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吉斯·托瑞庫洛維奇·艾特瑪托夫

欽吉斯·托瑞庫洛維奇·艾特瑪托夫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1928—2008),蘇聯——吉爾吉斯斯坦籍作家,全名欽吉斯·托瑞庫洛維奇·艾特瑪托夫。生於蘇聯吉爾吉斯地區塔拉斯山區。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有《查密莉雅》、《一日長於百年》、《白輪船》等,曾獲列寧獎金和蘇聯國家獎金。他的作品被譯成50多種文字出版,在國內外擁有廣泛的讀者。蘇聯解體後,艾特瑪托夫曾任俄羅斯駐盧森堡大使、吉爾吉斯斯坦駐比利時大使兼駐歐洲共同體和北約代表。代表作品《查密莉雅》、《白輪船》。

基本信息

欽吉斯·托瑞庫洛維奇·艾特瑪托夫

欽吉斯·托瑞庫洛維奇·艾特瑪托夫欽吉斯·托瑞庫洛維奇·艾特瑪托夫

簡介

吉爾吉斯作家,其作品被翻譯成10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1928年生於農牧民家庭,50年代初登上文壇,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曾寫過不少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和特寫,如《阿希姆》(1953)、《面對面》等。
1958年發表描寫吉爾吉斯婦女爭取戀愛自由的中篇小說《查密莉雅》,一舉成名。這部作品連同《我的包著紅頭巾的小白楊》(1961)、《駱駝眼》(1962)、《第一位教師》(1962)等中篇小說,組成了一部歌頌愛情、友誼和獻身精神的小說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於1963年獲列寧獎金。
1966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永別了,吉利薩雷》揭示了吉爾吉斯社會生活的衝突和矛盾,標誌著艾特瑪托夫現實主義創作的成就,因而獲1968年蘇聯國家獎金。艾特瑪托夫70年代的作品有《白輪船》(1970)、《花狗崖》(1977)等。這一時期的作品顯露出作家藝術探索的新傾向:主題思想上哲理性、寓意性的加強;創作方法上寫實與假定性手法的交融。80年代初,艾特瑪托夫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一日長於百年》(1980),這部多種素材、多種主題、多種語體交織而成的“交響樂式”的小說,獲得了1983年度的蘇聯國家獎金。
1986年作家發表的又一部長篇小說《斷頭台》反映了善與惡、美與醜的衝突,曾引起蘇聯文壇激烈的爭論。1990年發表中篇小說《成吉思汗的白雲》,這是一部“歷史反思”題材的作品。
艾特瑪托夫在60年代後的蘇聯文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他的作品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浪漫主義激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抒情色彩,提出了尖銳的道德和社會問題。艾特瑪托夫的小說創作對中國當代作家有深刻影響。

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1963年小說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列寧獎金。1966年《永別了,古利薩雷》,1968年獲得蘇聯國家獎金。同年,艾特瑪托夫獲“吉爾吉斯人民作家”稱號。1970年《白輪船》發表。1971年艾特瑪托夫獲得了列寧勳章。《白輪船》改編為同名電影,獲1976年第9屆蘇聯電影節大獎。1977年《白輪船》獲蘇聯國家獎金。1978年艾特瑪托夫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1980年《一日長於百年》發表,並於1983年獲得蘇聯國家獎金。

主要社會活動:

1959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66年起艾特瑪托夫是歷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1976年起艾特瑪托夫擔任蘇聯作家協會理事會書記。他還是吉爾吉斯共產黨中央委員和吉爾吉斯科學院院士。1990年後艾特馬托夫開始涉足外交工作。1990年他被任命為蘇聯總統委員會委員;蘇聯解體後,他被任命為俄羅斯盧森堡大使;1993年底吉爾吉斯總統任命他為吉爾吉斯駐比利時大使,兼駐歐洲共同體和北約的代表;其後他一直同時擔任吉爾吉斯駐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三國大使兼駐北約和歐共體的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