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現象

“歐巴馬現象”即2008年總統大選初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掀起的政治旋風。

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參選總統,歐巴馬將“希望”和“變化”作為自己的競選口號,一次次超越人們的預期,不斷刷新美國政治史新紀錄,形成了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對傳統的選舉格局構成了真正的挑戰。歐巴馬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就已在政壇造成一股旋風,甚至有人把“歐巴馬現象”拿來與前總統甘迺迪1960年挾帶強大人氣進軍白宮來相提並論。
“歐巴馬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歐巴馬代表著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選民求變的心理。這種變分為幾種:面對美國內外交困,選民需要變革,需要一個能帶領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選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個給美國帶來新方向的領導人;美國面臨一個“戰後嬰兒潮”到“後嬰兒潮”的世代交替的變化,選民需要一個清新的、超越黨派利益彌合分裂的“後嬰兒潮”領導人。總之,歐巴馬成為變革的代言人。選民需要一個領導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共和黨執政七年來,經濟不振,財政巨額虧空,美元貶值,物價飛漲,還有次貸危機,使人民生活日趨艱難,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已經高達5000萬。二戰嬰兒潮的一代人,即將達到退休年齡,將來有可能面臨政府無力支付社會保險基金的困境。
對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戰越陷越深,盟國離心離德,外交乏善可陳,國際影響日益削弱。儘管國力依然強大,科技領先,但內外決策失誤已經給美國利益帶來了很大損失,影響到了選民的利益。此時不改,更待何時。在這種情況下,人心思變,對於白白耗費財政資源,過度干預國外事務,以及國會陷於兩黨爭議,為了支付戰爭費用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的做法,招致強烈不滿。儘管歐巴馬沒有開出如何變革與施政的清單(施政綱領要在黨代會上產生),但“變革”的主題思想卻是說到了選民的心坎上,成為他產生巨大影響力與號召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選民需要一位給與美國新希望和信心的領導人。
美國精神的深處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這些理想和信念能讓美國人不論是在繁榮時還是在逆境時,都能始終保持一種集體良心而不失望,並能讓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階層、不同黨派的美國人共同努力。近年來,特別是“911”以後,美國的這些共同的理想、價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斷萎縮,美國開始日益走上分化。歐巴馬承諾,如果他成為美國總統,他將使整個美國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團結起來,使美國的歷史翻過近年來政治四分五裂、願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頁。同時,依循美國政治的慣例,歐巴馬還要讓大家知道這種新美國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國夢。於是在競選中他不斷重複“改變”、“希望”和“相信”這幾個關鍵字,使他成功地把自己變成了甘迺迪的接班人、新美國的象徵。
正如希拉蕊的一位顧問所說,希拉蕊能打敗任何對手,但歐巴馬不是一位參選人――他代表了一種運動。他不是在推銷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銷一種願景;他展示的是對一種信念的忠誠,對人們實現信念的力量的忠誠。而這種信念就是變革,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並不關心其政策細節的原因:夢想本身就已經足夠。
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麥可·巴龍認為,美國的選民結構每隔16年會有重大改變,而經過世代交替的選民比較願意冒險選擇新人。所以16年之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聞周刊》的專欄記者艾特指出,其實選民求變的情況在1992年柯林頓擊敗老布希當選總統就已有先例。柯林頓46歲時當選總統,是第一位“戰後嬰兒潮”時代入主白宮。今年46歲的歐巴馬是“後嬰兒潮”的時代人。
其實這可以從歷史來尋找根源,比如從二戰結束一直到老布希,美國總統基本上都是二戰老兵,從將軍到上校,然後到中尉,開始是艾森豪將軍,甘迺迪是校級軍官,老布希是尉級軍官,到了柯林頓時代,二戰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來就是“戰後嬰兒潮”這一批,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柯林頓和小布希。到目前為止,他們正好執政16年,從美國世代交替的角度來說,這批人也開始淡出政治舞台,“後嬰兒潮”的人要起來了。歐巴馬今年46歲,正好代表了“後嬰兒潮”這批人,所以,這也是歐巴馬給很多人以希望的一個原因。
“歐巴馬現象”產生的一個更大的背景是,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民權運動方面的確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生了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其主要內容就是美國黑人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爭取民主權利的運動。經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美國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障礙,現在美國政壇上活躍著很多黑人領導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希政府中也有鮑威爾賴斯。顯然,通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後,相當的一部分黑人精英進入了美國的主流社會,而且幫助美國在解決種族問題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這是“歐巴馬現象”產生的最大背景。沒有這一背景,“歐巴馬現象”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歐巴馬現象”產生與媒體追求轟動效應也不無關係。媒體首要任務就是收視率,這是媒體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轟動效應也就成為媒體的應有之意,這自然形成了選民從中和跟風的心理。
媒體的追求轟動效應。歐巴馬的接連取勝,不僅增加了歐巴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對選民、特別是那批本來就在希拉蕊和歐巴馬之間晃蕩的中間選民也產生很大的影響,產生從眾心理也是一種必然。至於希拉蕊所抱怨的“美國媒體對她不夠友善”問題,並且,媒體喜歡炒作,一般不會一邊倒地傾向歐巴馬或者希拉蕊,但是歐巴馬最近連勝,媒體對他的讚譽之詞會更多一點。因為媒體靠收視率為生的。
另外,歐巴馬受到更多媒體青睞,還在於歐巴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聞點可以發掘。還有,歐巴馬畢竟是年輕人,如前一段落所述,歐巴馬對網路等新興媒體也更重視,也更容易和這些人合作和交流。媒體對於他“開闢了一個新時代”等大張旗鼓的報導,對他人氣的聚集和籌資都很有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