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耕園

鄧秋靜: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博士,貴州大學副教授 徐在品:重慶大學博士,貴州大學動物科學系副主任 鄧國棟: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博士,貴州大學副教授

樂耕園項目是貴州社區建設與鄉村治理促進會貴陽市兩湖一庫環境保護基金會合作的項目,旨在通過社區支持農業(CSA)方式支持兩湖一庫周邊農地的生產轉型,通過社會合作的方式解決飲用水源保護的問題。
貴陽樂耕園生態農業發展中心是在上述前提下成立的社會企業,是一個有明確的社會責任目標,由公益人士負責運營、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公益組織。樂耕園支持生態農業發展,主要解決以下公益目標:1)保護水環境和土壤環境;2)支持市民的健康生活;3)解決本地公益發展的社會參與及資源組織;4)負責任商業模式建構。
樂耕園團隊介紹:
運營負責人:毛剛強,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博士,貴州民族大學中國西部社會政策及社會建設創新研究基地副主任,貴州民間公益的推動者,領導了十餘家公益組織的建設與發展,多個貴州公益平台的創建與運營者。
技術支持團隊:
王慶斌,浙江大學農學博士,貴州財經學院副教授
鄧秋靜: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博士,貴州大學副教授
徐在品:重慶大學博士,貴州大學動物科學系副主任
鄧國棟:中國科學院地化所博士,貴州大學副教授
首席蔬菜科學家:
李桂蓮研究員:貴州省農科院名譽院長,貴州省科協副主席
首席土壤化肥專家:
錢曉剛教授:貴州大學農學院前副院長
首席農藥替代專家:
況榮平教授:國家濕地中心副主任,雲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飲用水源保護與面源污染治理:
飲用水源的污染源主要分為三大類:1)工業排污導致的水體直接污染;2)漁業養殖投放餌料帶來的水體富營養化;3)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大量施用農藥、化肥經雨水沖洗、稻田排水等方式流入飲用水源,及大規模養殖的畜禽糞便排放進入水體。目前,貴陽兩湖一庫周邊的工業排污及漁業養殖已經得到較嚴格的控制,只有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問題得不到解決:面源污染的治理,是要以農業的生態轉型,即對農藥和化肥進行嚴格控制,杜絕大規模畜禽養殖、鄉村生活生態化為前提的。數萬農民不可能搬遷,他們耕種數萬畝農地,在沒有得到市場認可的前提下,其生態轉型的代價只有農民來承擔,現階段情況下是很難實現的。只有市場接受了當地的生態農產品,當地農民通過市場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回報,飲用水源的保護才能實現。
健康農產品的獲得與社區支持農業
中國的農產品安全問題的實質是結構性社會問題的體現,即高度市場化與鄉村均質化小農社會的衝突。既然是結構性問題,其解決必須依賴結構的自適應性調整,但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全面解決農產品健康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是非常不現實的,但另類的、小眾的市場與鄉村的合作可以從局部解決這一問題。樂耕園行動研究的模式為:
1、小眾模式:城市消費者聯合自主與鄉村社區進行合作,以社區支持農業的方式獲得建康農產品,但是面臨自組織成本、時間成本與直接經濟成本太高而很難實現;
2、公益組織推動的消費合作模式:由負責任組織負責運營,在鄉村地區建立自律與互律機制,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自我控制;在城市推進市民的聯合與合作,由公益組織充當中介性角色及組織化建設的推進者,物流及溝通橋樑的建設者,服務的組織者與提供者。公益組織的運營費用通過有價值的服務獲得。目前,樂耕園項目即處於這一階段。
3、專銷連鎖模式:不同的鄉村地區建立自律與互律機制及生態轉型後的聯合保險模式,建立生態農業合作網路,與大型負責任商業機構的合作,在城市建立連鎖專銷網路,壓縮農產品進入市場的中間環節,將不同環節的利潤進行在消費者及生產者中進行重新分配,從而實現以不高於現期市場價絡的方式提供農產品,在保障市民健康產品獲得的同時,支持農業生態轉型後的收益穩定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