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巢螟

樟巢螟

樟巢螟,是昆蟲綱,鱗翅目,螟蛾科,別名樟叢螟、樟葉瘤叢螟 ,學名Orthaga olivacea Warre,以樟、小胡椒為寄主經歷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的一種幼蟲時期取食樟樹葉片的害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成蟲

樟巢螟樟巢螟
體長8-13毫米,翅展22-30毫米,頭部淡黃褐色,觸角黑褐色,雄蛾微毛狀基節後方混合淡白的黑褐色鱗片,下唇須外側黑褐色,內側白色,向上舉彎曲超過頭頂,末端尖銳。雄蛾胸腹部背面淡褐色,雌蛾黑褐色,腹面淡褐色。前基部暗黑褐色,內橫線黑褐色,前翅前緣中部有一黑點,外橫線曲折波浪形,沿中脈向外突出,尖形向後收縮,翅前緣2/3處有1乳頭狀腫瘤,外緣黑褐色,緣毛褐色,基部有一排黑點。後翅除外緣形成褐色帶外,其餘灰黃色。

扁平圓形,直徑0.6-0.8毫米,中央有不規則的紅斑,卵殼有點狀紋。卵粒不規則堆疊一起成卵塊

幼蟲

初孵幼蟲灰黑色,2齡後漸變棕色。老熟幼蟲體長22-30 毫米,褐色,頭部及前胸背板紅褐色,體背有1條褐色寬頻,其兩側各有2條黃褐色線,每節背面有細毛6根。長12-14毫米,黃褐色,橢圓形。

體長9-12毫米,紅褐色或深棕色,腹節有刻點,腹末有鉤刺6根(其中長而粗2根,短且細4根)。

生物特性

經歷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屬全變態昆蟲。幼蟲表現有滯育現象,有趨光性。幼蟲主要以3、4齡危害較重,且爬行相當靈活。

種群分布

主要分布於華東地區。

危害發生規律

樟巢螟樟巢螟
樟巢螟在湖北孝感1年2代,以老熟幼蟲入土結繭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第1代從5月下旬到7月下旬,7月上中旬是為害盛期,第2代幼蟲取食期從8月上旬到10月上旬(少數發育遲的到10月底)幼蟲老熟人士越冬。成蟲夜間羽化,無趨光性卵產於兩葉相疊的葉片之間,幼蟲5齡,初孵幼蟲群集危害,取食葉片.僅剩表皮,肉眼極易識別。隨蟲體長大而分巢為害,每巢有蟲5—20頭,5齡期巢內有長條狀繭袋,每袋1條幼蟲,晝躲夜出,行動敏捷,受害嚴重的樹木滿是蟲巢。

防治方法

(1) 在樹體高大,缺水地方,採用樹幹用藥防治樟巢螟較好。打洞注藥時,洞的直徑大注藥速度快,工效高,但洞口難癒合;洞的直徑小,注藥速度饅,工效低,但洞口癒合快,對樹體影響小。洞的直徑不宜超過o.8cm。以多打幾個小洞為宜,這對樹體影響小,且藥液分布均勻。樹幹塗藥工效比打洞注藥快。塗藥的用量可為打洞注藥的1.5倍,施藥後用薄膜包紮保濕。實施中發現,少數施藥部位的樹皮有增生現象,但對樹體生長無影響。採用輸液方法,只需在樹體上打一小洞,浦藥速度控制到最小量,這祥工效高,對樹體影響小。(2) 樹幹用藥時,上部葉片防治效果好,且藥物發生作用的時間快,這可能與葉片營生的位置有關。上部枝分枝角度小,蒸騰流上升快,葉片離主幹也近,藥液到達葉片快。(3) 1—2齡期,小樹及大樹的下部,採用工人摘除蟲葉,4—5齡期蟲巢已形成,可用高壓噴頭專噴蟲巢防及附近的葉片,缺水地區可樹幹用藥,蟲巢不多時可用高技剪剪除蟲巢。三年的實踐表明:綜合防治能有效控治植巢螟的為害。(4) 人工摘除幼蟲是綜合防治的重要環節。在樹體不高時,能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雖用工較多,但節省了農藥費用,無農藥污染,保護了天敵和人員安全,這些對城市綠化是非常有用的。樟樹是城市綠化的重要樹種,由於城市人口凋密,所以,高效,低毒,無污染的防治方法非常重要。(5)在幼蟲發生期(6月份和8月份),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25%殺蟲雙水劑500倍液(可加0.1%的洗衣粉以提高藥效),或0.3%高滲阿維菌素乳油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殺蟲效果較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