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實

橡實

橡實,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麻櫟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或遼東櫟Quercus wutaishanica Mayr的果實。麻櫟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遼東櫟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四川等地。具有收斂固澀,止血,解毒之功效。用於泄瀉痢疾,便血,痔瘡,脫肛,小兒疝氣,瘡癰久潰不斂,乳腺炎,睪丸炎,面䵟。

基本信息

中醫記載

綠色橡實綠色橡實
本草綱目-橡實「校正」自木部移入。

「釋名」橡斗(《說文》)、皂斗(同)、櫟(音歷求)、柞子(音作)、(杼同。序、暑禹錫曰∶案∶《爾雅》雲∶栩,杼也。又曰∶櫟,其實。孫炎注云∶栩,一名杼也。櫟,似樗之木也。盛實之房也。其實名橡,有自裹之。《詩·唐風》雲∶集於苞栩。《秦風》雲∶山有苞櫟。陸機注云∶即柞櫟也。秦人謂之櫟,徐人謂之杼,或謂之栩。其子謂之皂,亦曰皂斗。其殼煮汁可染皂也。今京洛、河內亦謂之杼。蓋五方通語,皆一物也。時珍曰∶櫟,柞木也。實名橡斗、皂斗,謂其斗剜象斗,可以染皂也。南人呼皂如柞,音相近也。
「集解」頌曰∶橡實,櫟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花黃色,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皂斗,槲、櫟皆有斗,而以櫟為勝,宗曰∶櫟葉如栗葉,所在有之。木堅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為炭則他木皆不及。其殼雖可染皂,若曾經雨水者,其色淡。槲亦有殼,但小而不及櫟也。時珍曰∶櫟有二種∶一種不結實者,其名曰,其木心赤,《》雲“瑟彼柞”是也;一種結實者,其名曰栩,其實為橡。二者樹小則聳枝,大則偃蹇。其葉如櫧葉,而紋理皆斜勾。四、五月開花如栗花,黃色。結實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蓮肉,山人儉歲采以為飯,或搗浸取粉食,豐年可以肥豬。北人亦種之。其木高二、三丈,堅實而重,有斑紋點點。大者可作柱棟,小者可為薪炭。《周禮·職方氏》“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屬”即此也。其嫩葉可煎飲代茶。

果實

「修治」雷曰∶霜後收采,去殼蒸之,從巳至未,銼作五片,曬乾用。

周定王曰∶取子換水,浸十五次,淘去澀味,蒸極熟食之,可以濟飢。

「氣味」苦,微溫,無毒

「主治」下痢,濃腸胃,肥健人(蘇恭)。澀腸止瀉。煮食,止飢,御歉歲(大明)。

「發明」思邈曰∶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斷谷,啖之尤佳。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強健不極。

時珍曰∶木實為果,橡蓋果也。儉歲,人皆取以御飢。昔摯虞入南山,飢甚,拾橡實而食;唐杜甫客秦州,采橡、栗自給,是矣。

「附方」新五。

水谷下痢,日夜百餘行者∶橡實二兩,楮葉(炙)一兩。為末。每服一錢,食前烏梅湯調下血痢不止∶上方加縮砂仁半兩。

下痢脫肛∶橡斗子,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敷。(《直指方》)

痔瘡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一升。炒黃,滾水調作果子,飯上蒸熟食之,不過四、五次,效。(李樓《奇方》)石癰堅硬如石,不作膿∶用橡子一枚,以醋於青石上磨汁塗之。乾則易,不過十度即平

斗殼

「修治」大明曰∶入藥並宜搗細,炒焦或燒存性,研用。

「氣味」,溫,無毒

「主治」為散及煮汁服,止下痢。並可染皂(恭)。止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

「附方」新五。

下痢脫肛∶橡斗殼燒存性,研末。豬脂和搽,並煎汁洗之。(《直指方》)

腸風下血∶橡斗子殼,用白梅肉填滿,兩個合定,鐵線札住,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下。一方∶用硫黃填滿,研酒服。(余居士《選奇方》)

走馬牙疳∶橡斗殼,入鹽填滿,合定燒透,出火毒,研末,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漱過,搽之。(《全幼心鑒》)

風蟲牙痛∶橡斗五個(入鹽在內),皂莢一條(入鹽在內)。同過,研末。日擦三、五次,木皮、根皮(《拾遺》)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惡瘡,因風犯露致腫者,煎汁日洗,令膿血盡乃止,亦治痢(藏器)。止水痢,消瘰(大明)。

「附方」新一。
蝕爛癰腫及疣贅瘤痣∶柞櫟木灰四斗,桑柴灰四斗,鍛石一斗五升。以沸湯調濕,甑中蒸一日,取釜中沸湯七斗,合甑灰淋之取汁,再熬至一升,投亂頭髮一雞子大消盡,又剪五色彩投入消盡,瓶盛密收。每以少許,挑破點之。煎時勿令雞、犬、婦人、小兒見。(《普濟方》)

主要成分

本草綱目本草綱目
橡實即為殼斗科植物麻櫟的果實。冬季果實成熟後採收,連殼斗摘下,曬乾後除去殼斗,再曬至足乾,貯放通風乾燥處。種子含澱粉50.4%,脂肪油5%-20%。葉含鞣質。花粉含無羈萜酮(friedelin),β-香樹脂酮(β-amyrenone),羽扇烯(lupe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阿拉伯聚糖,硬脂酸(stearic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油酸(oleicacid),有機酸類台枸櫞酸、蘋果酸及胺基酸類。

其含澱粉和脂肪油,可釀酒和作飼料,油制肥皂;殼斗、樹皮含鞣質,可提取栲膠;木材堅硬、耐磨,供機械用材;果入藥,澀腸止瀉,能消乳腫;樹皮、葉煎汁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全木可以截段成段木後種植香菇和木耳。

藥物形態

(《雷公炮炙論》)

1.陸璣《詩疏》:栩,今柞櫟也。徐州謂櫟為杼,或謂之為栩,其子為皂,或言皂斗。今京洛及河內言杼斗,或雲橡斗,讀櫟為杼,五方通語也。

2.《唐本草》:槲、櫟皆有斗,以櫟為勝,所在山谷中皆有。

3.《本草圖經》:櫟,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黃花,八、九月結實,其實為皂斗。不拘時采其皮並實用。

4.《本草衍義》:櫟,葉如栗葉,在處有,但堅而不堪充樹,亦木之性也。山中以橡仁為糧,然澀腸。木善為炭,他木皆不及。

5.《綱目》:櫟有二種,一種不結實者,其名曰棫,其木心赤,《詩》雲,瑟彼柞棫,是也。一種結實者,其名曰栩,其實為橡。二者樹小則聳枝,大則偃蹇,其葉如櫧葉,而文理皆斜向,四、五月開花如栗,花黃色,結實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蓮肉。山人儉歲采以為飯,或搗浸取粉食,豐年可以肥豬,北人亦種之。其木高二、三丈,堅實而重,有斑文點點,大者可作柱棟,小者可作薪炭。其嫩葉可煎飲代茶。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下痢,厚腸胃,肥健人。
2.《日華子本草》:澀腸止瀉。
3.《本草經疏》:澀精。
4.《綱目拾遺》:治胎疝。
釋名橡斗、皂斗、櫟、柞子、茅、栩。
氣味實:苦、微溫、無毒。
斗殼:澀、溫、無毒。
木皮:苦、平、無毒。

異名

栗(《莊子》),橡栗(《呂氏春秋》),梂(《爾雅》),皂斗(《呂氏春秋》高誘注),橡子(《莊子》司馬彪注),杼斗(《唐本草》),橡斗子(《日華子本草》),柞子(《綱目》),櫟子(《醫林纂要》),麻瀝果(《綱目拾遺》)。

來源

為殼斗科植物麻櫟的果實。

植物形態

麻櫟,又名:栩、櫟(《詩經》),橡(《莊子》),杼(《毛詩傳》),柞樹(《爾雅》鄭玄注),柞櫟(陸璣《詩疏》),櫪(《本草拾遺》),橡櫟(《本草圖經》),橡子樹(《救荒本草》),紫櫟、橡碗樹、青剛、黃麻櫟、櫟子樹。

落葉喬木,高15~20米,直徑約60厘米。樹皮灰黑色,具不規則深裂;小枝暗灰褐色,無毛,具多數淺黃色皮孔;幼枝黃褐色,有絨毛;冬芽圓錐形,灰褐色,鱗片闊卵形,有毛。葉互生,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長9~15厘米,寬2.5~3.6厘米,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先端漸尖;邊緣有刺狀鋸齒,側脈12~17對,直達齒尖,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幼時有黃色短細毛,後脫落,僅脈腋有毛;葉柄長2~3厘米,有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成柔荑花序,通常數個集生於新枝下部葉腋,長6~12厘米,被柔毛,花被通常5裂,雄蕊4,罕較多;雌花1~3集生新枝葉腋,子房3室,花柱3;殼斗杯狀,包堅果約1/2弱,鱗片狹披針形,呈覆瓦狀排列,反曲,被灰白色柔毛,堅果卵球形或卵狀長圓形,淡褐色。花期5月。果期次年9~10月。

功效作用

橡實作中藥功效與作用,據李世珍《本草綱目》所載如下:

「釋名」橡斗、皂斗、櫟、柞子、茅、栩。
「氣味」實:苦、微溫、無毒。斗殼:澀、溫、無毒。木皮:苦、平、無毒。
「主治」
1、下痢。用橡實二兩、楮葉(炙)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飯前服,烏梅湯調下。
2、血痢。治方同上,加縮砂仁半兩。
3、下痢脫肛。用橡斗子燒存性,研為末,調豬油敷塗。
4、石癰(癰如石,不作膿)。用橡子一枚,在青石上磨醋,取滇塗癰,藥乾即換。十多次後癰漸消。
斗殼:為散及煮汁服,止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
木皮、根皮:止水痢,消瘰瀝。煎水洗,治惡瘡腫痛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