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粟

名稱

罌粟(yīng sù)
拉丁文:Papaver somniferum L
別名:罌子粟、阿芙蓉,御米,象谷,米囊,囊子,鶯粟

(圖)櫻粟櫻粟

科屬

科:罌粟科 屬:罌粟屬

性狀

二年生草本。葉平滑,長橢形,有缺裂及鋸齒,互生。

(圖)櫻粟櫻粟

藥典記載

《本草》言他功極繁茂,三四月抽花莖,結青苞,花開則苞脫,大如爺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大而艷麗,有大紅、桃紅、紅紫、純紫、純白色,一種而具數色。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又名米囊花、御米花。古人詠罌粟多從其又名米囊花著筆。

相關詩歌

如唐郭震詩:"聞花空道勝於草,結實何曾濟得民?"宋楊萬里詠罌粟詩:"東君羽衛無供給,控借春風十日糧。"

罌粟的傳說

古埃及,罌粟被人稱之為“神花”。古希臘人為了表示對罌粟的讚美,讓執掌農業的司谷女神手拿一枝罌粟花。古希臘神話中也流傳著罌粟的故事,有一個統管死亡的魔鬼之神叫做許普諾斯,其兒子瑪非斯手裡拿著罌粟果,守護著酣睡的父親,以免他被驚醒。

罌粟的產地

原產於地中海東部山區、小亞細亞、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地,公元7世紀時由波斯地區傳入中國。
現在以印度與土耳其為兩大主要產地;亞洲方面,以中國、泰國、緬甸邊境的金三角為主要非法種植地區。

罌粟的外觀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木,株高60-100cm。莖平滑,被有白粉。葉互生,灰綠色,無柄,抱莖,長橢圓形。花芽常下垂,單生,開時直立,花大而美麗,萼片2枚,綠色,早落;花瓣4枚,白色、粉紅色或紫色。果長橢圓形或壺狀,約半個拳頭大小,黃褐色或淡褐色,平滑,具縱紋。種子多數,很像死不了的種子,很小,腎形,花期4月至5月,果期6月至8月。

罌粟的藥用價值

乳汁(即鴉片)中含多種生物鹼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與蒂巴因(Thebaine),對中樞神經有興奮、鎮痛、鎮咳和催眠作用。罌粟鹼(Papaverine)、那可汀(Narcotine)、那碎因(Narceine)等對平滑肌有明顯的解痙作用;
果殼(即罌粟殼)性微寒,味酸澀,有小毒,含低量嗎啡等生物鹼。另含多糖約2.4%,水解可得乳糖10%、阿拉伯糖6%、木糖6%、鼠李糖4%、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60%、4-0-甲基葡萄糖醛酸(4-0-Methylglucuronic acid)4%、微量岩藻糖(Fucose)、2-0-甲基岩藻糖(2-0-Methylfucose)、2-0-甲基木糖(2-0-Methylxylose)及葡萄糖醛酸(G-tucuronic acid)、景天庚糖(Sedoheptulose)、D-甘露庚酮糖(D-Mannoheptulose)、D-甘油基-D-甘露辛酮糖(D-Glycero-D-Mannooctulose)、內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赤蘚醇(Erythritol)。有斂肺、澀腸、止痛的作用。用於久咳、久瀉、脫肛、脘腹疼痛。本品易成癮,不宜常服。
中醫以罌粟殼入藥,處方又名“御米殼”或“罌殼”。在夏季“割煙”後採收,去蒂頭和種子,曬乾醋炒或蜜炙備用。種子含油50%,可以榨油。罌粟殼性平味酸澀,有毒,內含嗎啡、可待因、那可汀、罌粟鹼等30多種生物鹼,為鎮痛、止咳、止瀉藥,用於肺虛久咳不止、胸腹筋骨各種疼痛、久痢常瀉不止;也用於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等症。

罌粟的危害

罌粟是提取毒品海洛因的主要毒品源植物,長期套用容易成癮,慢性中毒,嚴重危害身體,成為民間常說的“鴉片鬼”。嚴重的還會因呼吸困難而送命。它和大麻,古柯並稱為三大毒品植物。所以,我國對罌粟種植嚴加控制,除藥用科研外,一律禁植。

罌粟的有害濫用方式

莖幹及葉含少量生物鹼,成熟枯乾後切成菸草吸食;未成熟蒴果割裂取其乳汁,乾燥凝固成鴉片後以附菸袋鍋之長管抽吸,割裂蒴果成熟後乳汁自行凝固於果殼成為鴉片之原體。
宜忌 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