安縣,其後武安縣改屬武安郡。
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安縣改屬紫州,四年改屬慈州,六年改屬洺州,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改屬礠州,天佑三年(公元906年)礠州改名惠州,武安縣仍屬之。
五代後唐時,惠州復名礠州,武安縣仍屬之。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礠州更為磁州,武安縣仍隸焉。金代因之。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武安縣併入邯鄲縣,不久便復置,十五年武安縣屬廣平路磁州,元末武安縣廢。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一月復置武安縣,屬京師廣平府磁州,二年改屬河南省彰德府磁州。清初因之,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直京於河南省彰德府。

近代

民國初,武安縣屬河南省豫北道,十七年(1929年)直屬於河南省,
武安市地圖
二十一年(1932年)屬河南省第三督察區。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9年10月,在西北部山區建立了武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此後,為適應抗日鬥爭需要,又在今賀進——百官——徘徊以西建立武西縣,南部的今西交、劉家莊、馬家莊、崔爐公社一帶與磁縣部分地區合置為磁武縣,北洺河以北今西寺莊、上焦寺公社一帶建武東辦事處,後亦為縣,均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撤銷武北、武東、磁武三縣,設定武安縣,與武西縣同屬太行區六專區。1946年撤銷武西縣,併入武安縣,且改隸太行區三專區。1947年太行區三專區改為五專區,武安縣仍屬之。1948年武安縣又改屬太行區六專區,同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武安縣遂屬華北行政區太行區六專區。1949年3月,武安縣改屬太行區五專區,同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不久武安縣便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安縣仍屬河北省邯鄲專區。1956年12月20日,撤銷武安縣,併入涉縣和邯鄲市。1961年7月9日,析邯鄲市和涉縣,復置武安縣,仍屬邯鄲專區。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邯鄲地區,武安縣乃屬之。
1988年10月6日,取消縣建置,更名武安市,屬邯鄲地區。1993年,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併稱邯鄲市。武安市屬之至今。

當代

簡介

現轄22個鄉鎮、502個行政村。郵政編碼:056300,長途電話區號0310。

地形地貌

武安處於太行山隆起與華北平原沉降帶的接觸部,屬山區縣(市)。總體可分為山區(占總面積的29.7%)、低山丘陵區(占45%)及盆地(占25.3%)三大類型。境內山脈屬太行山余脈,主要有五大分支。即小摩天嶺山脈、老爺山山脈、十八盤山脈、西南橫行山脈及鼓山、紫金山山脈,西北部的青崖寨為武安最高峰,海拔1898.7米。武安地處海河流域,境內諸河均匯流於洺河。洺河即洺水,古稱馬步水、南易水、漳水。其主要支流有:南、北洺河、馬項河、淤泥河。水利工程主要有水庫(中型水庫4座,小型水庫45座)、水井(中淺井2192眼、深井533眼)和灌區4個(口上水庫灌區、車谷水庫灌區、賈莊灌區、躍峰灌區)。武安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1℃至13.5℃,極端最高溫42.5℃,極端最低溫—19.9℃;年平均降水56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1472.7毫米;年日照時數平均229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平均為52%;四季之中,屢起西北、西南及西風,年平均風速2.6米/秒,極端最大風速29米/秒;年平均無霜期196天;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雹災、風災、蟲災、地震、霜凍等。

同名武安縣

三國鳳凰三年(274年) ,在今廣西象州縣境內置武安縣,屬桂林郡。武安為桂林郡治。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武安更名武熙,改屬鬱林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