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通信系統

模擬通信系統

模擬通信系統是指在用戶線上傳輸模擬信號的通信方式。

基本信息

簡介

模擬通信系統是指利用模擬信號傳遞數據的通信系統。在模擬通信系統中,其信道中傳輸的必須是模擬信號。

組成

信道中傳輸模擬信號的系統稱為模擬通信系統。模擬通信系統的組成可由一般通信系統模型略加改變而成,如圖所示,這裡,一般通信系統模型中的傳送設備和接收設備分別為調製器解調器所代替。

對於模擬通信系統,它主要包含兩種重要變換。一是把連續訊息變換成電信號(傳送端信源完成)和把電信號恢復成最初的連續訊息(接收端信宿完成)。由信源輸出的電信號(基帶信號)由於具有頻率較低的頻譜分量,一般不能直接作為傳輸信號而送到信道中去。因此,模擬通信系統里常用第二種變換,即將基帶信號轉換成適合信道傳輸的信號,這一變換由調製器完成;在接收端同樣需經相反的變換,它由解調器完成。經過調製後的信號通常稱為已調信號。

已調信號有三個基本特性:一是攜帶有訊息,二是適合在信道中傳輸,三是頻譜具有帶通形式,且中心頻率遠離零頻。因而已調信號又常稱為頻帶信號。

必須指出,從訊息的傳送到訊息的恢復,事實上並非僅有以上兩種變換,通常在一個通信系統里可能還有濾波、放大、天線輻射與接收、控制等過程。對信號傳輸而言,由於上面兩種變換對信號形式的變化起著決定性作用,它們是通信過程中的重要方面,而其他過程對信號變化來說,沒有發生質的作用,只不過是對信號進行了放大和改善信號特性等,因此,這些過程我們認為都是理想的,而不去討論它。

模型

模擬通信系統模擬通信系統
模擬通信系統(AnalogCommunicationSystem,ACS)的模型如圖所示。圖中包含以下兩種重要變換。

(1)“連續訊息↔原始電信號”,即在傳送端把連續訊息變換成訊息信號(也稱基帶信號)。基帶的含義是指信號的頻譜從零頻(或接近零頻)開始到幾兆赫茲,如語音信號(300~3400Hz)、圖像信號(0~6MHz)。在接收端進行相反的變換。完成這種變換和反變換的是信源和信宿

(2)“基帶信號↔已調信號”,即把基帶信號變換成適合在信道中傳輸的信號,並在接收端進行反變換。完成這種變換和反變換的器件稱為調製器和解調器。

應該指出,除上述的兩種主要變換外,實際通信系統中一般還有濾波、放大、天線輻射等信號處理過程。但是,上述兩種變換起主要作用,而其他處理只是對信號進行波形或性能上的改善,不會使信號發生質的變化。

性能指標

有效性

模擬通信系統的有效性指標用傳輸頻頻寬度衡量,採用不同調製方式傳輸需要的頻頻寬度(簡稱頻寬B)不同,信號的頻寬B越小,占用信道頻寬越少,在給定信道時容納的傳。輸路數越多,有效性越好。需要說明的是:信號頻寬系統頻寬信道頻寬是有區別的。信號頻寬由信號頻譜密度或功率頻譜密度在頻域的分布規律決定;系統頻寬由電路系統的傳輸特性決定;信道頻寬由信道的傳輸特性決定。實際工作中用得比較多的是信號頻寬和信道頻寬。其中,信號頻寬越小有效性越好,如SSB信號有效性優於FM信號;而信道頻寬越大越好,如同軸電纜、光纖傳輸媒質比電話線頻寬大,傳輸能力強。信號頻寬和信道頻寬的關係可以比喻成高速公路上的車與路的寬度,車越小,路上容納的車就越多,路的利用率越高。

可靠性

模擬通信系統的可靠性指標用接收端的最終輸出信號噪聲功率比(或SignalNoiseRatio,SNR,簡稱信噪比S/N)衡量。不同調製方式在同樣信道信噪比下所得到的最終解調輸出信噪比也不同,調頻系統的輸出信噪比大於調幅系統,故可靠性比調幅系統好,但調頻信號所需傳輸頻寬高於調幅信號,有效性變差,這反映了通信系統有效性與可靠性的矛盾。

套用實例

電力線載波通信

電力線載波通信系統是採用高壓輸電線作為傳輸媒介的載波通信系統,中國使用的電力線載波信道的頻寬為40—500kHz。由於電力線載波的頻帶較窄,所以對信號採用單邊帶調製。電力線載波機利用頻率搬移,頻率分割和雙向通信原理實現傳輸線的多路復用。典型的音頻有效傳輸頻帶為0.3~3.7kHz(用於傳送話音、遠動、保護三種信號)。電力線載波通信採用兩級單邊帶調製將話帶信號調製到適合其傳輸的高頻信道,然後用頻分復用的方式進行傳輸,從而可以充分利用信道頻寬。比如,要將一個話音信號調製到40—44kHz的高頻信道上,則需要經過兩級調製,第一級採用中頻調製,載波頻率為12kHz,取上邊帶信號,然後再對這個上邊帶信號用56kHz的載波信號進行高頻調製,取其下邊帶,即可把0~4kHz(考慮了一定的保護間隔)的話音信號調製到要求的高頻信道上。對信號進行放大後即可送入電力線載波信道進行傳輸了。

調頻廣播

傳統的模擬調幅廣播具有覆蓋範圍廣,接收成本低,適合固定和移動接收等優點,一直被世界各國作為基本的信息傳播技術手段之一。調頻(FM)立體聲廣播(FMStereoBroadcasting)系統也是一個FDM系統的例子。在普通單聲道調頻廣播中,調製信號的最高頻率為15kHz,由卡森公式可算出調頻信號的頻寬為180kHz。由此規定各電台之間的頻道間隔為200kHz。在1961年以前,所有的商用FM廣播都是單聲道的。也就是說,話音和音樂頻譜都在50Hz~15kHz的單聲道內。這個單聲道對高頻載波進行調頻,再通過州圖441AM廣播接收機框圖寬為200kHz的信道進行傳輸。在單聲道傳輸中,接收機的每個揚聲器都再生出同一個信息。用特殊的揚聲器可以將信息頻率分開(如用於低音的低音揚聲器,用於高音的高音揚聲器),但不能在空間上將單聲道聲音分開。整個信息信號好像都來自於同一個方向。

FM立體聲廣播中,聲音在空間上被分成兩路音頻信號,一個左聲道信號L,一個右聲道信號R,頻率都在50Hz~15kHz之間。左聲道與右聲道相加形成和信號(L+R),相減形成差信號(L-R)。在調頻之前,差信號(L-R)先對38kHz的副載波進行抑制載波雙邊帶(DSB-SC)調製,然後與和信號(L+R)進行頻分復用後,作為FM立體聲廣播的基帶信號,其形成過程如圖6所示,頻譜結構如圖7所示。圖7中,0—15kHz用於傳送(L+R)信號,23kHz—53kHz用於傳送(L-R)信號,59kHz~75kHz則用作輔助通道。(L-R)信號的載波頻率為38kHz,在19kHz處傳送一個單頻信號(導頻),用於接收端提取相干載波和立體聲指示。將導頻取為19kHz而不是38kHz的原因是,19kHz的導頻更容易從接收端的頻分復用信號中分離出來。在普通調頻廣播中,只傳送0~15kHz的(L+R)信號。

接收立體聲廣播後先進行鑒頻,得到頻分復用信號。對頻分復用信號進行相應的分離,以恢復出左聲道信號L和右聲道信號R。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