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

正一派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正一派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天師道,由天師道以"治"為單位,天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領信道教眾,組織相當嚴密。自宋元“三山合一”以來,歷代朝廷對授籙管理都十分重視和嚴格,尤其是明代,從洪武年間到嘉靖年間,共出了六道敕命,嚴禁私出符籙,凡授籙傳度唯龍虎山“萬法宗壇”方可舉行,傳承字輩亦以“三山嫡血字輩”為正宗。

基本信息

簡介

正一派正一派

正一派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天師道,由天師道以"治"為單位,天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領信道教眾,組織相當嚴密。它的宗教活動與太平道類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 "鬼卒",成為骨幹後,由他統領一眾新教徒,則升為"祭酒",祭酒還負責在要道路口設立"義舍",為過往行人準備食物。祭酒講解《老子》的記錄名為《老子想爾注》。書中主張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達到"治國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誠信、行善積德"的道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

祖天師張道陵為天師道的創建人。據道書記載,太上老君以漢元帝永壽元年正月初七日下降蜀中鶴鳴山,傳授道陵經籙科法,令其為天師傳播教法。後道陵之孫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其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天師道道徒幾萬戶被曹操安置於長安、洛陽、鄴城等地。天師道始在內地傳播,很多貴族加入,如王羲之,祖輩從漢魏之際即信仰天師道。

南北朝時,北朝有寇謙之,南朝有陸修靜對天師道進行了改革。

寇謙之出身於貴族家庭,祖輩幾代信奉天師道。他自幼學道,後跟隨道士到華山修道,最後選定嵩山作為其傳道地,成為十六國北魏之際北方天師道領袖。他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以及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要求"唯賢是舉"並廢除天師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他重新制定了有關宗教活動的規章,廢除入道費用、治病報酬等租米錢稅,規定"從今以後,……唯聽民戶歲輸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挺"。寇謙之教導道教信徒應當遵守修道戒律,並認真作齋功禮拜,從而得道成仙。後人稱經寇謙之改造後的天師道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正一派符錄正一派符錄

陸修靜出身於江南士族名門吳郡陸氏,他對道教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為了將當時的道經去偽存真,加以整理,他到處搜訪道經曾經"南詣衡湘,西至峨眉、青城",足跡遍布半箇中國。他整理了《靈寶經》,編寫了《靈寶經目》。在編寫後者時,將《靈寶經》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後來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陸修靜制訂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規定。經過陸修靜在齋儀方面的統一、規範和編訂工作以後,天師道從形式到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健全。後人稱他的天師道為南天師道,以此和寇謙之的北天師道相對。

隋唐時期,道教興盛,正一教也即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籙各派。宋真宗曾召見第24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其"先生"的稱號,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賜號。宋徽宗時,第30代天師張繼先極得寵信。朝廷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自從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籙派道教的統領地位。

正一道在元代也被尊寵。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召見第36代天師張宗演,請他吃飯,賜給他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和銀印,讓他主領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為"宣道靈應神和真人"。此後,歷代正一天師都被元統治者封為真人。第39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 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並被授權常管全國道教事務。元代,龍虎山天師府權力很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宮觀的經費供給和人員編制,它還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賜第42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張應京,除第50代張國祥,代代天師都被封為大真人。張宇初曾以全國道教首領的身份,寫下《道門十規》一卷,闡述了道教派流、宮觀修整等問題。

清代、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在上海籌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基本介紹

正一道有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

詳細介紹

正一派正一派

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於元代中後期形成後,一直流傳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為標誌。該年元成宗在已授張與材管領江南諸路道教的基礎上,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①

創始人

張與材 張與材:(?-1316)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師。字國梁,號廣微子,宗演之次子。 元成宗元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鹽官,海鹽兩州潮水大作,沙岸百里蝕契殆盡,延及州城下,投鐵符於水,符躍出者三,雷電晦冥殲怪物,魚首龜身,其長丈余,堤復故常。上大喜,命近臣賜酒曰:卿能通神明一至此耶。元大德五年(公元一三0一年)召見於上都?殿,丞相答刺罕請禱雨,天師曰:「誠可格天,天必有感」。明日果雨。上召問冬暖不雪,民間得無有災乎?命為壇禱之。是夜雪下盈尺。大德八年加授正一教主,領三山符籙。元武宗即位,朝覲,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金印。

元仁宗即位,朝覲,特賜寶冠,組織文金之服。元延佑三年(公元一三一六年)卒,在位十二年。獲贈太素凝神廣道明德大真人,母周氏為玄妙應淵德慈濟元君。

形成原因

元成宗之所以會有此封,以及正一道之所以會在此時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這是各種錯綜複雜的歷史條件長期醞釀、發展的結果。

以龍虎宗為核心

第一,正一道以龍虎宗為核心,以張陵後嗣為首領的領導核心已經形成。龍虎宗大約形成於唐代後期。兩宋時,與茅山、閣皂二宗並稱“三山符籙”,宋室對三宗首領的禮遇和支持幾乎不分軒輊,三宗的勢力也在伯仲之間,茅山宗的發展還常常略勝一籌;且彼此都是平等的,並無隸屬關係。從張陵起,其子孫雖代代被稱為“天師”,但那只是教徒對首領的尊稱,或流行民間作為一般民眾的口頭稱呼而已,官方從未正式承認,連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僅賜張陵子孫以“先生”稱號,加封第三十代孫張繼先為虛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況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蒙古貴族以武力威震歐亞,入主中原後,亦以強權政治作為維護統治的主要手段。但為了籠絡人心和軟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識形態的手段,特別是宗教作為強權統治的補充。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進據江南後,深感其社會影響過於強大,重點便轉向扶植張陵後嗣主領的龍虎宗,而對全真道採取適當限制的政策。因為張陵子孫世居江南,他們信奉的天師道、龍虎宗源遠流長,在江南地區有較大的影響。蒙古族又世奉薩滿教,思想上也較易接受道教的符籙派。因此在元世祖統一江南後,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特受榮寵。從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見張陵第三十六代孫張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張正言止,代代被封為天師、真人,或大真人,並受命掌領江南道教。以官方名義封張陵子孫為“天師”,並命其掌領江南諸路道教,都是僅見於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的用心。天師封號是尊貴的桂冠,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實權,張陵子孫獲此榮寵,立即身價百倍,在整個道教界,特別是在眾多符籙道派中,地位便顯得十分突出和顯要。諸如江南地區各級道官的任命,各派宮觀的賜額,各派之間矛盾的解決,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務須向元室請示等,都須首先報告天師,或請天師轉達。這樣一來,歷代天師自然成為江南諸符籙派共同的首領,龍虎宗也就成為各符籙派的核心,這就為日後正一道的成立準備了領導核心。

組織基礎逐步建立

第二,組織基礎逐步建立。歷代天師既然在道教中居於十分顯要的地位,龍虎宗自然獲得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事實上,元代龍虎宗的發展,不僅遠遠超過它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也大大超過其他任何符籙派別。除其祖山龍虎山地區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發展規模顯得尤為突出。

宮觀遍布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區及燕京一帶,且有大批弟子擔任上述地區路、州、縣的道教官職。其組織發展規模是當時任何一個符籙道派所不能比擬的,從而為各符籙派集合到龍虎宗周圍組成一個大派正一道準備了組織基礎。

各派的交參融合漸趨成熟

第三,各符籙派在思想、組織上的交參融合漸趨成熟。由於各符籙派的教義、方術甚為接近,它們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於歷代天師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各派之間接觸頻繁,從而彼此間的交融更加廣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師吳全節既向陳可復學雷法,又向東華派首領林靈真學道法,還向南宗道士趙淇學內丹。玄教另一弟子陳日新既精詣黃籙齋科,又研究道書丹經。茅山道士趙嗣祺參學玄教,張雨拜玄教道士王壽衍為師。武當全真道士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師黃舜申參學清微法。徐異既嗣淨明道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蘭道元參學全真。趙宜真先學正一法,次師全真道士金志揚之徒張鐵玄、李玄一學內丹,復向淨明道士學淨明忠孝之道,被尊為淨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籙派的互相參學交融,為組成正一道大派準備了思想條件。

思想、方術上的互相交參,進一步導致各派組織上的會歸與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皊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穎達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0)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屬正一道)郭宗純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皊後已逐漸會歸於正一道。傳至武當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間即與全真道合流,而其南傳之系則可能漸合於正一。東華派在林靈真以後,已由龍虎宗弟子董處謙和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相繼作了它的兩代宗師,證明東華派在林靈真之後已成為正一道的一部分。所有這些,又表現在元代中後期諸符籙派在組織上逐漸合而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作“正一教主”為標誌,宣告了正一道的成立。

正一派特點

第一,以張陵後嗣為首領。自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後,後繼的歷代天師皆襲此職。張與材於仁宗延皊三年(1316)卒,“(延皊)四年,子嗣成嗣,為三十九代(天師),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如故”。②其後第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皆相繼受命作正一道首領。明清時,天師封號雖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內仍把張陵子孫視為當然的首須。

第二,在組織上,由原有的新舊各符籙派組合而成。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淨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諸小派。其組織比較鬆散。組成大派之後,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傳乏人而徹底融入大宗,有的則只以天師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傳如舊。如龍虎宗、淨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傳不絕。

第三,以《正一經》為共同奉持的主要經典,主要法術是畫符念咒、祈禳齋醮,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

第四,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鑒於“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意欲整頓其教之綱紀,著《道門十規》以加強其教規,但收效甚微。

入明以後,統治者對宗教加強了管理與約束,道教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在明代前中期,由於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別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時期仍能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首先,張陵後嗣繼續被尊寵。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大明皇帝位,張正常入賀,被授予“正一教主、嗣漢四十二代天師、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之號,俾領道教事,給以銀印,視二品。其後,令取消天師稱號,只稱大真人,爵位仍視二品。洪武十年(1377)張正常逝世後,張宇初、張宇清、張懋丞、張元吉、張玄慶、張彥頨、張永緒等相繼嗣教,代代被封為正一嗣教大真人,爵位視二品。張宇清的大真人號為十四字,張元吉的大真人號達十八字,張彥頨的大真人號更達二十字。據弘治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劉健等言:“蓋祖宗廟號不過十六字,親王及文武大臣有功德者,諡號止一二字’。③張陵後嗣的大真人號字數竟超過皇帝廟號的字數,其受尊寵的程度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張陵第四十六代孫張元吉嗣教後,恃寵驕恣,橫行鄉里,強奪民女,詐人財物,私設牢獄,殺害無辜達四十餘人。於成化五年(1469)事發後,械至京,有司擬罪凌遲,妻子流放,絕其蔭封。但憲宗卻一再加以寬宥,由凌遲減至充軍肅州衛,僅三年即放回。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張玄慶襲封正一嗣教真人,並傳旨聘成國公朱儀之女為配,成了明王朝的皇親國戚,地位反較其先輩更加顯赫。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八載成化年間朝廷給張真人待遇超過衍聖公(孔子後嗣)之事,文曰:“襲封衍聖公,每歲赴京朝賀,沿途水陸驛傳,起中馬站船廩給;回日,無馬快船裝送。而張真人往回,水陸起上馬站船廩給,且有馬快船之從。”四十八代張彥頨又奉“詔聘安遠侯柳文之女為繼室,敕留都內外守備官陪往親迎。”

四十九代張永緒奉“詔聘定國公徐延德女為配,敕成國公朱希忠、遂安伯陳鏸議行婚禮”。④以上種種,皆可證明張陵後嗣(正一道首領)在明代前中期所受的尊寵並不亞於宋元。

其次,許多正一道士亦受明王室的尊崇。洪武四年(1371)龍虎山道士鄧仲修隨張正常入覲,次年應詔入京,留居南京朝天宮,主祀祠之事。傅若霖屢隨張正常朝京,洪武初被詔留京師,授格神郎、五音都提點、道錄司左正一,掌神樂觀事。卒賜祭葬。洪武七年明太祖以靈寶齋儀失於文繁,又命鄧仲修、傅若霖與南京朝天宮住持宋宗真等刪繁摭要,重新修纂,並“設筵以宴享之”。明太祖為新纂之書(即《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范》)所作的御製序文中稱:“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表現了明太祖對正一道的偏愛及其崇奉正一道的用意。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聞贛縣祥符宮道士劉淵然“頗能呼召風雷”,遣使召至,賜號高道,館朝天宮。以後劉淵然在仁、宣之世被賜號真人、大真人,給二品印誥,與正一真人等,成為明代著名的高道。太祖以後諸帝繼續崇奉正一道。據婁近垣《重修龍虎山志》卷七所載,僅從龍虎山調赴京師任道錄司官員的道士就有林靖樂、曹大鏞、鄧景韶、操克宏、顏福淵、黃嘉佑、龔繼宗、連克章、王時佐、方定相、陳善道、吳尚禮、邵啟南等十餘人。

至於明世宗之寵信道士邵元節,更是歷史上著名的事例。據《明史·邵元節傳》等載稱:邵元節(?~1539),江西貴溪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嘉靖三年(1524)徵召入京,嘉靖五年(1526)封清微妙濟守靜修真凝玄衍范志默秉誠致一真人。賜銀印,領道教事。尋贈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嘉靖十五年,為世宗建祈嗣醮,該年皇子誕生,錄其禱祀功,授禮部尚書,賜一品服,孫、徒、師鹹進高秩。嘉靖十八年逝世,贈少師,賜祭十壇,有司營葬,用伯爵禮,謚“文康榮靖”。

接替其事的道士陶仲文(?~1560),所受寵信更超過邵元節。

除授封真人、禮部尚書外,相繼授少師、少傅、少保,一人兼領三孤,得寵二十年,位極人臣。陶仲文雖非出身龍虎山,但亦屬正一派道士。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明統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還編纂成一部《道藏》。成祖即位初年,曾敕令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重編《道藏》,永樂四年(1406),又“敕真人張宇初,前者命爾編修道教書,可早完進來,通類刊版”。⑤永樂八年,張宇初去世,詔令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繼續主持編修。

宣德二年(1427)張宇清卒,未完成。明正統年間又繼續纂修,到正統九年(1444)始行刊板,十年竣事,命名《正統道藏》,計四百八十函,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萬曆年間,第五十三代天師張國祥又奉命續補《道藏》三十二函,名《萬曆續道藏》。以上正、續《道藏》共五百十二函,五百四十八卷,即現今所存唯一的一部《道藏》,為保存道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明中葉以後,由於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封建制度的動搖崩潰,原來產生於封建社會並為之服務的道教難以自我調整,加上此後的封建統治者大多不崇尚道教,故正一道從此進入衰落時期。正一道首領、即歷代“天師”在明中葉後所處的境遇就是最好的說明。嘉靖中嗣教的四十九代天師張永緒,“嘉靖末卒,無子。吏部主事郭諫臣乘穆宗初政,上章請奪其世封。下江西守臣議,巡撫任士憑等力言宜革,乃去真人號,改授上清觀提點,秩五品,給銅印,以其宗人國祥為之”。⑥至五十二代張應京,由明入清。清初順治、康熙、雍正三朝,為籠絡漢人計,從五十二代張應京至五十五代張錫麟,尚能大體承襲先爵而不墜,續封正一嗣教真人,光祿大夫。但好景不長,乾隆、嘉靖以後,其境遇即每況愈下。乾隆四年(1739),命“嗣後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一概永行禁止。如有法員潛往各省考選道士,受籙傳徒者,一經發覺,將法員治罪,該真人一併議處”;⑦乾隆十二年(1747),“復準張氏真人……前因無案可稽,兩遇覃恩、加至光祿大夫,封及三代,邀榮逾分,理應更正。……應將正一真人亦授為正五品,從前所用銀印,繳部換給。……至於朝覲,為述職大典,筵宴實惠下隆恩,未便令道流廁身其間,即一概停止,以肅體例”;⑧乾隆三十一年諭“正一真人向系承襲一品,……未免太優,遽降五品,亦未免過於貶損,著加恩視三品秩,永為例”;⑨乾隆五十四年諭“正一真人,嗣後著五年一次來京”;⑩嘉慶二十四年(1819)諭“正一真人系屬方外,原不得與朝臣同列,嗣後仍照舊例,朝覲、筵燕概行停止”;⑾道光元年(1821)諭“瑺弼奏,正一真人張鈺懇請來京叩謁一揭,張鈺前經停其朝覲,著不準來京”。⑿中國封建時代,皇權至高無上,教權必須絕對服從皇權。“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佛徒道安語)明中葉後歷代皇帝對正一道首領的態度如此,其教之衰落不問可知。

註:

①②《元史》第15冊4526頁,4527頁,中華書局,1976年

③《明孝宗實錄》卷二百八

④⑤《道藏》第34冊841頁,792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⑥《明史》第25冊7656頁,中華書局,1974年

⑦⑧⑨⑩⑾⑿《續文獻通考》卷八十九,商務印書館,1936年

正一派授籙

授籙簡介

道教

授籙,歷史悠久,道教文化內涵十分深厚,其所體現的,是道教信仰的基石,宗枝繁衍之根本,教內團結統一之保證,也是道教傳承之手段。自宋元“三山合一”以來,歷代朝廷對授籙管理都十分重視和嚴格,尤其是明代,從洪武年間到嘉靖年間,共出了六道敕命,嚴禁私出符籙,凡授籙傳度唯龍虎山“萬法宗壇”方可舉行,傳承字輩亦以“三山嫡血字輩”為正宗。

授籙現狀

進入當代,自1991年恢復對海外弟子授籙,1995年恢復對內地弟子授籙以來,基本上繼承了傳統規儀,每次授籙均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承辦,所授籙牒,皆以“萬法宗壇”為正宗,2010年開始授籙的“有牒無籙”現象得到了改善,真正從意義上完成了傳統的授籙,是正一派歷史性的轉變和長足的進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