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驛鎮

橋驛鎮

橋驛鎮,隸屬於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位於長沙市北郊,距市區伍家嶺18公里,是長沙的北大門,與望城區中心隔湘江而望。 橋驛鎮面積為103平方公里,人口為3.84萬人,轄橋頭驛社區、馬安、群力等17個行政村(社區)。

基本信息

概況

橋驛 橋驛

橋驛位於中國湖南長沙望城區,為長株潭北核功能區配套協作的小城鎮,有騰飛中的“河東明珠 ”之稱,2010年,環境保護部授予長沙市橋驛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稱號,國家生態建設示範區,以農家樂為特色的旅遊休閒小鎮,境內有長沙黑麋峰森林公園。

行政區劃

橋驛鎮 由原橋驛鄉、楊橋鄉、黑峰鄉合併建制總面積103平方公里,人口3.84萬人,轄橋頭驛社區、馬安、群力、力田、沙田、民望、楊橋、白石、民福、丁家、洪家、聯合、洞陽、峰北、禾豐、永豐、龍塘17個行政村(社區)。

近年來,按照長沙市委“整治城鄉結合部,做靚省會的視窗和門戶”的指示和望城區委“凝聚精氣神、打造軟實力、建設大橋驛”的要求,橋驛鎮順時勢定思路,用超前的觀念引領發展。

經濟建設

發展目標:“建設民淳景美、重商興業的城北第一景區名鎮”。

橋驛鎮 橋驛鎮

“民淳”就是要關愛民眾、教育民眾、純化民眾、贏得民眾;“景美”就是凸顯青山碧水、構築綠色屏障、美化鄉村環境、重現古驛風貌;“重商”就是繁榮老街商貿、規範商戶管理、科學挑商 選資、服務項目落地;“興業”就是發展生態產業、推動和諧征拆、形成獨有品牌、百姓安居樂業。

發展路徑:山上山下、統籌而謀,名峰古驛、聯動發展。

工作重點:確保穩定前提、打好產業基礎、形成集鎮核心、塑造麋峰亮點

自然資源:鎮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8.9℃,年降水量1410.8毫米。鎮域地勢西部緩和,東部山巒疊嶂。鎮內土質肥沃,農、林、畜、禽、水產品豐富,花崗石、陶土、矽砂等礦產資源均有較大儲量。鎮區集青山之錦秀,匯綠溪之歡騰,融英烈之壯美,合星城之繁華於一身,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交輝映。被譽為“小張家界”的長沙黑麋峰森林公園風景秀美,古蹟甚多,是集休閒、避暑、療養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工業

(1)橋驛服飾工業園;(2)橋驛“農家樂”莊園;(3)橋驛無公害優質稻基地;(4)橋驛花崗岩集團公司;(5)黑麋峰狩獵場;(6)望城河東商貿城。

交通

橋驛鎮 橋驛鎮

省道長湘公路貫穿全鎮,雙向四車道,寬18米,與319國道及長沙繞城高速公路線相連 ,將橋驛鎮和長沙市融為一體。

京廣鐵路穿鎮而過,設有橋頭驛、楊橋兩個車站,客運貨運極為方便,是橋驛鎮之所以成為望城縣河東地區最大貨物集散地的重要條件。

湘江深水碼頭毗鄰鎮區,800噸貨輪可四季通航,客貨輪均可經城陵磯國際港通江達海。

鎮區距國家一級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僅45公里,有長沙繞城高速公路和319國道相通,中城市及港、澳地區和其他國家。

長沙市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專用公路為改性瀝青路面,與新長湘線接口,縱深入鎮內森林公園,與橋汩線、欄丁線、巷複線等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電力

全鎮有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2座,水力發電站2座。農村電網必造已基本完成,電力“十五”規劃完全達到未來鎮域內用電負荷要求。境內有湖南省首座抽水蓄能電站黑麋峰抽水蓄能電站,電站總裝機規模1200MW抽水蓄能機組。

通訊

鎮區通信系統功能完善,建立了寬頻網路、移動通信、數字傳真、程控電話等通訊網路,與全國及世界各地聯繫便利通暢。

土特產

優質水稻、大豆、柑桔、蔬菜農產品給糧食精深加工和生態農業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豐富的花崗石資源、源遠流長的楊橋眼鏡,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湘繡,可謂名揚海內外。

八珍

依託黑麋峰的高山優勢,利用本地氣候、植被茂盛的豐富資源,抓住契機,形成橋驛八珍( 黑山羊、土山雞、麋峰泉蓮、高山香米、九月香菌、高崖仙果、峰北金針、洞陽玫瑰)品牌,打入高端市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名勝

黑麋峰

橋驛 橋驛

長沙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長沙市正北、望城區東北部的橋驛鎮境內,北接汨羅市高家坊鎮,南連開福區,東與長沙縣接壤,是市區內最大、海拔最高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距離長沙市中心19公里,距離望城區高塘嶺鎮25公里,水陸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廣鐵路穿鎮而過,並設有橋頭驛、楊橋兩個火車站。省道長湘公路貫穿全鎮,與國道繞城線相通。長沙市固體廢棄物處理場專用公路與長湘線接口,縱深入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與橋汨線、巷複線等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公園總面積為4079公頃,公園內森林覆蓋率為80.2%,主峰海拔590.5米,其中森林公園內3個主要水體水域面積89.6公頃。公園夏季平均氣溫為20—28℃之間,形成了“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山地森林小氣候,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種子植物124科438屬651種。其中具有藥用價值的達113種。有野生脊椎動物74種,其中哺乳動物28種、鳥類28種、爬行類11種、兩棲類7種。

登臨絕頂,群山莽莽,奔來眼底:朝賞日出,暮觀落霞,令人心曠神怡。在崇山峻岭之間,湖溪沖水庫等十數上水面宛如高峽平湖,明澈如鏡:“神水泉”涌,“龍門”飛瀑,構成無數山澗溪流,叮咚有聲:溪流中多異石,如鯉魚石、池畔金龜,皆神形兼備,惟妙惟肖:山谷坡間,梯田園之間,鳥語花香,四時不絕:茂林修竹,四季常青。由於高山林密構成“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的森林小氣候,這裡平均氣溫14℃,夏天平均氣溫20-280C ,空氣清新,水質優良,能滿足人們返璞歸真的渴求,誠為休閒、旅遊、會議的勝地。

橋驛鎮 橋驛鎮

黑麋峰久以人文鼎盛著稱。唐高僧及書法家懷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曾遊歷麋 峰,至今墨跡猶在。唐大詩人劉長卿常入山尋幽訪勝,有詩紀行。據傳八仙之一呂洞賓曾入山修道,今有“壽”字石刻、洞賓崖等十多處呂仙遺蹟,故道家稱此山為“洞陽山”,列入“列入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中。其後佛門子弟亦入山中,此山遂成為長沙地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頂“洞陽古剎”香火不絕、聲名遠播。

黑麋峰人文景觀資源豐富,有名勝古蹟,人文景觀23處,鞋子石等十多處呂仙遺蹟。公園還有豐富的古代石刻石雕,悠久的民間文化,以及純存的風俗民情,良好的自然環境與各具特點的休閒度假項目,使黑麋峰成為長沙近郊民眾“享受綠色,回歸大自然”的絕好去處,公園被譽為“天然大氧吧”。

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長沙黑麋峰都卜勒天氣雷達站

橋驛鎮 橋驛鎮
橋驛鎮 橋驛鎮
橋驛鎮 橋驛鎮

教育

境內知名學校有橋驛中學、望城二中、維新中學、望城縣橋驛鎮中心國小、馬安國小等。

望城二中

望城縣第二中學創辦於1942年,初創時為湖南私立思益中學,校址位於望城縣橋驛鎮。目前,學校擁有教學班30個(為普高教育和特色教育),在編職工115人,其中,中高級職稱教師48人,現有學生1800餘人,寄宿生1000餘人.學校占地96570餘平方米.教學辦公設施建築面積31000平方米.現已擁有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教學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微機房、語音室、多媒體教學系統、電子備課室,教育電視台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一應俱全。音樂室、美術室、舞蹈房、體育訓練場、閱覽室等文化設施齊備,目前已列為長沙市第二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望城縣第二中學是望城縣辦學歷史上最長的中學之一,從1942年至今為國家培養了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15000餘人,向高等院校輸送了合格新生3000餘人。

望城縣橋驛鎮中心國小

望城縣橋驛鎮中心國小位於橋驛鎮橋頭驛社區文化路,東臨京廣線、西依長湘路、南向橋驛商業街、北靠黑麋峰森林公園路,交通十分便利。學校始建於1990年9月,至今已有17年。建校至今,先後被授予縣級文明單位、縣級規範化學校、長沙市示範家長學校、湖南省親職教育先進單位、十五規劃課題《21世紀引探教學法研究》實驗基地。

學校占地面積19453平方米,建築面積3118平方米。現有教職工44人,其中專任教師41人,專任教師中本科學歷12人,大專學歷21人,中師學歷8人,專任教師合格率達到100%,國小高級教師26人,省級骨幹教師2人,市級骨幹教師6人,縣級名教師2人,學科帶頭人5人。教學班12個,學生573人。

學校教學設施齊全,有綜合實驗室、儀器室、微機室、圖書室、體衛室、少先隊室、多功能活動室等多種專業教室,2006年,我校在台塑集團的援建下,新建了明德國小教學樓、食堂、學生宿舍、沖水式廁所,教學條件和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十幾年裡,學校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方針,堅持“以德為先,育人為本”的思想,堅持“內嚴管理,外樹形象”“常規立校,科研興校”的路子,把“品學兼優、勤勞樸實”確定為校訓,倡導“弘志明德、勤勞樸實”的校風,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隨著教育形式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我校在校園建設上不斷完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設備不斷充實,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教育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學校教研組現承擔《數學引探教學法課題——主持人式教學模式》和《如何在農村國小開展新三好學生“評價工作》兩個課題的研究。多位教師參加省級、市級、縣級賽課均獲得一等獎,近三年教師教學論文有36篇獲國家、省、市級獎勵,有6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

多年來,學校把鞏固提高“兩基”成果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實現了小學生畢業率100%,其他年級全科及格率達98%,體育合格率達98%,思想品德合格率達100%。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4年、2005年、2006年我校少先大隊連續評為“長沙市紅旗大隊”,2004年在縣小學生廣播體操通訊賽中獲一等獎,2005年在縣‘六一“文藝匯演中,舞蹈《浪花花》獲二等獎,2006年學校工會創縣“模範職工小家”。2006年在縣田徑運動會上,我校獲團體總分第七。2005年、2007年兩次在縣鼓號隊表演賽中獲得一等獎。各類學生作品常在報刊雜誌上發表。

學校以德育為首,以人為本,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充分利用“明德”資源,開展“全人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團結進取,奮力拚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