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

佛教名詞。梵文Saddarma的意譯。謂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有比丘,隨法教,不隨非法教;隨忍,不隨不忍;敬上座,有威儀;上座能以法教,說法時不愁惱,令後眾生得受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曇;上座命終已後,比丘不放逸習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通過七佛通戒及增上戒的修習以達到正念的圓滿修習,依正念而達到能時時觀照,時時舍的念的寂滅,故此在南傳的課誦本里佛言∶“當一個人以智慧觀照時,得見一切行無常,那個時候,他將厭倦於自己所沉溺的諸苦,這就是導向清淨之道。

基本內容

【詞目】正法

【拼音】zhèng fǎ

基本解釋

1、[execute (a criminal)]∶處決犯人

就地正法

2、[law;rule]∶正當的法則、制度

3、隱語:辦了,做了

引證解釋

佛教語。謂 釋迦牟尼 所說的教法。別於外道而言。

《雜阿含經》卷二四:“出興於世,演說正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窣祿勤那國》:“舍 邪見,受正法,改過自新,願奉教誨。” 魯迅 《集外集·<痴華鬘>題記》:“尊者造論,雖以正法為心,譬故事於樹葉,而言必及法,反多拘牽。”

佛學含義

【正法】

(梵sad-dharma,巴saddhamma,藏dam-pah!I chos)

謂正確、真實的道理。指佛所說的教法而言。又稱白法(s/ukla-dharma)、淨法或 妙法。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五雲( 大正2·177b)∶‘我今當以正法 付囑人天。諸天世人共攝受法者,我之教法則千歲不動。’《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雲( 大正2·787b)∶‘阿難白佛言∶設 如來滅度之後,正法存世當經幾時?佛告阿難曰∶我滅度之後,法當久存。’又卷四十八雲( 大正2·806b)∶‘夫正法者,於欲而除 渴愛想。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欲,夫正法者能斷生死淵流。夫行正法獲平等法。然此正法斷諸惡趣,尋此正法得至善處。夫正法者能斷愛網,行正法者從有至無,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 涅盤界。’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五〈證勸品〉則雲( 大正8·715a)∶‘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通達一切法名為正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七覺分、 八聖道分、空無相無願通達平等,名為正法。’即以 三十七道品為正法,並認為此正法於 如來滅後亦可久住。

此外,《大毗婆沙論》等認為 如來的世法有世俗、勝義之別,行法上亦有教、證二種。該論卷一八三雲( 大正27·917b)∶‘又契經說∶有二補特伽羅能 住持正法。謂說者、行者。毗奈耶說我之正法應住千歲。或復過此由度女人出家便減五百。(中略)此中有二種正法∶(一)世俗正法,(二)勝義正法。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 素怛纜、 毗奈耶、 阿毗達磨。勝義正法謂聖道,即 無漏根、力、覺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種∶(一)持教法,(二)持證法。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 素怛纜等。持證法者謂能修證 無漏聖道。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

在[大般 涅盤經](長部16經)里佛指示說:“若某某比丘說:我親從佛處聽言,我親從佛處得到,這是法!這是律!這是世尊的教法!這位比丘所說的話不要同意或反駁。不要同意或反駁後,仔細將他所說的用法與律對照,用法與律對照後,若發現他所說的不符合法與律,你們能下結論:這位比丘所說的不是世尊的話,他誤解了。---那你就要捨棄它。但是---若他所說的符合法與律,你們將能下結論:這是世尊的話,這位比丘正確地明白法與律。”因此每一位認真的修行人都應學習法與律。雖然[經分別]與[犍度]已經足夠詳細,但它們還是不能包含人事間每一種的情況。因此[大品]里佛訂下四條標準:“比丘們!佛所不反對者,若言“這是不許可的。”若它與世俗相違,與許可的相違,你們不能許可。佛所不反對者,若言“這是不許可的。” 若它與世俗相符,與不許可的相違,你們能許可。佛所未準,若言“這是許可的。” 若它與世俗相違,與許可的相違,你們不能許可。佛所未準,若言“這是許可的。” 若它與世俗相符,與不許可的相違,你們能許可。”在[十誦律](卷49,大正藏23冊, p358b) 記載關於正法滅亡的徵象:“爾時長老優波離(Upali)往詣佛所,頭面作禮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幾法正法滅亡沒?佛言:優波離!有五法正法滅亡沒。何等五?有比丘無欲,是名一。鈍根,是名二。雖誦義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儀,有說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斗諍相言,不在阿練若處,亦不愛敬阿練若處,優波離!是名五法,令正法滅亡沒。……. 優波離!更有五法,正法滅亡沒。何等五?有比丘,不隨法教,隨非法教;不隨忍法,隨不忍法;不敬上座,無有威儀;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說法時愁惱,令後眾生不得受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曇;上座命終已後,比丘放逸習非法,失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滅亡沒。”在[南傳大藏經]的[相應部16.13]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五個原因∶“1.不敬佛陀。2.不敬法。3.不敬僧伽。4.不敬修道。5.不敬修習禪定。”在[相應部20.7]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原因是∶“於未來,如來所說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間,空無我義;於此眾人不聽,不恭聽,不解,不誦,不修習。然諸弟子所著詩文,繁文雜句,與修道無關;於此眾人願聽,願恭聽,願解,願誦,願修習。諸比丘!如此如來所說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間,空無我義;將消失於世間。因此,諸比丘!你們應如此修習,於如來所說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間,空無我義;於此願聽,願恭聽,願解,願誦,願修習。”在[雜阿含906經](卷32,大正藏2冊, p226b)中佛說∶“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迦葉!有五因緣能令如來正法沈沒,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於大師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已,然復依猗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嘆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養,而依止住,是名,迦葉!五因緣故,如來正法於此沈沒。”所以正法不是為為地界所壞,或為水、火、風界所壞;而是為佛教徒所壞,惡知識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教導惡法,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因此如來正法則於此亡沒。如何使正法久住呢?護持律第一我們要護持律藏及持律者。這在[善見律毗婆沙] (卷1,大正藏24冊,p0675a)記載∶“毗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正是這個道理。佛陀制戒是為了十種利益,這記載於[增支部V.70]佛對優波離(Upāli)的答覆∶(1)為了僧伽的和合與福利,(2)攝護修行的僧眾,(3)調伏惡人,(4)使慚愧者得安樂,(5)斷現世漏,(6)滅後世漏,(7)令未信者生信,(8)令已信者增廣信心,(9)使正法久住,(10)推廣毗尼使梵行久住。佛言∶“我令汝等每於半月說波羅提木叉,當知此則是汝大師,是汝依處,若我住世,無有異也。”([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38))。佛也曾說過應度的人天眾他都度了,未能度者他都為他們種下得度的因緣,這即是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之意,[清淨道論]指出:“別解脫戒即是學處戒,因為(別別)守護(此戒)者得以解脫及離惡趣苦,故名別解脫。”它是僧團里最重要的戒律,它是用來約朿各個僧尼的行為,因學戒而生起正念,因正念而修習增上心學,因增上心學而起慧觀,因慧觀而導至解脫。戒律的基本精神即為如上的十句義,它們可以歸納為對內保護僧團內的清淨,安樂與和合;對外顯現莊嚴的形象,令所教化的信眾得起淨信,護持僧團,和幫助信眾斷除煩惱,以達到正法久住的理想。總結制戒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團(攝取於僧,推廣毗尼,令僧歡喜和合。);(二)是助成僧眾證果(降伏破戒,慚愧者得安,斷現在有漏,斷未來有漏。);(三)是建立 正信的信眾(不信令信,信者增長。);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這也是把傳教弘法度人的重擔全交給了僧團,因此僧團必需要有令其不腐敗的法律,這即是比丘戒經!護持佛的正法第二我們要護持佛的正法及恭敬法。在[雜阿含906經]中佛說∶“迦葉!有五因緣令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何等為五?若比丘於大師所,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稱嘆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迦葉!是名五因緣如來法、律不沒、不忘、不退。是故,迦葉!當如是學,於大師所,當修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若法、若學、若隨順教、若諸梵行,大師所讚嘆者,恭敬尊重,下意供養,依止而住。”在[十誦律](卷49,大正藏23冊, p358b) 記載∶“有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有欲;利根;能誦義句,能正受能為人解說;能令受者有威儀恭敬,有說法者能如法教;無斗諍相言,在阿練若處,愛敬阿練若處;是名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佛語優波離!更有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有比丘,隨法教,不隨非法教;隨忍,不隨不忍;敬上座,有威儀;上座能以法教,說法時不愁惱,令後眾生得受學修多羅,毗尼,阿毗曇;上座命終已後,比丘不放逸習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滅不亡不沒。”親身證取道果第三我們更要致力去聽正法及親身證取道果。在[大毗婆沙論](卷183,大正藏 27冊, p917c)中分析正法和修行人(有持教法者和持證法者兩者)以及如何使正法久住於世的精闢見解:“此中有二種正法:一世俗正法。二勝義正法。世俗正法謂名句、文、身:即素怛纜(經)、毗柰耶(律)、阿毗達磨(論)。勝義正法謂聖道:即無漏根、力、覺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種:一持教法。二持證法。持教法者謂讀誦、解說素怛纜(Sutra)等。持證法者謂能修、證無漏聖道。若持教者相續不滅,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證者相續不滅能令勝義正法久住。彼若滅時正法則滅。故契經說我之正法不依牆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續而住。”由此可見,欲要正法久住,執持教法者和證取法者同樣重要。一個修行者先得于思想上欲求解脫。然後尋求皈依,然後尋找善知識指導修行。具足正見,對善知識的指導依正見常如理作意思擇自己所遇到的困擾、疑惑、煩惱等。然後修八正道,這就是戒定慧學的開展,更細分的是三十七菩提分。學戒能使我們時時處處防範自己的煩惱,不令身口意造惡業,強大的正念得以培養起來,再深入觀照名色法或造業者是誰的真相,每一位受具足戒的比丘都能早證聖果。從七覺支來說,正念是初支,舍是末支,這七覺支都屬於‘道’,‘寂滅’是‘果’。出家眾要成就道果就要先圓滿地修好戒,從在家眾的七佛通戒,五戒丶八關齋戒,十善業道,一直修增上戒到出家眾的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三十戒,乃至比丘尼三百五十戒等。通過七佛通戒及增上戒的修習以達到正念的圓滿修習,依正念而達到能時時觀照,時時舍的念的寂滅,故此在南傳的課誦本里佛言∶“當一個人以智慧觀照時,得見一切行無常,那個時候,他將厭倦於自己所沉溺的諸苦,這就是導向清淨之道。當一個人以智慧觀照時,得見一切行是苦,那個時候,他將厭倦於自己所沉溺的諸苦,這就是導向清淨之道。當一個人以智慧觀照時,得見一切法無我,那個時候,他將厭倦於自己所沉溺的諸苦,這就是導向清淨之道。”當一個人能以智慧時時觀照,他將能見到起心動念的過患,因此他才能修無量的舍,而將心導向清淨之道,達到寂靜 涅盤之境,因此就算是微細戒也不應捨棄,都要持守它們!定學是修行的三學之二,它是從戒學的基礎圓滿成就之後才修習的。修定使心澄淨,通過修習四十業處中的一種或多種業處,培養起定根與定力之後,然後修習慧學。修行者若觀察到五蘊是無常、苦、空、無我者,對五蘊會生厭離,因為厭離,所以不會執取,喜貪則斷,心則解脫,心解脫者,則能證四聖果。如果每一個佛教徒都做到以上的三點,那正法必然會長住於世。恭敬頭陀法此外我們更要恭敬行頭陀法的修行人。在[增壹阿含經] (大正藏2冊, p746a)(卷35莫畏品5)中記載∶“世尊語迦葉曰∶汝今年已朽邁,無少壯之意,宜可受諸長者衣裳及其飲食。大迦葉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納衣隨時乞食,快樂無比。所以然者,將來當有比丘,形體柔軟,心貪好衣食,便於禪退轉,不復能行苦業。又當作是語∶過去佛時,諸比丘等亦受人請、受人衣食。我等何為不法古時聖人乎?坐貪著衣食故,便當舍服為白衣,使諸聖賢無復威神,四部之眾漸漸減少,聖眾已減少,如來神寺復當毀壞,如來神寺已毀壞故,經法復當凋落,是時,眾生無復精光,以無精光,壽命遂短,是時,彼眾生命終已,皆墮三惡趣,猶如今日眾生之類,為福多者皆生天上,當來之世為罪多者,盡入地獄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葉!當知,吾般 涅盤後千歲餘,當有比丘於禪退轉,不復行頭陀之法,亦無乞食,著補納衣,貪受長者請其衣食,亦復不在樹下閒居之處,好喜莊飾房舍,亦不用大小便為藥,但著餘藥草,極甘美者,或於其中貪著財貨,吝惜房舍,恆共斗諍,爾時,檀越施主篤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財物,是時,檀越施主命終之後盡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獄中。如是,迦葉!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不得久保。又迦葉當知,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剃鬚發而習家業,左抱男,右抱女,又執箏簫在街巷乞食。爾時,檀越施主受福無窮,況復今日至誠乞食者。如是,迦葉!一切行無常,不可久停。迦葉!當知,將來之世,若有沙門比丘,當舍八種道(八正道)及七種之法(七菩提支法)。如我今日於三阿僧只劫,所集法寶,將來諸比丘以為歌曲(現在佛經都譜為歌來唱了,少人恭敬佛法了)。在眾人中乞食以自濟命,然後檀越施主飯彼比丘眾,猶獲其福,況復今日而不得其福乎?我今持此法付授迦葉及阿難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今持法寶付囑二人,善念誦持,使不斷絕,流布世間,其有遏絕聖人言教者,便為墮邊際。是故,今日囑累汝經法,無令脫失。是時,大迦葉及阿難即從座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經法付授二人,不囑累餘人乎,又復如來眾中,神通第一不可稱計,然不囑累。世尊告迦葉曰∶我於天上、人中,終不見此人,能受持此法寶,如迦葉、阿難之比。然聲聞中亦復不出二人上者。過去諸佛亦復有此二人受持經法,如今迦葉、阿難比丘之比,極為殊妙,所以然者,過去諸佛頭陀行比丘,法存則存,法沒則沒,然我今日迦葉比丘留住在世,彌勒佛出世然後取滅度,由此因緣,今迦葉比丘勝過去時比丘之眾。又阿難比丘云何得勝過去侍者?過去時諸佛侍者,聞他所說,然後乃解,然今日阿難比丘,如來未發語便解,如來不復語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緣,阿難比丘勝過去時諸佛侍者。是故,迦葉、阿難吾今付授汝,囑累汝此法寶,無令缺減。”護持明師因此,當此年代,我們更應以佛所制戒律修持身心,清淨三業。我們更應修習正法,從經藏里排除假的糟糠,依循明師的指導,這明師須具以下的功德,也即是於法與律學皆應具足。[律二十二明了論](卷1,大正藏24冊, p672a)列出五十種五德依止師的功德∶“偈曰:了義能顯明了德,謂五五十尊師德,此人圓滿佛所贊,毗那耶師德相應。釋曰∶優波陀訶(Upa-jjhāya戒師)及所依止人,有五五十功德,此中隨得一五德,此人堪作優波陀訶及依止師。五種五十者(五十種類的戒師與依止師五德資格)∶(1)一解罪相,二解罪緣起相,三解非罪相,四解出離罪方,五十夏,是第一五。(2)一有戒,二多聞,三大智,四能料理病人,五十夏,是第二五。(3)一有戒,二多聞,三大智,四能簡擇令離諸見體用,五十夏,是第三五。(4)一有戒,二多聞,三大智,四能令出離有難方(方法),五十夏,是第四五。(5)一有戒,二能料理病人,三能令離惡作憂悔,四能簡擇令離諸見體用,五十夏,是第五五。(6)戒,(理)病,(離)惡作,諸見,十夏,是第六五。(7)戒,(理)病,(離)惡作,多聞,十夏,是第七五。(8)戒,(理)病,(離)惡作,大智,十夏,是第八五。(9)戒, (理)病,諸見,多聞,十夏,是第九五。(10)戒,(理)病,諸見,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11)戒,(理)病,(離)難方,多聞,十夏,是第一五。(12)戒,(理)病,多聞,大智,十夏,是第二五。(13)圓滿戒,正行相應,正見相應,能料理病人,十夏,是第三五。(14)戒,(理)病,多聞,能令離已生未生惡作憂悔,十夏,是第四五。(15)戒,正行,正見,諸見,十夏,是第五五。(16)戒,正行,正見,難方,十夏,是第六五。(17)戒,正行,正見,多聞,十夏,是第七五。(18)戒,正行,正見,大智,十夏,是第八五。(19)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戒學,十夏,是第九五。(20)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心學,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二五十。(21)(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慧學,十夏,(亦五)是第一五。(22)(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戒學丶心學丶慧學,十夏,是第二五。(23)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慧學,十夏,此即第三五。(24)(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戒學丶心學丶慧學),十夏,(是第四五。)(25)(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正行學,十夏,是第五五。(26)(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梵行學,十夏,是第六五。(27)(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波羅提木叉學,十夏,是第七五。(28)(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正行學,十夏,是第八五。)(29)(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梵行學,十夏,是第九五。)(30)(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波羅提木叉學,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三五十。(31)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有學戒,十夏,是第一五。(32)(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有學定,(十夏),是第二五。(33)(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有學慧,(十夏),是第三五。(34)(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有學解脫,(十夏),是第四五。(35)(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有學解脫知見,(十夏),是第五五。(36)(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戒),十夏,(是第六五。)(37)(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定),十夏,(是第七五。)(38)(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慧),十夏,(是第八五。)(39)(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解脫),十夏,(是第九五。)(40)(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解脫知見),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四五十。(41)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無學戒,十夏,是第一五。(42)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無學定,十夏,是第二五。(43)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無學慧,十夏,是第三五。(44)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無學解脫,十夏,是第四五。(45)戒,正行,正見,能教弟子於依無學解脫知見,十夏,是第五五。(46)(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無學戒),十夏,(是第六五。)(47)(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無學定),十夏,(是第七五。)(48)(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無學慧),十夏,(是第八五。)(49)(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無學解脫),十夏,(是第九五。)(50)(戒,正行,正見,能令自身勤學於依無學解脫知見),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五五十。如此五五十功德,能顯明了人。若人能了別如此義,此人學佛所說,具足律師功德相應。”總結[律二十二明了論]里討論的修學方法有下列十八項∶ (1)依波羅提木叉學持戒(解罪相,解罪緣起相,解非罪相,解出離罪方);(2)多聞;(3)照顧病人(指病僧);(4)能令脫離困難方法;(5)能令離已生未生惡作憂悔(能教弟子於依正行學); (6)能教弟子於依梵行學(不殺不盜不淫);(7)能簡擇令離諸見(能自心擇法離諸見,具正見);(8)能教弟子於依戒學;(9)能教弟子於依心學(修習定);(10)能教弟子於依慧學(有大智); (11)能教弟子於依有學解脫(心解脫於貪瞋);(12)能教弟子於依有學解脫知見(心解脫於痴);(13)能教弟子於依無學戒;(14)能教弟子於依無學定;(15)能教弟子於依無學慧;(16)能教弟子於依無學解脫;(17)能教弟子於依無學解脫知見;(18)有十夏,若人圓滿修習,具足律師功德。出家眾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能令眾生現世得福,因為出家眾能成就五法∶一見道諦;二漏盡;三滅盡定;四四無量心;五無諍三昧。依[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7,大正藏23冊,p547b)所說∶“凡有五事,能與眾生作現世福田∶一入見諦道;二大盡智;三滅盡定;四四無量;五無諍三昧。出見諦道,所以令人得現世福。已從無始已來,為邪見所惱,今證見諦,盡一切五邪,皆悉無餘,不壞信見今始成就,以此因緣,令人現世得福。大盡智生,所以令人得現世福者。眾生從無始來,為痴愛慢所惱,今得盡智三垢永盡,以此因緣令人得現世福。若出滅盡定,亦令眾生得現世福。又言,從滅盡定出,正似從泥洹( 涅盤)中來,以此因緣故得現世福。又言,若入滅盡定,必次第從初禪乃至非想處,然後入盡定,若出定時,必從非想次第入無所有處,乃至初禪入散亂心,以心游遍諸禪功力深重,是故令眾生得現世福。四無量者,以心緣無邊眾生拔苦與樂益物深廣,以此因緣故,令眾生得現世福。無諍三昧,此是世俗三昧,非無漏也。諍有三種∶一煩惱諍,二五陰諍,三斗諍。一切羅漢二種諍盡,煩惱諍丶斗諍,此二諍盡。五陰是有餘故未盡,有此五陰能發人諍,唯有無諍三昧,能滅此諍。一切羅漢雖自無諍,不能令前人於身上不起諍心。無諍羅漢,能令彼此無諍,一切滅故,能令眾生現世得福。”因此我們更要努力成就自己,造福他人,自利利他。但願正法長住,利益人天。法增比丘, 澳洲悉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