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石石鐵隕石

橄欖石石鐵隕石

橄欖石石鐵隕石,又稱橄欖隕鐵,屬於石鐵隕石的一種。橄欖隕鐵形成於小行星的矽酸鹽地幔與金屬地核相匯處。

簡介

橄欖石石鐵隕石,又稱橄欖隕鐵,屬於石鐵隕石的一種。橄欖隕鐵形成於小行星的矽酸鹽地幔與金屬地核相匯處。

結構與成分

它包含厘米尺度的橄欖石晶體,一種在鐵鎳矩陣內的橄欖石成分。粗金屬區域在蝕刻後會出現魏德曼花紋,微量的成分有磷鐵石、隕硫鐵、鉻鐵礦、輝石、和磷酸鹽(白磷鈣礦、磷鎂鈣石、磷鎂石、和磷鈣鈉石

分類和子群

依據氧同位素的組成,石鐵隕石可以分成3個子群[3]:
主群(MG):幾乎是全部的石鐵隕石。
鷹站群(ES):只有鷹站、冷灣、和Itzawisis的石鐵隕石。內部有豐富的橄欖石和豐富的鎳構成的金屬基。
輝石群(PX):只有Vermillion和Yamato8451。它的名稱來自高含量的直輝石類(大約5%)。金屬基顯示細緻的八面體魏德曼花紋。

起源

橄欖隕鐵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已經分化的小行星被撞擊而四散濺射出介於核心和地涵邊界部分的物質。另一種新的假設是它們是核心和地涵材料混合的物質。

歷史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將它們的名稱和2號小行星智神星相連結,但實際上名稱源自德國的博物學家彼得·帕拉斯(1741-1811),他於1772年在西伯利亞山區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發現質量680公斤的隕石[5]。帕拉斯在1776年對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質量的敘述,在1790年代被E.F.F.克拉尼引用做為隕石墬落在地球上的一個例證,而他的論述被當時大多數的科學家認為是童話。這塊岩石與當地所有的岩石或礦石不同(如此大塊的岩石也不可能是在意外中被運送到此地),但是他的一些金屬成分和在完全不同的區域中找到的其他幾顆相似。

墬落橄欖隕鐵

橄欖隕鐵是一種罕見的隕石,包括在南極洲發現的10顆和4顆墬落隕石,已經發現的總數只有61顆[7][8]。依照墬落的時間順序排列:
民內歐:義大利的西西里。在1826年5月,觀察到一顆明亮的流星,夾雜著咆哮的聲音呼嘯而落,但只蒐集和保留到46公克的隕石。
Zaisho:在日本,於1989年2月1日出現火球之後,發現330公克的墬落隕石[9]。
Marjalahti:蘇聯的卡瑞利亞,在一顆明亮的流星出現和爆炸之後,大量的隕石落下,在1902年6月發現了45公斤的隕石。在當時墬落的地點仍屬於芬蘭的領土,Marjalahti隕石的主要部分現在保存在赫爾辛基大學的地質博物館。
墨隆:蘇聯的奧墨隆區域,倫迪爾種在1981年5月16日觀察到隕石下降,並且在兩年後發現250公斤的隕石。一個氣象觀測站在同一天觀測到一個火球,證實了這次的隕石墬落。

發現橄欖隕鐵

雖然橄欖隕鐵是非常罕見的隕石,但還是有足夠多的橄欖隕鐵被找到並保存在博物館中,可供研究之用。這是因為發現的數量夠多,有些的質量還大於一公噸,下列是發現的橄欖隕鐵隕石中最大的一些:
布倫罕:1980年於美國堪薩斯州發現,最初報告在海薇蘭坑的淺坑中,散布著大約20塊碎片,總質量約1,000公斤。稍後,又發現了更多的碎片,包括一顆埋入地下5尺,重達1000磅(454公斤)的隕石,總質量達到3.4公噸。一塊487公斤重的隕石被收藏在芝加哥的自然史博物館。2005年和2006年,在阿肯色州的史蒂夫阿諾德和德克薩斯州的菲爾馬尼又挖掘出一些大隕石,最重的有650公斤[10][11]。
Huckitta:1937年在澳大利亞北領土發現,質量重1400公斤。1924年在愛麗絲泉發現,重1公斤的隕石是它的碎片。
阜康:2000年在中國新疆省發現,質量1003公斤。
Imilac:1822年即在智利的亞他加馬沙漠中被發現,有些質量達到200公斤,總質量大約920公斤
巴亨隕鐵:1810年即在白俄羅斯哥麥爾地區被發現,在散布區發現了許多的顆粒,總質量大約是820公斤。2002年又在10尺深處發現一塊227公斤的隕石。
艾斯開爾:在阿根廷秋波的一塊重755公斤的隕石,在1951年被發現前,是埋嵌在土壤中。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在1749年,於前蘇聯葉尼塞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南方大約145英里出發現一塊大約700公斤的隕石。它在1772年被彼得·帕拉斯看見,並運送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見上文)。主要的一塊重515公斤,現在保存在莫斯科的科學研究院。有趣的是,1990年在靠近帕拉索夫卡(Pallasovka)發現一塊198公斤的橄欖隕鐵被命名為彼得·帕拉斯,以尊崇他在18世紀在這個地區旅行時所進行的地質學研究。

科幻

在超人再起的電影中,萊克斯·盧瑟從都會區的自然史博物館偷走的氪里普頓標本被標示為橄欖隕鐵。橄欖隕鐵包含的橄欖石結晶,外觀類似電影中綠色的氪里普頓晶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