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宮

樂宮

德宮又名樂宮,修建於韓國成化十九年(1483年,成宗十四年),是朝鮮成宗為了讓其母仁粹大妃享樂而建,因位於正宮景福宮以東又稱“東闕”。是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宣祖三十二年)到同治六年(1867年,高宗四年)朝鮮王朝的正式王宮。是與水原華城一道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主要建築包括大造殿、交泰殿等。

景點名稱

樂宮

景點介紹

昌德宮又名樂宮。後苑沿著低矮的山勢而建,有多種多樣的樹木和林間小路,低矮的野山和山谷,還有夾雜在其中的平川,保持著自然原貌,只有在特別必要的地方修路、造蓮池、建樓閣。面向山脈或背對山脈,漫步在蜿蜒的山路上,在徘徊中總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在前面開闊的地方又看到了亭台樓閣和池塘,更加讓人流連忘返,心潮澎湃。

其中在建築群所在的地方可以分為四個區域。 經過昌德宮的殿閣,順著後苑入口迂迴的山間小路,在快到盡頭時,突然豁然開朗,像少女般向你微笑致意的芙蓉池和她周圍的樓閣便是第一個區域。芙蓉池呈正方形,在池的中央建了一座圓形小島,體現了天圓地方的世界觀。純祖年間的東闕圖描繪了草亭的龍頭船和釣魚的小漁船停泊在芙蓉池中,可以想像得到,過去在池塘中一定有盛開的蓮花和嬉戲的魚兒,而且還有豪華的遊船釣魚。

芙蓉池的南面挺立著面向正北的芙蓉亭,似乎她的腳站在水池中,亭亭玉立地站在那裡;在芙蓉池的西面有小的四井記碑閣;迎著芙蓉池,北面有魚水門;順著她後面的斜坡,在組成壇的花街上,在寬闊的平台上面向南聳立著二層閣式宙合樓。宙合樓坐落在山頂,高聳入雲,在宙合樓的樓閣向下俯視,將芙蓉亭和池塘周圍的景色一覽無餘。

歷史背景

正祖( 1776~1800)從實際出發,為了有抱負的部下,將宙合樓樓下稱為奎章閣,成為儲藏數萬冊書籍的書庫。“奎”是天上能夠接收文章的星宿。“奎宿”是閃閃發光之意。“宙合”的意思是“和宇宙融為一體”。其內涵是遵循自然法規,這體現了正祖在政治上的遠大理想和抱負。“魚水門”體現了皇帝和臣民希望像魚和水一樣,永結魚水之情。

後苑的第二個區域是以愛蓮亭為主,波光粼粼的池塘水面在陽光下忽明忽暗,頗令人神往。通過這裡的拱形不老門進出。“不老門”的意思是在進出不老門時,希望變得更年輕,永不衰老。在這一帶漫步,好像一切都歷歷在目。由順祖的兒子孝明世子(後日翼宗, 1809~1830)在這裡建了自己的書室,酷愛讀書的他,在這裡建的寄傲軒是清靜的地方。寄傲軒坐落於愛蓮亭南側的山上,面向北,是沒有丹青的、外觀極其樸素的建築。寄傲軒原來曾稱為依鬥合。

在依鬥合的旁邊有為保存書和樂器而建的附屬建築韻磬居。在愛蓮亭的西側,為了讓皇帝和王妃們體驗士大夫的生活,有孝明世子於1828年以朝鮮時代兩班樓梯的士大夫住宅形式建的演慶堂。

後苑第三個區域是由環抱著池塘的尊德亭和其周邊的建築組成。在這裡你能感受到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的感覺,隨陡峭的小路階梯上下像到了仙境般逍遙自在。尊德亭的亭檐呈兩重,六角形,所以也稱六隅亭。 正祖在這亭子掛上“萬川明月主人翁自序”的牌匾,體現了他普愛自己的百姓和成為出色的君主的理想和自豪感。尊德亭西側的建築為砭愚榭。“砭愚”是“給愚昧的人們針灸”的意思。在尊德亭我們能感受到“喚醒愚昧的人們,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的含義。

在尊德亭的東側稱為半島池的池塘東側在中心位置有觀覽亭,像展開的扇子,所以也稱為扇子亭。在六個礎石上佇立著圓石柱,其中四個佇立在水池中,亭子周圍的美麗欄桿,特別引人注目。 後苑的第四個區域是坐落於非常隱蔽地方的,稱為玉流川。玉流川周圍巨大的岩石、瀑布和涼亭組成了美妙的仙境景象;還有依自然地勢而建的人工浪漫的庭園,這裡韓國庭園的特色表現得特別突出。

在玉流川巨大的岩石上刻著仁祖(1623~1649在位)的御筆和肅宗(1674~1720在位)的詩詞。玉流川地面的岩石經過加工,使從峽谷順流而下的瀑布給人以“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在玉流川的周圍坐落著逍遙亭、清漪亭、太極亭、籠山亭等五座圓亭建築。其中清漪亭作為惟一的草家庭園,在它的前面有一片農田。

聽說皇帝為了體驗農民生活,在這裡親自耕種,用這裡種出來稻草,每年都要為清漪亭做屋頂。和玉流川周圍的其他庭園相比,清漪亭坐落於北側。“清漪”是“清澈而微波蕩漾的溪水”之意。在方形平面直角形的柱子上,以四角屋檐和八角架構,並在其上建了圓形的屋頂。這是天圓地方之意,形象地體現了圓圓的天空和四方的大地。

無論你到昌德宮的哪個區域,首先驚嘆於隱含在其中的無限的和諧感和能突出表現其中的每個細節而且相互連線的韻律和調律方式,更為之驚嘆的是湧上心頭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心緒。所有的建築是庭院的一角,庭院便是自然。有建築、庭院,自然卻不獨立存在。所有的一切都融為一體,無法分辨建築和自然。昌德宮後苑在自然的地勢上,以和自然的諧調為根本,被認為是表現韓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建築和園林,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

世界文化遺產之宮殿昌德宮,在仁寺洞一帶有兩大古王朝宮殿,其一為所有旅行團都會參觀的景福宮,其二則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內,實施嚴格參觀限制的昌德宮。

昌德宮落成於1415年,原本就是作為景福宮的離宮之用,後因景福宮於壬辰倭亂時背燒毀,昌德宮就轉而成為正宮之用,在之後約270年間都是朝鮮國王的王宮,歷年來受多次火災及戰火破壞,重建時以原來的模樣作為參照,故仍能保持最初的風格,有很多的歷史及建築價值,韓劇《大長今》也曾經在宮內的芙蓉池取景。由於屬世界文化遺產,故實行文化遺產導遊陪同制度,必須參觀制定的導遊團才能入宮參觀,而每逢星期四另設有自由參觀制,旅客可自行入宮參觀,但入場費較貴,故以參加導遊團較佳。

地理位置

昌德宮位於正宮——景福宮東側,故被稱為東宮。曾在大約270年間被用作朝鮮的法宮(即國王起居及處理政務之宮),也是在朝鮮時期的宮殿中,國王們使用時間最長的宮殿。與其他宮殿相比,昌德宮宮殿保存完整,建造時極力避免人為因素影響,從而與周圍自然地形達到完美融合。後苑尤為著名,是韓國唯一的宮殿後苑,代表著韓國庭院的最高水平,其價值得到了世界的承認,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昌慶宮位於附近,與昌德宮一起觀覽效果極佳,在昌德宮入口處復原的內醫院也非常值得一看。

昌德宮為1405年太宗(朝鮮第3代國王)時所建。在壬辰倭亂(1592年日本的侵略戰爭)時替代被燒毀的景福宮,成為國王起居及處理政務的宮殿。昌德宮從這一點上可以說是朝鮮宮殿的代表。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在日本殖民時期被有意破壞。之後荒廢多年,1991年復原,保存至今。

賞析

在尊德亭的東側稱為半島池的池塘東側在中心位置有觀覽亭,像展開的扇子,所以也稱為扇子亭。在六個礎石上佇立著圓石柱,其中四個佇立在水池中,亭子周圍的美麗欄桿,特別引人注目。後苑的第四個區域是坐落於非常隱蔽地方的,稱為玉流川。玉流川周圍巨大的岩石、瀑布和涼亭組成了美妙的仙境景象;還有依自然地勢而建的人工浪漫的庭園,這裡韓國庭園的特色表現得特別突出。在玉流川巨大的岩石上刻著朝鮮仁祖(1623年~1649年在位)的御筆和朝鮮肅宗(1674年~1720在位)的詩詞。

玉流川地面的岩石經過加工,使從峽谷順流而下的瀑布給人以“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在玉流川的周圍坐落著逍遙亭、清漪亭、太極亭、籠山亭等五座圓亭建築。其中清漪亭作為惟一的草家庭園,在它的前面有一片農田。聽說皇帝為了體驗農民生活,在這裡親自耕種,用這裡種出來稻草,每年都要為清漪亭做屋頂。和玉流川周圍的其他庭園相比,清漪亭坐落於北側。“清漪”是“清澈而微波蕩漾的溪水”之意。在方形平面直角形的柱子上,以四角屋檐和八角架構,並在其上建了圓形的屋頂。這是天圓地方之意,形象地體現了圓圓的天空和四方的大地。

樂宮樂宮

評價

無論你到昌德宮的哪個區域,首先驚嘆於隱含在其中的無限的和諧感和能突出表現其中的每個細節而且相互連線的韻律和調律方式,更為之驚嘆的是湧上心頭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心緒。所有的建築是庭院的一角,庭院便是自然。有建築、庭院,自然卻不獨立存在。所有的一切都融為一體,無法分辨建築和自然。昌德宮後苑在自然的地勢上,以和自然的諧調為根本,被認為是表現韓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建築和園林,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