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葉

樟樹葉

為樟科植物樟的葉片。【性味】《陸川本草》:"味苦辛,溫。"【功用主治】祛風,除濕,止痛,殺蟲。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疥癬。①《陸川本草》:"殺蟲.殺菌,治疥癬。"②《南寧市藥物志》:"祛風,化痰,殺蟲。治寒性風濕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撲傷,散毒,行氣,止痛。"③《廣西中藥志》:"枝、葉洗風濕。"【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搗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搗敷。【宜忌】《南寧市藥物志》:"切記,孕婦忌服。"【選方】①治面黃虛腫:樟樹葉、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②治鉤蟲病:樟樹嫩梢半斤。炒黃,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溫服。(《江西草藥》)③治腳上生瘡,此瘡個個如小筆管大者:樟樹葉,搗熟,略摻拔毒丹,外貼樟樹葉,連換。(《周益生家寶方》)④治陰疽:樟樹鮮葉合冷飯粒搗敷患處。初期能消,如已化膿則能排膿。(《泉州本草》)⑤治鵝掌風:樟葉(鮮)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藥》)④治燙傷起泡:樟葉、皮各適量。曬乾燒灰,蛋清調搽。(《江西草藥》)

基本信息

樟樹葉·版本二

簡介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Zhānɡ Shù Yè

【英文名】Leaf of Camphortree

【別名】樟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樟。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cam Phora(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採收和儲藏: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後含油多時采,鮮用或晾乾。

原形態

樟,常綠喬木,高20-30m。樹皮灰褐色或黃褐色,縱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葉均有樟腦味。葉互生,革質,卵狀橢圓形以至卵形,長6-12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鈍或闊楔形,全緣或呈波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灰綠色或粉白色,無毛,幼葉淡紅色,脈在基部以上3出,脈腋內有隆起的腺體;葉柄長2-3cm。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綠白色或淡黃色,長約2mm;花被6裂,橢圓形,長約2mm,內面密生細柔毛;能育雄蕊9,花葯4室;子房卵形,光滑無毛,花柱短;柱頭頭狀。核果球形,寬約1cm,熟時紫黑色,基部為宿存、擴大的花被管所包圍。花期4-6月。果期8-11月。

分布生境及主要成分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栽培或野生於河旁,或生於較為濕潤的平地。

資源分布: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揮髮油,其主要成分是樟腦(camphor)(54.54%),還有1,8-桉葉素(1,8-cineole)和少量α-松油醇(α-terpineol),β-蒎烯(β-pinene),α-蒎烯,牻牛兒醛(geranial),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樟烯(camphene),龍及(borneol),橙花醛(neral)等。

藥用價值

【性味】辛;溫

【歸經】心;脾;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殺蟲。主風濕痹痛;胃痛;水火燙傷;瘡瘍腫毒;慢性下肢潰瘍;疥癬;皮膚瘙癢;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搗汁、研末。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注意】《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忌服。

【附方】①治面黃虛腫:樟樹葉、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開水送服。(《湖南藥物志》)②治鉤蟲病:樟樹嫩梢半斤。炒黃,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溫服。(《江西草藥》)③治腳上生瘡,此瘡個個如小筆管大者:樟樹葉,搗熟,略摻拔毒丹,外貼樟樹葉,連換。(《用益生家寶方》)④治陰疽:樟樹鮮葉合冷飯粒搗敷患處。初期能消,如已化膿則能排膿。(《泉州本草》)⑤治鵝掌風:樟葉(鮮)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藥》)⑥治燙傷起泡:樟葉、皮各適量。曬乾燒灰,蛋清調搽(《江西草藥》)

【各家論述】

1.《陸川本草》:殺蟲,殺菌,治疥癬。

2.《南寧市藥物志》:被風,化痰,殺蟲。治寒性風濕骨病,胃痛。外治跌打撲傷,散毒,行氣,止痛。

3.《廣西中藥志》:枝、葉洗風濕。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與樟樹葉相關的詩句

1、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高駢《山亭夏日》

2、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車。

——蘇軾《浣溪沙》

3、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如夢令》

4、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王昌齡《採蓮曲》

5、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虞世南《蟬》

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香樟樹葉作用

作用1.香樟樹葉可以用來抑菌

吳傳茂等採用濾紙片擴散法,用樟葉的乙醇提取物進行了抑菌實驗,發現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漢遜氏酵母菌、青黴、毛霉有一定的】菌作用。王春台等從樟樹落葉中提取得到棕黑色色素,並發現在一定濃度範圍內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巨大芽孢桿菌、蘇雲金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作用2.香樟樹葉可以用來抗氧化

Hye Ja Lee等採用1,卜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法和黃嘌呤氧化酶(XO)法測定了樟樹葉的抗氧化活性,發現樟樹葉抗氧化活性物質主要集中在正丁醇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其抗氧化活性高於陽性對照維生素C。孫崇魯等採用烘箱貯存法測定了樟樹葉黃酮提取物在豬油中的抗氧化活性,發現樟樹葉黃酮提取物具有明顯的抗氧化效果,且抗氧化性隨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強。

作用3.香樟樹葉可以用來抗炎和抗癌

Hye Ja Lee等研究了樟樹葉提取物對各種不同炎症反應的抑制作用。其中lOOyg/mL的甲醇粗提物、正己烷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能夠抑制脂多糖(LPS)誘導小鼠巨噬細胞系RAW264.7生成白細胞介素工L-ip,白細胞介素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a,,抑制率可達20%~70%;lOOlig/mL的正己烷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能抑制LPS/干擾素丫誘導的巨噬細胞中一氧化氮的生成,抑制率可達6526;lOOyg/mL的甲醇粗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能夠顯著地抑制LPS/干擾素),誘導的巨噬細胞中前列腺素E2的生成;lOOyg/mL的正己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能夠抑制整合素CD29的表達,抑制率可達70%~80%。

作用4.香樟樹葉具有良好的驅蟲效果,民間一直有用樟腦丸驅蟲的習慣。樟腦對蚊蟲有一定驅避作用,驅蚊時間達6h以上。周瓊等在研究中發現樟樹葉的乙醇提取物對3種蚜蟲都有一定的忌避作用且效果較好。

作用5.香樟樹葉可以提取食用和染布用色素

作用6.香樟樹葉可以製取保鮮劑

香樟皮的價值

【藥名】香樟皮

【功效】行氣。

【套用】香樟皮粉巧治下肢潰瘍。

新鮮香樟皮適量,颳去外皮,烘乾後研細末,過80~100目篩,貯瓶中備用。

先用3%雙氧水清洗瘡面,去除腐爛組織。然後取香樟皮粉適量加維生素AD丸內油調拌,敷於潰瘍面,再用紗布或繃帶輕扎。每日換藥1次,一般15~25日即愈。

二、另外,明代李時珍記載:

如用香樟木煎湯,可以“浴腳氣疥癬風癢”;用香樟木做木拖鞋,可以除腳氣;“手足痛風:冷痛如虎咬者。”“用香樟木屑一斗,急流水一石,煎極滾泡之,乘熱安足於桶上熏之”。

三、現代醫療上

其樹根、樹皮、樹葉、果實、枝、木材、葉中提煉的結晶均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專業提取套用於臨床(醫院)。

四、其他效用

本種為亞熱帶地區(西南地區)重要的材用和特種經濟樹種,根、木材、枝、葉均可提取樟腦、樟腦油,油的主要成分為樟腦、松油二環烴、樟腦烯、檸檬烴、丁香油酚等。

樟腦供醫藥、塑膠、炸藥、防腐、殺蟲等用,樟油可作農藥、選礦、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

木材質優,抗蟲害、耐水濕,供建築、造船、家具、箱櫃、板料、雕刻等作用;

枝葉濃密,樹形美觀可作綠化行道樹及防風林。

摘取香樟的葉片,揉碎後塗抹在手腳表面上,有防蚊的功效。

香樟的木材耐腐、防蟲、緻密、有香氣。是家俱、雕刻的良材。

科學研究證明,香樟所散發出的松油二環烴、樟腦烯、檸檬烴、丁香油酚等化學物質,有淨化有毒空氣的能力,有抗癌功效,過濾出清新乾淨的空氣,沁人心脾。長期生活在有香樟的環境中會避免患上很多疑難病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